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痫30例。为了提高对脑血管病的诊治,我们就本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原性肺水肿 ( NPE)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6例 NP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PE起病急 ,病情进展迅速 ,预后差 ,病死率高 ,本组病死率为 35 .7% ,肺水肿的程度和原发病的轻重密切相关。易并发中枢性高热和急性胃黏膜病变 ,可能和下丘脑功能受损有关。积极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及早机械通气 ,激素疗法 ,预防感染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结论 :NPE发生率高 ,起病急 ,病死率高 ,须进行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剥除因粥样硬化所增厚之颈内动脉内膜,改善大脑循环,以降低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方法:对12例因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狭窄超过70%)之脑缺血患者成功实施了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脑电图术中监测,经典内膜切除,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中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间18-36min。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未发现有中风及死亡者。结论: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对28例青年(32~45岁)与56例老年(61~85岁)AMI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青年组86%以上病例否认以往有心绞痛病史,首次发病就是AMI临床表现。青年组AMI有典型胸痛者占100%,青年组吸烟占71.4%,酗酒占21.4%,有明显诱因者占85.7%,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青年组和老年组AMI并发症分别为39.3%和73.2%(P<0.01)。提示工作要有节奏,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量吸烟、强烈应激、过度劳累和酗酒是减少青年人发生AMI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脑卒中40例发病诱因及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6年5月至1998年6月内科住院6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0~81岁,以60~75岁发病最多,占72.40%,出血性脑卒中17例,缺血性脑卒中23例。其病例组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CT检查而确诊。  相似文献   

6.
对 8 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统计 ,并对其中 40例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丘脑和脑干的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率较高 ,为 90 % ;大量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也有较高的并发消化道出血率 ,分别为 80 %和 67% ;小量脑出血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率较低 ,分别为 1 7%和 0。提示 :脑血管病变的轻重程度 (包括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与并发消化道出血率密切相关 ,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应激时胃酸分泌过多和血液中激素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子宫破裂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例子宫破裂临床分析结果表明:瘢痕子宫是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瘢痕子宫妊娠破裂与妊娠间距关系不明显,而与前次手术质量及个体素质有关。瘢痕子宫妊娠破裂立即干预母儿预后满意。其中瘢痕子宫破裂10例,胎儿存活8例;另7例子宫破裂,胎儿存活2例且产妇死亡1例。预防子宫破裂关键在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提高手术质量,也应注意轻度隐性头盆不称的及时处理及催产素的合理应用。子宫破裂的处理可行修补术或次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病程中,并发脑盐耗综合征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病例;根据脑盐耗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其诊断。结果:在583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例中,并发低钠血症38例,其中脑盐耗综合征27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大部分为脑盐耗综合征,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补钠补水,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首发脑出血患者进行比较。结果:54例患者62次再发,再发间隔时间为3.7±3.5年,34.4%在1年以内再发。再发类型以基底节-基底节最多见,其次为基底节-丘脑和基底节-脑叶,多在对侧再发,很少在同一部位再发。与首发患者相比,再发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病程较长且控制不良。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与再发脑出血正相关,首次发病年龄与再发脑出血负相关。结论:脑出血后3年以内再发危险性较大,积极控制高血压有助于防止脑出血再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的特点,并讨论其发生的机制。方法对16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24h内行头颅CT及标准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头颅CT检查结果正常者,72h后再复查头颅CT。结果163例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为91.41%(149/163)。蛛网膜下腔出血100.00%(25/25),脑出血95.46%(42/44),脑梗塞88.30%(83/94)。心律失常和ST-T的发生率较高,与Q-T延长、U波增高、左心室高电压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基底节、丘脑、脑干、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叶、脑室部位(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的异常发生率较高,以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为主,与脑损伤部位有一定关系。可随病情好转而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2.
脑干出血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脑干出血包括中脑,桥脑,延脑出血,多为原发性出血,临床上约占脑出血的10%。以桥脑出血最为常见,中脑出血少见,延脑出血罕见。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意识障碍重,早期即出现呼吸衰竭,死亡率高。急性期内血压持续升高,中枢性高热者预后差。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脑出血病例576例,其中脑干出血58例。现对58例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现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营养不良患儿128例进行综合分析,为防治小儿营养不良提供参考。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份住院的患儿共128例,其中男56例(43.8%),女72例(56.2%),年龄3个月至7岁,其中不足6个月27例(21.1%),6个月至2岁86例(67.2%),2岁以上15例(11.7%);农村患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脑卒中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我国现有脑卒中残存患者达700万人,且以年发生156~234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脑卒中每年夺去78~187万国人的生命,是国人死亡的首因.脑卒中残存者有1/3(约230万)为重度残废,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多达270~2 000亿元人民币.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在攀升,从1958年的5.8%增长到1991年的11.88%[1~2].脑卒中28%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卒中的机会增加2倍[3~8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高血压患病率的逐年增长,中国脑卒中患者的绝对数一定会增长.脑卒中担在未来25年将继续增长.脑卒中复发及治疗费用的增加亦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脑卒中最好的治疗是预防.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有效的一、二级预防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衰竭是脑血管病急性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如处理不当,病死率极高。近年来,我科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并急性肾衰竭病人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病人,男6例,女5例;年龄46~71岁,平均57岁。11例病人中脑出血9例,脑血栓形成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例。病人用药前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诊断均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检查确诊。1.2 发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脑出血9例中,高血压脑实质出血6例,蛛网膜下隙出…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猝死1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危险因素、预测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88例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点。结果:冠心病占心源性猝死的80%,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结论:应高度重视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及诱因,及时预测积极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魏方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6):329-330
对32例心脏性卒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中冠心病占首位(68.75%),且半数以上有诱因,其卒死易患因素,如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QTc延长、心肌缺血。卒死临床症状、伴随征象可表现为抽搐,晕厥,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卒死多发生在凌晨至午间。抢救时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接着进行紧急人工呼吸、心前区叩击或胸外心脏按压,然后应用心电监护,据心电图决定用药或是否电击。预防心脏性卒死,首先要寻找高危患者,然后进行细致的全面查体。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血管循环障碍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肌的影响而出现心脏活动的改变,临床上称为脑心卒中。其中有部分患可出现心肌梗塞。本就本院所见5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分析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K)、磷酸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检测,并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血管病组血清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上述水平无差异(P>0.05);有意识障碍改变与无意识障碍改变的患者组间比较血清心肌酶谱出现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疾病情况及程度有明确关系,监测心肌酶谱对判断其病变程度,预后及预知心脏受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凶险的重要标志。两院自1994年1至1999年11月共收治60例,其中死亡36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4~96岁,其中48~78岁48例。脑出血38例,脑梗塞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