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应用病人健康问卷-9(PHQ-9)的基于评估的治疗管理模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首发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普通门诊治疗,干预组接受应用PHQ-9的基于评估的治疗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在基线及治疗2个月(急性期)、6个月(中期)和12个月(长期)的抑郁程度、社会功能和复发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均值(7.58±4.86和5.34±5.32)均低于对照组(9.25±4.05和7.25±4.75)(P0.05)。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社会功能4个领域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次数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应用PHQ-9的基于评估的治疗管理模式的首发抑郁症门诊患者在中长期疗效、社会功能和复发情况方面均优于未接受慢性病管理的抑郁症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境-促进协作医疗"(IMPACT)管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网络系统中,抽取符合病例要求的60例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实施为期18个月的IMPACT管理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的社区精神病康复管理。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价两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第6、12、18个月时的抑郁症状及服药依从性得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期间的复发住院率。使用生活质量表(SF-36)评价干预前、后(第18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变化情况。[结果]在干预后第6、12、18个月,干预组患者的HAMD和SDS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ITAQ得分提升高于对照组(P0.05)。SF-36评价中,干预组患者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得分提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无1例复发住院,对照组有6例复发住院,复发住院率为20%(χ2=6.67,P0.05)。[结论]IMPACT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复发住院率,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精神科药物治疗结合技能训练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探索有效的社区精神卫生管理模式。方法将全区符合入组标准的登记在册14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每周开展2次技能训练,持续12周,后期每月一次团体心理健康讲座,全程结合个别心理治疗。在入组前、入组3个月、入组一年后分别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家庭负担量表(FIS)进行评估。结果干预一年后ITAQ总评分为(27.4±5.14)分,优于对照组(21.67±5.53)分(t=6.09,P〈0.05);干预3个月、1年后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值分别为(11.67±3.92)和(11.46±5.1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9.75±3.68)和(8.98±3.07)分(t=2.95,P〈0.05;t=3.26,P〈0.05);干预3个月后、1年后MRSS量表中社交量表分值分别为(14.64±8.90)和(15.63±9.72)分,均优于对照组(10.07±9.28)和(9.9±10.45)分(t=2.95,P〈0.05;t=3.24,P〈0.05);干预3个月后、1年后FIS量表中对其他成员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分值分别为(0.41±1.01)和(0.11±0.5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分值(1.22±1.45)和(0.92±1.19)分(t=3.86,P〈0.05;t=5.0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精神症状以及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临床治疗联合同伴支持、移动医疗技术和舒缓音乐治疗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优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方法2014年1月,社区公共卫生医师通过电话招募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共372例患者自愿参加项目。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剔除179例不符合标准的患者,最终入选193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干预组(96例)和对照组(97例),对照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常规治疗和大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常规治疗和同伴小组组长组织的小组教育(第1阶段干预);研究进行到第8个月,开展第2阶段研究,根据抑郁、睡眠障碍患者入选排除标准,入选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多重干预组(22例)和常规社区组(23例),开展6个月的多重干预研究。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腰臀比、自我效能得分以及匹兹堡睡眠评分(PSQI)、患者健康问卷(PHQ-9)得分情况。 结果第1阶段干预结束后,干预组的HbA1c与基线相比,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1.17% vs.7.15%± 1.04%,t=0.148 ,P〉0.05),自我效能得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85±16.40 vs.109.20±13.88,t= 0.148,P〈0.05);对照组的HbA1c,较基线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37% vs.7.53%±1.63%,t= 2.148,P〈0.05),自我效能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36±14.34 vs.102.09±14.67,t=2.132,P〈0.05),且对照组与干预组在自我效能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09±14.67 vs.109.20±13.88,t=2.643,P〈 0.05)。第2阶段干预结束后,与第8个月相比,多重干预组的PHQ-9得分(8.09±2.45 vs.2.55±1.67,t= 2.860,P〈0.05),自我效能总得分方面(104.09±16.40 vs.110.96±13.86 ,t=2.120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重干预组PHQ-9得分(5.95±4.02 vs.2.55±1.67 ,t=2.630,P〈0.05),和自我效能得分均优于常规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8±17.68 vs.110.96±13.86 ,t=2.962,P〈0.05)。结论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联合多重干预,如同伴支持、移动医疗技术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一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自我管理行为以及疾病相关伴随状态等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探索高校开展团体训练的有效形式。方法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选取40名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7周的认知应对团体训练,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归因方式问卷(ASQ)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为测量工具,在团体训练实施前、后1周对被试者进行测量,并在6个月后再次进行SDS回访测量。结果①实验组干预后抑郁得分有明显改善,前测(60.54±8.34)分,后测(49.64±8.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03);对照组前测得分(48.82±13.04)分,后测得分(51.63±11.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552)。②实验组干预后应对方式有改善,积极应对得分前测(1.63±0.48)分,后测(2.08±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P=0.001),对照组前后两次应对方式的测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实验组干预前后词频自评与自信心评价均有较大改善。④6个月后回访显示干预效果保持良好。⑤实验组干预前后抑郁程度分布情况发生改变,干预后抑郁程度均有所降低。结论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比...  相似文献   

6.
社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社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并评估其对慢性病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进而在多个社区进行推广。[方法]在徐汇区长桥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社区动员6个月,对636名志愿参加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居民,随机分为干预组326人,对照组278人,采用统一问卷进行基线调查后,对干预组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综合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每周平均耐力锻炼时间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F=6.09,P:0.01),认知症状管理方法实践评分亦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95,P=0.00);干预组在健康状况的6个方面(整体健康自评、健康担忧、气短、疼痛、失能、情绪低落)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综合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病管理模式下社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4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73)和观察组(n=73),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干预,观察组给予慢性病管理模式下社区干预,干预2个月后比较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干预后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3)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健康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社会关系评分及周围环境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慢性病管理模式下社区干预可提高服药依从性和自我效能,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慢性病管理的社区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以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东莞市樟木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档管理的1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实施新型社区慢性病团队管理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12个月的服药自我效能[服药自我能量表(MASES)]和服药依从性[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结果最终完成此项研究者136例(观察组70例,对照组66例),4例患者失访,原因分别是3例患者自觉症状控制良好,症状改善,中途退出此项研究,1例患者因意外而死亡。干预前,两组MASES和MMAS-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MASES和MMAS-8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MASES和MMAS-8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后6个月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MASES和MMAS-8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慢性病管理的社区护理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临床干预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性社区管理网络,提高老年脑卒中医疗管理质量。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4月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卒中患者136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8人。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的治疗与随访基础上,给予一系列的社区干预活动,干预期限为3个月。结果干预前136名老年卒中后抑郁(PSD)的患者有59人,占43.38%。干预前老年卒中PSD组与非PSD组的日常生活功能评估量表(B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9项患者健康调查抑郁量表(PHQ-9)与BI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卒中PSD发生率较高,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症状,帮助其恢复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境-促进协作医疗"(IMPACT)管理模式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和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高东镇在册管理的1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干预组用IMPACT模式管理,对照组用日常管理方式管理。入组前、入组6、12及18个月时分别进行评定和随访。[结果]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6个月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IMPACT模式能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的抑郁和焦虑,有利于预防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1.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目睹班级成员车祸创伤后应激反应、焦虑、抑郁症状的作用,为开展学生突发事件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河子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目睹同班同学遭遇车祸身亡事件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方案(3周5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量,比较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及3个月、6个月后各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16.0%,22.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8.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4.0%,24.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3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8.0%,20.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6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2.0%,8.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4.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PCL-C量表B,C,D组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A总分及精神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迟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睹班级成员车祸身亡的初中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焦虑及抑郁症状,施行团体心理干预能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2.
某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 评价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对改变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  [方法 ] 按照社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 ,将 2 97名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关节炎、中风、哮喘、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疾病并自愿参加该项目的慢性病人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协方差的秩检验 ,比较有基线和 6个月后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 12 8名干预组病人和 12 7名对照组病人于项目实施 6个月之后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变化。  [结果 ] 干预组病人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评分 6个月的增加值 ,分别比对照组高出 1.0 8分和 1.0 7分 (P值均 <0 .0 1)。  [结论 ] 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 6个月后改善了参加者对疾病管理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3.
冯靓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206-2208
目的强化心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的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进行药物治疗的328例慢性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心理干预组,分别于入组时及3个月后对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自编问卷调查。结果经过3个月的观察,强化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焦虑标准分分别为(49.73±5.77)和(51.85±7.61),2组患者焦虑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4,P﹤0.05);强化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标准分分别为(48.34±6.31)和(52.53±6.53),2组患者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1,P﹤0.05)。结论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社区强化心理干预,可提高慢性病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对防治慢性病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在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全科医生管理及其对患者疾病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吉首市某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社区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科医生管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2组患者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LICD GM)评分]、自我管理能力[中国版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CDSMS)评分],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知晓率[(汉化版生命体征量表(NVS)评分]。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QLICD GM、CDSM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知晓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科医生管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知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团队干预对空巢老人抑郁孤独状况、幸福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调查深圳市福田区≥60岁居民空巢老人情况,将轻中度抑郁空巢老人158例,随机分成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试验组予家庭医生团队综合服务干预方案,对照组予常规干预方案,干预时间为18个月。将干预前后试验组与同期对照组、无抑郁组(867例)的抑郁、孤独、幸福感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深圳市福田区空巢老人检出率22.60%(1 035/4 580),空巢老人抑郁检出率16.23%(168/1 035)。有抑郁症状者GDS(t=42.33,P=0.00);UCLA(t=55.38,P=0.00)评分高于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NSH(t=-48.89,P=0.00);WHOQOL-BREF(t=-36.46,P=0.00)评分低于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干预6、12、18个月GDS、UCLA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UNSH、WHOQOL-BREF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18个月GDS、UCLA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6、12、18个月的GDS、UCLA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NSH、WHOQOL-BREF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干预前后与无抑郁组比较,GDS、UCLA评分均高于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UNSH、WHOQOL-BREF评分均低于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8个月后,试验组抑郁(χ2=39.212,P0.01);孤独(χ2=47.997,P0.01)与干预前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医生团队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空巢老人抑郁孤独状态,提高幸福感及生存质量,但干预后结果仍未达到无抑郁空巢老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于呼吸内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842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干预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生活质量。采用呼吸内科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时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焦虑、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然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然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满意度为97.89%,明显高于对照组90.14%,χ~2=48.40,P=0.00。结论呼吸内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更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服务计划(ISP)社康管理模式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方法抽取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ISP社康管理模式,对照组按照现行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时共3次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自知力;在患者入组时、干预后6个月时共2次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定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组间对照PANSS、ITAQ、PSP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组间对照PANSS、ITAQ、PSP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PANSS总分6个月末与基线比较,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ITAQ、PSP总分6个月末与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ISP社康管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值得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两者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安徽省六安市城乡2个社区共1 051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结果六安市社区老年人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8.5%,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32.1%和24.2%,χ2=8.00,P=0.005)、农村高于城镇(分别为39.3%和14.2%,χ2=79.80,P0.001)。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检出率为77.3%,仅患1种慢性病、共患2种慢性病和共患3种慢性病及以上的检出率分别为50.0%、17.2%和8.6%。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抑郁症状与脑卒中、慢性病共患数量的关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宗教信仰后,糖尿病、脑卒中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差异,其OR值依次为1.715(95%CI:1.129~2.606)和3.07(95%CI:1.731~5.445);与健康老年人相比,共患2种、3种慢性病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高,其OR值分依次为1.682(95%CI:1.075~2.630)和4.228(95%CI:2.104~8.497)。结论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和慢性病患病率高,脑卒中、糖尿病以及共患2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是并发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对老年慢性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4例老年慢性病诱发抑郁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2例: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1个月、3个月后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慢性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给予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场舞蹈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参与本研究的老年人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及对照组60例。对两组于干预前、接受运动锻炼后6、9、12个月的时间点进行P300测试,并对两组SECF认知量表进行比较。结果:运动干预9、1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潜伏期P2:t=2.729、3.105,N2:t=2.608、3.007,P3:t=2.811、3.226,反应时间:t=2.482、3.330,P均〈0.05),波幅明显升高(波幅P2:t=2.529、3.207,N2:t=2.550、3.323,P3:t=2.610、3.365,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运动干预6、9、12个月后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潜伏期P2:t=2.230、2.428、3.220,N2:t=2.311、2.457、3.728,P3:t=2.425、2.518、3.125,反应时间:t=2.138、2.320、3.558,P均〈0.05),波幅出现明显升高(波幅P2:t=2.236、2.453、3.116,N2:t=2.135、2.356、3.267,P3:t=2.318、2.470、3.663,P均〈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SECF认知量表得分显著升高,干预12个月后SECF认知量表得分最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2.467,P〈0.05)。结论:广场舞蹈运动能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值得在广大老年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