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秦雪 《现代语文》2008,(6):18-19
“言语美策略”是钱冠连在《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策略包括提供意象,意义上求新,说白话,语不及,调动感官美好感受,反说碰撞等等。本文就是运用其中的策略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王希杰修辞学论集>中的一些矛盾观点为话题,就修辞和修辞学中的修辞学、阶级性、编码、解码、接受修辞、语言美、言语美、得体性和有效性等一些基本概念阐述个人看法,以期引起修辞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近50首古诗.从入选的古诗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如<望庐山瀑布>、<绝句>、<忆江南>等,作者又都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古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美",即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4.
<正>"精致语文"就是让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走向优化与完善的过程。这里的"优化与完善"是一种指向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是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审美追求。它借助教师和文本两种言语生命的审美力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言语生命的本能和潜能,激扬学生言语实践的表现力与审美力。精致语文教学的审美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夯实言语实践的感性之美言语实践的感性之美是言语向生活的一种还原,体现了言语实践  相似文献   

5.
连菲菲  康玫 《文教资料》2008,(16):28-29
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以童话<夜莺与玫瑰>为例,从灵魂美、图画美、语言美三方面探讨其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一、设计思想因受"少教多学""一课一得"教学思想的启发,本节课我的主要思路是采用"意象分析法"解读本词,以找词中的"意象"为突破口,紧紧抓住诗歌"意象"这个关键点,通过分析"意象"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领悟词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艺术境界。二、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本词的语言美、情境美。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体味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诵读感知本词的语言美、情境美。  相似文献   

7.
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和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堪称"语感中心说"的代表作.王先生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也许可以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诗情教育是教学重点.要通过朗读传情,品读诗歌语言美;想象生情,领悟诗歌意境美;品味悟情,欣赏诗歌主题美.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诗,具有一种特具的美学风范,壮丽如画的意境美,清新自然的语言美,参差错落的韵律美,其中最鲜明的美学特征则是崇高美.它磅礴的气势,神妙的意境,崇高的形象,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对美的事物总是喜爱、向往和追求的.而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集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于一体,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诗歌艺术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语言的高度凝炼、内容的含蓄繁复、意境的深邃空灵以及形象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位艺术家说:"艺术和美是统一的。"课堂需要美的艺术。教师的美是多种多样的,体格美、气质美、人格美等,但教师的四美——心灵美、举止美、语言美和意趣情韵美最为重要。教师的四美是立足之本,是职业道德之本。教师的心灵美。教师在教育中充当的角色不但是教师,而且还是学生的第二位家长和朋友。教师的心应是明的,是亮的;教师的爱是无私的,坦荡的。教师的爱是什么?卡尔·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亲近感,师生之间就有了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感情。通过相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是一篇经世不衰的散文精品.在教学中,通过关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品析文章精粹活泼的语言美,欣赏文章超凡脱俗的形象美,体味文章含蓄深刻的意蕴美;使学生的性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13.
"以美激趣"就是以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和张扬学生的兴趣、激情和灵性."以美激趣"策略研究中发掘了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和语言美,设计了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达美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感受文章的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文质兼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意境美等五个方面。一、语言美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如《与朱元思书》,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别具一番参  相似文献   

15.
<正>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  相似文献   

16.
卢海平 《西藏教育》2014,(12):27-28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充满诗意和美感,引领学生在一篇篇引人入胜、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途径进行:一、找准美育载体细读文本,品味文本的语言美和人文美。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每次备课,我总是反反复复地读课文,或朗诵,或默思,或圈点,直到确实品出了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育,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下面我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美的传播者1.教师要做到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自然流畅的语  相似文献   

18.
黄小华 《海外英语》2014,(15):223-224
该文主要对美学与语言学的边缘学科语言美学进行了界定,并对语言美与言语美进行了区分,主要分析了语言美的四种主要的表现形态,从而指出了语言学与美学之间相关联系以及语言美学在人们言语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01年中国影坛涌现出<美丽的家>、<谁说我不在乎>、<刮痧>、<我的兄弟姐妹>等几部运作较为成功的商业娱乐片.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讲究影片的"叙事策略"和"文化策略",让故事的发展、演变都富强烈的戏剧性,并通过有趣的韵味和人性情感传递文化主题;成功的原因之二是,讲究市场策略,诸如瞄准档期、宣传中设置"空白点"、巧打明星牌,等等.如此,商业娱乐片便可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柯罗连科称,一个作家谈起另一个作家的小说,只要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就够了".前人评点归有光的名文<项脊轩志>多类此种派头.林纾谓<项脊轩志>"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论文偶记>),至于个中缘由,却未作详释.王锡爵认为归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移作<项脊轩志>的注析,亦只道出了文本已经验证的效果,而对文本何以具备这般效果,恰恰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