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与众多天文因素的变化有程度不等的联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描述了引起地震活动性变化的主要天文因素,文中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变化对地震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可能影响地震灾害的其他一些天文因子,如地磁变化、极移等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语强  胡辉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6):1980-1984
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的天体位置、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从大的长期天文背景来看,玉树地震发生于中国大震频发的月亮白赤交角由极大变到极小时期,并且是太阳活动的偶数周;从短临看,玉树地震正好发生在地球自转与太阳黑子数发生突跳的时期,且此时震中所受的天体引潮力加速度又处于其变化速率最大的极值附近.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天文因素对玉树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天文环境因素对青海地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东  张雅玲 《地震》1993,(3):58-63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地球自转、太阳黑子和月相对青海地震的影响,另外还讨论了地震发生的优势时间分布以及月近地合星与地震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天文环境对青海地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地震局于1984年10月21日至24日在昆明召开了《天文、气象与地震》学术讨论会。来自云南省和全国各地的近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云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姜葵致开幕词。会上,徐道一做了题为“银河系运动与宇观地质现象及宇地关系的几个模式和假说”学术报告,任振球做了题为“天文与地震的若干统计事实”的学术报告,耿庆国做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云南省地震局于1984午10月21日至24日在昆明市召开的第二次天文气象与地震学术讨论会作了概述。来自云南、北京、吉林、内蒙古、陕西等地的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天文气象与地震的关系从思路、方法到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有些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方法和研究结果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广泛兴趣,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6.
天体运动与地震关系的若干统计事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震活动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地球物理现象,它与地球整体状态的变动有密切联系。地球的状态及其运动则与太阳系等宇宙背景的变化有一定联系。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天文因子对地震活动是否有某种触发或调制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研究得到,地震活动与天文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变化与全球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序列和全球地震资料,研究了全球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十年尺度起伏,以及季节性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而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尤其是位于北大陆中纬度地区的欧亚地震带(不含东南亚地区)和下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东部地震带的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上述联系,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监测全球地震活动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1985年8月10—12日,云南省地震学会和云南省地震局综合预报研究室在昆明联合召开了“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地震气象异常判定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五十余人。 云南省地震学会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黄更生(云南省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副主任委员赵洪声(云南省地震局)、罗葆荣(云南天文台)及七名委员组成。  相似文献   

9.
震级饱和问题明朗化之后,有必要对于八级以上巨大地震目录予以重新修定。又由于近年来,有许多人研究地震与天文、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尽可能的八级以上地震目录以资对比。例如哈雷慧星活动周期、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火山活动与巨大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收录了全球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八级以上地震目录。我们采用古登堡——里克特——金森震级系统把历史上的地震记载与震中烈度折合震级进行了换算,在  相似文献   

10.
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概述了天文因素与自然灾害的可能的关系,以及开展天文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意义和可能性,认为此类交叉研究是自然灾害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同时简述了天文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今后开展这一研究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天文观测提取地震前兆信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的残差值在仪器周围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前夕出现短期异常的现象已被初步证实.本文进一步讨论时纬残差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并认为布设观测网点获得多架仪器的资料,将可为地震三要素,尤其对震中位置的判定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多架仪器的资料对垂线变化和垂线偏差研究也将是有价值的.建议在地震高发地区组建观测网,并研制主要用于地学研究的小型、高精度天文时纬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天文时纬残差的定义,地震前天文时纬残差出现异常的研究现状,该异常可能的物理机制,以及2008年汶川8.0和2013年芦山7.0地震前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的时纬残差均出现同步异常。这与30余年的研究实践一致地表明,天文时纬残差震前异常是一种可能的地震前兆,它可以为仪器周围将发生的地震提前给出有价值的预测信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云  张济世 《高原地震》2008,20(4):27-31
对1811-2008年近200年来全球地震活动与月相、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这三个天文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月相不论与全球地震还是全球大地震之间似乎无统计关系,全球地震的发生与日地距离似乎无统计关系。本文还进一步对全球M≥7.5的大地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M≥7.5的大地震与地球处于近日点似乎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太明显。全球除了8.0〉M≥7.0的地震基本上符合发震的自然概率外,在M≥9.0、9.0〉M≥8.0、6.0〉M≥5.0、4.0〉M≥3.0这些震级段地震发生的机率在地球自转减速期比较小,在地球自转加速期发生的机率比较大,似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全球地震活动有一定的促发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组建云南天文时纬测震网的意义及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光学天文时纬残差在地震前夕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的现象,认为光学天文时纬观测可为地震短期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作者认为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云南地区,组建一个天文时纬测震网是有意义的,本文讨论了其可行性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光电等高仪是中国天文学家设计制造的一种新型经典天体测量仪器,观测过天空中某个等高圈的天体,归算世界时及天文纬度变化值,用于地球自转参数的解算和星表的制订与改进。震前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现象发现后,其资料又用于时纬残差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安装在北京天文台的一架Ⅱ型光电等高仪(λ=116°19′40.″5 E,φ=40°06′03″.9 N)于1976年3月开始观测。可惜在唐山7.8级地震前夕尚未取得丰富可靠的观测资料,因此在最初研究时纬残差与地震的关系时,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率领的水库地震代表团一行 5人于 2 0 0 0年 9月 1 4~ 2 9日访问了比利时和意大利。这次出访的目的是推进中比地震科技合作 ,建立中意政府间的地震科技合作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了解和借鉴意大利在水库地震研究和监测方面的主要成果、先进技术和经验。代表团重点访问了比利时皇家天文台、意大利地震调查所、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 ,顺访了 Abdus Salam国际理论物理中心。1 访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皇家天文台负责比利时的地震监测工作 ,与中国地震局有着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PaulPaquet台长向代表团介绍了皇家天文台…  相似文献   

17.
一种震前超低频密度——应力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发生前天文时纬残差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得到了不同天文台观测结果的证实。另外,两种与地震相关的物理量震前地下深部物质视电阻率变化和断层活动矩变化,其物理机制的解释以及与后续地震的关联方式和天文时纬残差有很多共性。而且,这3类观测现象与后续地震的关联方式与国外学者提出的热力学弹性回跳模型符合得很好。本文基于现有观测证据和理论模型的一致性,提出地震前在地层构造中存在一种来自孕震区域的超低频密度—应力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资料的残差值在天体测量仪器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发生前夕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的现象,及不同地区天体测量仪器的观测残差与地震关系的特征,认为地方铅垂线的震前异常变化是造成天文时纬观测资料的残差值出现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相关的研究结果曾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本文还论述了该现象发展成为有效的短期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和目前该研究面临的情况,及利用天体测量仪器监测垂线变化及对其开展深入研究的意义.讨论了利用一定数量的天体测量仪器组建试验观测网对认识什么构造区带上的什么类型的地震更容易使处于何种构造区带上的时纬仪器提前出现残差异常,异常特征和时间提前量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定量或半定量的关系,以及优化观测和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的必要性.讨论了组建观测网所需观测仪器的性能,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合作试制的新仪器的特征.再次提出了在多震的华北、西北地区组建试验观测网的建议,讨论了组网的意义、可行性和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受中国天文学会委托,由北京天文台天体测量研究室召集的天文地震工作协调会,于1986年5月13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在会上致开幕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马宗晋讲了话,全国其它天文台的领导人员到会或寄来书面发言。南京天文仪器厂副厂长胡宁生、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处长杨懋源也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天文、地震、高校、测绘、气象等部门的17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于1986年4月8—9日召开的云南省地震学会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扩大会议概况。会议有效地讨论了关于拟建立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观象台、开发计算机软件以处理地球物理信息、地震动态系统与环境的耦合和响应、新的地震预报手段、云南省震情及地震预报研究的实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