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现代学者马歇尔·伯曼把人类后现代性的"终结"图景武断地归功于马克思的肇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纯粹的谬论.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的理想主义的思想者,他的一系列经典文本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的确开创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声:同时,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生成论思想--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理想的价值选择的结果,而且需要一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过程--始终充满了深刻的人学意蕴和辩证智慧:而且,马克思还解决了"历史之谜的解答"问题.即通过"共产主义运动"而实现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实现人"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从而也预示了人类-人性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即人向自然-感性的"复归"、人向个性-自由的"复归"、人向艺术-审美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工具理性主义的膨胀,我国传统城镇化中忽视了"人"在城镇化中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农民工阶层,并没有切实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传统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呼吁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性复归,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让农民工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相似文献   

4.
<正>建党百年的完美答卷,是以取得"人民满意,世人瞩目,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赢得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实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又站到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迅跑的起跑线上——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构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使人向"自己的人"即社会的存在复归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旨趣。"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的治理转向"的重要命题,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融入一切工作中去之后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向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从人民生存场域的延展、人民交往形式的拓展、人民精神需要的发展中揭示意识形态领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空间控制路径、实践引领机制和话语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人本主义逻辑框架下讲述了人的异化与复归的历史。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可以表述为"异化——复归"的图式。在这一图式中,人的本质这一范畴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赋予历史进程以价值,使历史获得了逻辑一致性和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目的。异化史观中历史目的观念的在场,既和此时马克思思想的"过渡"特征有重要关系,也与历史目的论自身的形而上学合理性有关系。历史目的观念表征着马克思思想的价值尺度,与其科学性一起构筑着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本质在文化即人化,确立这个理念为理解文化论争中的一些问题及其与犯罪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犯罪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从文化学的视角理解犯罪的本质,应该深入考察人的动物性,包括饮食、性、自私性。犯罪乃是人的文化性得到弱化,动物性得到强化,导致动物性在人性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犯罪在本质上是非人化,也即向兽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张光成 《传承》2007,(8):35-36
以科技与生产力为行为方式的近现代文明是一个以物质追求为驱动的时代。功利、利益的追求造成了繁荣的物质文明,而繁荣的物质文明背后则是人的存在的单向度化、片面化。而在这时,一个新的概念走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幸福"。各国开始用幸福感、幸福度来作为衡量社会的尺度。现在,人们的认识终于进步了,应当将技术——物质文明复归于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理念,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和时代的现实需要,又充满着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智慧,而且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近代以来"复归"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复归"论不仅在中国文化的困厄时期坚卓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而且亦从特定的角度突显了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质与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演进之现代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复归"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曾以偏颇的形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我们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一元文化观与"中国文化中心论"所可能具有的负面作用则需高度警醒.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内涵,形成了科学的人本观。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形成,经历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人本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类本质"人本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和"人本观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人本观的长期逻辑演变。从文本学的角度系统梳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当今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反对二元论,弘扬古代女性寓言与女性神话,彰显自然的女性化或女性的自然化,这是生态女权主义的"本体论证明",也是其"生态"与"女权"的耦合.即"生态女权"得以成立的合法性论证.然而,生态恢复、女权复归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融合于劳动解放或生产发展的历史之中.生态女权主义撇开劳动及其历史而在寓言和神话里兜圈子,其所谓的"生态"与"女性"不过是黑格尔式的"静态的非历史的抽象",相应的,"生态女权"也不过是拉萨尔式的"非现实主义"的梦呓.  相似文献   

13.
正树立文化自信之路在文化问题上,我们强调文化自信,也强调文化自觉。当年费孝通曾说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复归文化,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  相似文献   

14.
<正>把"人性复归"和"人类解放"这两个说法放在一起,本身就有双层含义:一是把这二者视为同一概念,这种情况虽古已有之,但今尤甚;按照这种意思,人性复归和人类解放似乎是互为前提和互成目标。二是将其当作一个过程,一个经历了伟大社会变革和理论创造的历程;在这中间,人性会在社会革新和理论创造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美,同时一步步走向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60年的重大历史性贡献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构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追溯前瞻新中国60年基本经济制度的嬗变.可以概括为已经经历了雏型建构、定型确立两个历史阶段,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个历史阶段.即完善成熟阶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条件下人的异化复归自然历史过程视角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科制度在我国刑事法律中广泛存在,这使得曾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永久地背负"有前科"的负担,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他们复归社会、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犯罪特点和成因决定了前科消灭制度对其使用具有可行性。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有利于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思想的人本之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思想的根本维度.国家基于人、源于人并应服务于人,但文明时代的国家成为异化人的工具,导致大多数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只有公有制国家才能实现国家本质向人的复归,才能造就真正自由、公平、博爱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