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以乳酸和丙二醇为原料,以一种固定化的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了乳酸丙二醇酯,并对比了乳酸、丙二醇和乳酸丙二醇酯的保湿性和吸水性.研究确定的最优反应条件为:50 mL正己烷为溶剂,初始乳酸浓度为0 mol/L,丙二醇浓度为0.4 mol/L,加入固定化脂肪酶0.2 g,ZGS高效耐酸分子筛添加量2.0 g,反应温度50 ℃,以0.01 mol/(L·h)的速度滴加脱水乳酸20 h,搅拌催化反应,反应64 h结束,乳酸转化为乳酸丙二醇酯的酯化率达到97.3%.反应后纯化得到的产品质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证实为乳酸丙二醇酯,GC质量分数达到99%以上.乳酸丙二醇酯的保湿性和吸水性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乳酸丙二醇酯的保湿效果比乳酸和丙二醇好,吸水性与丙二醇相当.乳酸丙二醇酯应用到卷烟中,可增加烟气舒适度,降低烟气干燥感.  相似文献   

2.
酶催化合成蔗糖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蔗糖酯的酶促合成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主要涉及到酶、反应媒介和酰基供体等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和抗体酶均能区域选择地酰化蔗糖。酶催化合成蔗糖酯通常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和吡啶等有毒溶剂中进行。近几年来,使用混合溶剂或叔丁醇等毒性较小的溶剂代替毒性较大的溶剂,以及无溶剂条件下酶催化合成蔗糖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活化酯作为酰基供体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是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因其有安全、稳定、无毒的优越性,备受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青睐。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条件温和,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酶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强,使得产物单一,分离纯化过程较为简单。综述了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合成的影响因素,如酶、反应介质、水含量、反应底物摩尔比、温度等。  相似文献   

4.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薄荷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脂肪酶(candida rugosa lipase,CRL)在有机溶剂中催化薄荷醇与乙酸进行酯化反应的条件。探讨了脂肪酶加入量、溶剂、薄荷醇与乙酸摩尔比、底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薄荷酯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GC-MS、气相色谱等方法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产物为乙酸薄荷酯。当溶剂为正己烷、脂肪酶量为1.2%(脂肪酶在薄荷醇和乙酸体系中的质量分数)、薄荷醇与乙酸的摩尔比为1∶1、薄荷醇与乙酸的底物浓度均为0.1mol/L、温度为40℃、反应48h时,乙酸薄荷酯的酯合成转化率达92.4%。产物乙酸薄荷酯的色泽好、气味纯正。   相似文献   

5.
黄振华  刘晨光 《食品科学》2011,32(21):283-288
酯化改性可以赋予多糖诸多新的优异性能,拓宽工业应用前景。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可以在有机溶剂中对多糖进行对映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的酯化,具有条件温和、步骤简单、无须基团保护、产物可生物降解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本文从酶催化多糖酯合成的影响因素、多糖酯的酶催化制备方法方面综述了酶催化多糖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酶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在脂肪酶催化作用下同脂肪骏酯化或同脂肪酸甲酯或三酰甘油酯交换可形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介绍了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酶催化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脂肪酶及其催化合成芳香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脂肪酶可以催化酯类化合物的分解、合成和酯交换,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精细化工和医药等工业中,近年来,随着界面酶学、有机相催化以及固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微生物脂肪酶的诸多新特性正在被发现,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用微生物脂肪酶可以催化合成多种芳香酯,并且在有机相中微生物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较水溶液中明显提高;用微生物脂肪酶催化合成芳香酯可以克服用化学方法合成带来的问题,是一种芳香酯合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合成月桂酸甾醇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不同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对月桂酸甾醇酯的催化效果,最终选定Novo435脂肪酶为催化剂,正己烷为溶剂,反应温度40℃,酶用量为底物质量的15%,底物摩尔配比为3∶1(月桂酸∶甾醇),反应时间为24h,酯化率达到36.5%。  相似文献   

10.
脂肪酶催化合成肉豆蔻酸植物甾醇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在有机介质中不同脂肪酶催化合成肉豆蔻酸植物甾醇酯,选定脂肪酶AYS为催化剂。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己烷体系中,最优的反应条件为肉豆蔻酸和植物甾醇摩尔比为3∶1,脂肪酶AYS用量为底物总质量的10%,反应温度50℃,反应72h后酯化率可达69.93%。  相似文献   

11.
姜绍通  刘模  陈小燕  郑志 《食品科学》2009,30(12):165-167
本实验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了对乳酸、乳酸甲酯的分离并对其定量分析效果进行研究。HPLC 分析条件为:Purospher STAR C18 反相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0.005mol/L H2SO4 与甲醇混合溶液(9:1,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10nm。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2.
浓香型白酒与乳酸菌、乳酸、乳酸乙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维青 《酿酒》2010,37(3):90-93
介绍了浓香型白酒生产中乳酸菌的来源、乳酸菌和乳酸降解菌在白酒发酵中的作用及乳酸、乳酸乙酯在白酒中的功能。并建议通过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乳酸菌、乳酸、乳酸乙酯的变化等情况来调整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86,69(8):2027-2030
An accurate method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L(+)-lactic acid and D(−)-lactic acid in cheese and calcium lactate crystals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cheese was devised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L(+)-lactic acid test procedure.The mean percentage of lactic acid recovered from standard solutions was 97.7 for L(+)-lactic acid and 99.5 for D(−)-lactic acid. When known amounts of L(+)- or D(−)-lactic acid were added to calcium lactate crystals and Cheddar cheese,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added lactic acid was recovered, indicating that no racemization of lactic acid occurred during the assay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4.
乳酸和聚乳酸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综述了不同的产酸菌发酵生产乳酸、乳酸的提取与检测以及聚乳酸的生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在间歇反应器内,对乳酸乙酯在353~368K下水解生成乳酸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参数,得到乳酸乙酯水解反应速率方程。对模型显著性进行残差检验、F检验和Arrhenius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残差分布合理,参数回归显著,模型能较好地表达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6.
徐谓  李洪军  贺稚非 《食品科学》2015,36(19):260-264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S)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一类小型功能基因。目前已发现的TAS分为五大类型。超过75 种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中的TAS被测定,TAS调控基因(改变细菌鞭毛类型、控制毒素毒性等)、应激环境下调节细菌代谢、在高浓度抗生素作用下形成持留细胞等调控机制已有较深入研究。本文概述近年来TAS分类发展及乳酸菌中TAS的研究情况,为深入研究乳酸菌中TAS并应用于食品工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新进展,包括乳酸菌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的进化和基因转移、乳酸菌重要的功能基因等以及乳酸菌基因工程的研究新进展,包括乳酸菌食品级表达载体、食品级载体选择标记、活体疫苗载体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李超  董明盛 《食品科学》2005,26(1):255-259
乳酸菌(LAB)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中,有些乳酸菌还是人和动物体内的菌群的组成部分。在基因组研究热潮的推动下,乳酸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将会给细菌在工业、人类健康和与细菌病原体作斗争中的应用带来新的认识。本文将对乳酸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意义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for Conversion of Soy Molasses into Lactic Aci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easibility of conversion of soy molasses, a low value by-product of soy protein production, to lactic acid by fer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was investigated.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ffecting growth and lactic acid production were determined. Lactic acid production in soy molasses was optimal at pH 5.6 and 42°C. Addition of 0.5% yeast extract to soy molasses reduced fermentation time from 36 to 10 hr and increased l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30%.  相似文献   

20.
分子分型技术迅速发展与革新已在乳酸菌鉴定及多态性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发现,遗传变异是产生乳酸菌多态性的根本原因,对遗传变异的检测与分析有助于人们从分子层面理解乳酸菌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分子分型及其与表型特性的相关性为我们解释遗传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于基因或DNA基础的分子分型技术(如16S rRNA,RAPD,PCR-PFLP,AFLP等)常被用于乳酸菌的分类鉴定、多态性分析、生态学研究及进化研究等。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常规的分型技术体系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也被人们所掌握。本研究概述了几种常用于乳酸菌分类鉴定及多态性研究的分子分型技术(16S rRNA,16S-23S rRNA,RAPD,PCR-PFLP,PFGE,AFLP,rep-PCR),并对这些技术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其近几年在乳酸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