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云彪 《地质与勘探》2018,54(5):917-928
川井坳陷位于二连盆地西部,坳陷内目的层赛汉组上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砂体发育。受构造、构造演化影响,在坳陷东部发育晚白垩世苏海布龙剥蚀窗口,在坳陷西部白音查干地区发育古近纪剥蚀窗口,剥蚀窗口控制了后生含铀含氧流体向盆地内入渗参与成矿,找矿类型为赛汉期斜坡带型及古河谷型。东西二个剥蚀窗口的发现,对合理解释已发现的矿化异常、找矿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通过构建坳陷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预测了苏海布龙、白音查干西及包龙凹陷东三个铀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开发磁放重资料在铀矿勘查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对二连盆地西部川井坳陷1∶5万高精度航放、航磁及重力等资料多元地学信息的提取,表明航磁异常梯度带、航放活性铀迁入区、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高值区、局部重力异常梯级带等多元地学信息的复合区与已知铀矿化密切相关。采用综合地质单元编码统计去除背景干扰技术,提取了活性铀迁入区、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铀迁移富集系数等航放弱信息,作为圈定铀成矿有利地段的重要依据。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铀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砂岩型铀矿预测原则,圈定了3片铀成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榆粉(Ulmipollenits)和栎粉(Quercoid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含量高,以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和无口器粉(Inaperturopollenites)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及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较高(56.3%~91.8%)。孢粉组合反映了该盆地分布以杉科(Taxodiaceae)丰富为特征的沼泽湿地林,可能为重要的成煤植物;盆地低山地带分布有常绿和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通过共存分析法获得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年均温为14.9℃~15.8℃,年均降水量为1011.3~1163 mm。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古气候参数综合分析,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4.
北京延庆盆地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孢粉化石是通过延庆盆地杨户庄、阜高营及东龙湾地区地层剖面研究的。自上而上划分个孢粉组合带、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阶段。1.Quercus-Ranunculaceae-Graminae,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偏干。2.Pinus-Polemoniaceae,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爽。3.Quercus-Pinus-Graminae,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干燥。4.Abies-Picea-Po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东部坳陷的太阳区块富含中生代孢子、花粉化石。根据化石属种与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孢粉组合:即中侏罗世晚期(Bathonian-Callovian)的Cyathidites-Cycadopites-Quadraeculina组合,晚侏罗世的Classopollis-Protopinus-Callialasporites组合和早白垩世早、中期的Lygodium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孢粉化石研究证实北黄海东部坳陷存在中侏罗世地层。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矿侏罗纪红旗组下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孢粉化石26属39种。根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与华北区、东北区及西北区同时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能很好地对应。此外,通过孢粉化石组分研究,确定该区早侏罗世古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松柏类、苏铁科、桫椤科、双扇蕨科等,古植被类主要为针、阔混交林,进而推断该期为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湿润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7.
正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陆形成最早、演化历史最长的一个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加大了对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但长期以来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铀矿目的层白垩系志丹群的古生物化石、古环境研究相当缺乏,而对于白垩纪孢粉研究更为少见,仅在1988~1992年有过几例孢粉研究(张子福,1988,1989,1992),  相似文献   

8.
陈辉明  马铁球 《地质通报》2016,35(12):1985-1989
通过对湖南汝城盆地原定为中侏罗统的李家洞水库剖面2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处理,发现24个样品有孢粉化石,化石呈现早白垩世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发现的早白垩世特征分子有高含量的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徐氏孢Hsuisporites,刺毛孢Pilosisporites,膜环弱缝孢Aequitriradites,二连粉Erlianpollis,有突肋纹孢Appendicisporites,微囊粉Parvisaccites,以及少量被子植物花粉。依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建议将本剖面时代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
10.
安龙海子农场下岔河CK2孔的孢粉分析有55个科属,蕨类孢子及木本花粉较多.古植被由疏树蕨类(喜热的蕨类)——以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气候由温暖—温凉—温暧转干.其地质时代,在孔深5.27—5.61m处的泥炭层中,经~(14)C测定为5990±210a.B.P.  相似文献   

11.
基于棉花坑矿床不同类型铀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研究,讨论了棉花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中铀的沉淀富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棉花坑矿床铀矿体主要呈脉状充填或细脉浸染状产出;铀矿石类型包括萤石型、碳酸盐型、硅质脉型和红化型.虽然不同矿石类型中成矿期形成的脉石矿物种类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以下共性特点:铀矿物赋存于脉状充填矿石的中心部...  相似文献   

12.
丁波  刘红旭  李平  蒋宏  张虎军  张宾 《地质学报》2019,93(8):2020-2036
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虽然前人对该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含量、成因及与铀成矿关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对高岭石及其共生矿物形成机制、高岭石与铀成矿关系等方面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为了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形成机制及与铀成矿关系,综合的应用了偏光显微镜、X-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含矿层中高岭石含量、形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高岭石H- O同位素与碳酸盐胶结物C- 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含矿层普遍发育有强烈的高岭石化,其占黏土总量的58. 0% ~ 93. 0%,并以弱氧化带砂岩中高岭石含量最高;②高岭石主要呈泥晶状、层片状与蠕虫状的形式分布于砂岩粒间孔隙和长石溶蚀空隙中,共生矿物为自生石英、石膏、黄铁矿、铀矿物等;③高岭石D V- SMOW 为-119. 4 ‰~-48. 3‰, 18 O V- SMOW 为10. 9 ‰~13. 7 ‰,碳酸盐胶结物 δ 13 C V- PDB 为-10. 9~-7. 2‰, δ 18 O V- SMOW 为17. 6‰~24. 9‰,表明高岭石是由富含CO 2 大气降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羧基及热降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CH 4 等还原性气体(煤层气)(有机)与砂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并认为高岭石及其共生矿物是在含矿层埋藏成岩过程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④高岭石与铀矿化除了存在直接吸附、间接还原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即高岭石和铀成矿皆是有机-无机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核工业部门在二连盆地中开展了广泛的铀矿找矿工作,在乌兰察布和马尼特2个坳陷中发现了多个不同类型的铀矿床。文章从裂谷盆地的发展演化入手,分析了二连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和各阶段中沉积充填类型特征。根据构造-沉积-含铀含氧流体在时空上的耦合作用及其结果,初步建立了早白垩世早期腾格尔组中含煤(砂)泥岩型道尔苏矿床、侧向氧化和垂向氧化形成的赛汉组中古河道砂岩型巴彦乌拉和赛汉高毕矿床、以及晚白垩世二连组中由蒸发沉积-成岩-热流体改造形成的努和廷矿床等"同盆多类型"铀矿成矿模型。同时,依据铀矿床成矿地质作用和地质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铀矿化发育的空间部位特点,指出了"同盆多类型"铀矿在盆地凹陷中发育的有利空间位置,总结了裂谷盆地不同阶段的"同盆多类型"铀矿床组合规律,为在东北亚地区类似盆地中找寻相似的铀矿床组合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薄海军  申俊峰  董国臣  张翔  韦少港 《地质通报》2014,33(12):1878-1889
根据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对全国177个铜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重砂矿物对于铜矿床成因类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不同,尤其是岩浆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铜矿床均具有特征自然重砂指示矿物。除了铜矿物、铅锌矿物、黄铁矿、白钨矿等各类型铜矿床共有自然重砂矿物外,铬铁矿、镍黄铁矿、辉石、橄榄石等为岩浆型铜矿床的特征指示矿物,自然金、辉钼矿、磷灰石、磷钇矿等可以指示斑岩型铜矿床;锆石、锡石和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特征指示矿物;火山岩型铜矿床则以雄黄、雌黄作为特征指示矿物。这些研究对于建立不同成因类型铜矿的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黑”耦合沉积建造是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简称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控矿要素之一,在勘查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证实和应用,指导发现找矿靶区和矿产地300余处,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北方产铀盆地的60万余米铀矿岩芯钻探成果,通过典型矿床赋矿层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北方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等赋矿层形成的沉积环境、物质组成等,进一步明确了制约成矿流体运移、铀矿物沉淀的赋矿层条件。结果显示:① 北方盆地自侏罗纪以来,发育了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 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期(Valanginian)、Ⅲ早白垩世晚期(Apt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晚期—早古近纪(Campanian- Thanetian)、Ⅵ早新近纪(Aquitanian- Burdigalian)和Ⅶ晚新近纪(Zanclean- Piacenzian)7期红层,与下伏富还原性组分的黑色层构成了典型的对偶沉积建造,为北方盆地大规模成矿奠定了赋矿层基础。② 地球化学指标显示:红层中Fe2+/Fe3+比值介于0. 29~1. 47(n=78),黑层Fe2+/Fe3+比值介于0. 57~53. 96(n=223),赋矿层Fe2+/Fe3+比值介于1. 00~26. 45(n=52)。赋矿层、黑层Fe2+/Fe3+比值一般大于1,以发育黄铁矿、炭屑、油斑为特征,为相对较还原的环境。红层Fe2+/Fe3+比值一般小于1,以发育钙质结核为特征,为相对较强氧化的环境。③ 总有机碳含量显示红层为0~0. 16%(n=107),含矿层为0. 01%~2. 65%(n=137),黑层为0. 01%~2. 66%(n=339),含矿层总有机碳含量略低于黑层,与铀矿的富集沉淀有密切关系。④ 砂岩型铀矿体呈“板状”或“楔状”产出于黑层顶部的灰色、灰绿色砂岩和细砂岩,甚至泥岩,红层为含氧含铀流体的运移通道,黑层为含氧含铀流体的富集沉淀的化学屏障。因此,北方盆地红层和黑层对偶沉积、旋回充填是大规模铀成矿必要的地层条件,这些认识打破常规思维,“红黑”旋回叠加导致了北方盆地多层成矿的现象,矿体一般呈板状就位于红层和黑层的过渡带,这对深入理解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等工作和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勘查与研究的深入,构造天窗作为局部排泄源的认识在指导找矿方面效果明显。然而,现阶段对研究区局部排泄源与铀成矿的内在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局部排泄源与铀矿空间定位的内在联系以及是否与研究区内发育的板状矿体、双层氧化带与灰色残留体等独特地质现象有关。因此,本文为探讨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中局部排泄源的控矿作用,引入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提出白兴吐构造天窗局部排泄源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补-径-排体系,使得含矿层内存在局部与区域两套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并在局部排泄源的附近形成了相对滞流区;局部排泄源主要通过改变含铀含氧地下水的运移方向与速度,来影响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与位置,从而控制含矿层中板状矿体、双层氧化带与灰色残留体的形成及铀矿空间产出位置,并依此建立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式,不仅丰富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并指出后续找矿过程中除了继续围绕构造天窗开展勘查工作外,寻找受区域层间氧化带控制的铀矿可能是研究区扩大铀资源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丁波  刘红旭  张宾  易超  刘洪军  王贵  任志勇 《地质学报》2020,94(10):2874-2882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分布区之一。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卷状矿体不同,研究区矿体以板状、似层状为特征。国内中- 东部盆地砂岩型铀矿矿带砂岩中高岭石含量相对偏高指示含矿层至少经历一期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偏酸性流体,这与国外学者在研究板状铀矿体的过程中关注含矿层上覆泥岩压实作用下排出富含有机酸的酸性流体具有相似的特点。因此,本文为探讨酸性流体活动与板状矿体形成的内在关系,选择纳岭沟铀矿床为例,通过采取含矿层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砂岩样品,应用扫描电镜、X- 衍射、U元素含量等分析手段,发现矿带与还原带砂岩中高岭石含量相对偏高这一特殊现象;系统研究后认为上述现象与含矿层下伏延安组煤层埋藏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酸性流体垂向渗入含矿层有关;结合含矿层埋藏演化史,将板状矿体的形成过程分为封闭体系- 有机酸性流体发育、开放体系- 大规模铀成矿、油气大规模逸散- 叠加改造保矿三个阶段,并认为板状矿体的形成是偏碱性含铀含氧大气降水与有机酸性流体长期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产于两种流体混合接触面上,其中含矿层砂岩厚度是控制矿体形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丁波  刘红旭  张宾  李平  易超  王贵 《地质论评》2020,66(2):467-474
国内砂岩型铀矿含矿砂岩中普遍可见蚀变钛铁矿与铀矿物空间关系密切的现象,是国内砂岩型铀矿研究领域全新发现。为探讨砂岩型铀矿含矿砂岩中钛铁矿蚀变特征及其聚铀过程,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镜下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精细微区分析手段对研究区含矿砂岩中蚀变钛铁矿与铀矿物空间赋存关系及对铀富集机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含矿砂岩中钛铁矿主要沿其边缘、裂隙或靠近其核部等部位蚀变形成白钛石、含铀白钛石或锐钛矿;铀石呈毛刺状、微细柱状围绕锐钛矿或白钛石生长,或在钛铁矿蚀变空洞中形成大量呈针织状的铀石集合体,反映出钛铁矿—白钛石/锐钛矿—含铀白钛石—含钛铀石—铀石的矿物组合递变顺序;砂岩型铀矿中蚀变钛铁矿可通过吸附—自催化还原的方式造成铀富集沉淀,并可将蚀变钛铁矿的聚铀过程分为钛铁矿蚀变—铀吸附预富集(Ⅰ)与蚀变钛铁矿自催化还原铀成矿(Ⅱ)两阶段,其中蚀变钛铁矿吸附铀衰变过程产生β与γ射线为蚀变钛铁矿自催化还原聚铀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邹家山铀矿床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是相山铀矿田最重要的矿床,该矿床属于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的脉状中-低温热液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而著称。对邹家山铀矿床露天采场含矿构造的详细调查显示,含矿裂隙系统由许多弧形小断层及其所夹持的透镜状岩块构成;含矿裂隙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次为其他方向;含矿裂隙是由"X"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持续变形而形成;矿液充填交代时NNE向断裂具有一定的左行特点,近南北向裂隙往往是矿脉膨胀部位;成矿流体压力比较大,具有明显的水压致裂作用,形成同一露头上多个方向弧形和不规则铀矿脉,并且有从高一级裂隙向低级别裂隙、微裂隙边矿化边扩展的特点。邹家山铀矿床矿带(矿体群)呈斜列状分布,平面上呈左列式,单体北东走向,轴线北东东走向;剖面上单体中-陡倾角,轴线中-低倾角倾向西。矿带(矿体群)的空间分布与邹家山-石洞断裂带明显不一致,反映出矿带可能受一组走向北东东(50°~65°)、中-缓倾角(30°~45°)倾向北西的隐性构造控制,而不是受陡倾角的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带控制。就邹家山铀矿区而言,进一步找矿方向在现有矿带的南西西方向深部。  相似文献   

20.
绿泥石化是龙首山铀矿床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通过对龙首山碱交代型铀矿床的绿泥石等蚀变矿物进行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确定了龙首山地区绿泥石的化学类型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少数为蠕绿泥石。依据绿泥石成因或与共生矿物的关系,绿泥石可被划分为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沥青铀矿共生型和副矿物共生型等4种类型。泥质岩是本区绿泥石的主要原岩类型,是多期次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研究认为,龙首山地区碱交代型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表述为矿前期在相对较高温度的热液流体作用下,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蚀变,随后热液继续交代长石,形成长石蚀变型绿泥石,进而在成矿期热液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形成与沥青铀矿紧密共生的绿泥石。绿泥石在铀成矿过程中不但活化了花岗岩里的铀,而且还给铀矿化供应了相对良好的积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