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文主义和心理学两大角度简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身上始终笼罩着俄迪普斯情结;哈姆雷特的性格实质上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解读,揭示其悲剧性之所在.复仇的主题奠定了<哈>剧的悲剧色彩,同时,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注定了他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一个悲情王子.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的主题不是封建主义的"复仇",而是基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反复仇",这是莎士比亚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哈姆雷特行动中的延宕与疯癫,是其在新旧道德观念下对其使命正义性的来回掂量的表现。在无法得出正解的情况下,哈姆雷特顺从"他者"的安排参与决斗,在决斗中杀死仇人,为父报仇,最终又对自己处以死亡的终极惩罚。这正是其对"复仇"使命道德性依据求而不得所做出的投降之举,而其同意福丁布拉斯称王的临终举动,又暗示其内心潜层"反复仇"的答案。哈姆雷特的主体欲望与最终命运亦从而是与反复仇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善于将"全部人格的各个侧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德语)"的莎士比亚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哈姆雷特的某一种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已。本文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为切入点,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通过这些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哈姆雷特在内心深受女性折磨。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原因分析出哈姆雷特的心理上有着异常浓重的俄狄浦斯情结,更加重了他所受的女性折磨。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极端不协调最终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哈姆雷特》剧情简明,但其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本文在对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异于常人的一面,并对折射在哈姆雷特身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之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里教育思想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被尊为"西方政治学之父",他的政治哲学的精致之处就是教育哲学。他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强调个人才能和知识对君主的重要性。他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观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都表现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特征。他独具一格而并不完美的教育观,也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彭奉天 《科技信息》2010,(32):164-164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去吧,摩西》是他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由七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短篇构成,其中,《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秋》被称为“大森林三部曲”,它们深刻体现了福克纳对荒野的特殊情感和生态忧患意识,表达了他对南方历史变迁、人类文明及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与思考。福克纳也因此被誉为超越他所处时代的具有生态意识的绿色小说家。但笔者运用深层生态观、人文主义价值观对“大森林三部曲”解析后认为,福克纳虽然透过其作品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社会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腐蚀的痛心与忧患,对私有制、奴隶制,种族歧视以及生态文明被人类贪欲肆意破坏的批判与反思。但他本人依旧未能超越他的时代背景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处处显露出人文主义精神对其生态观的特殊影响,他本人也是一个具有浓郁人文主义情节的生态小说家,反映出其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1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戏剧大师。他们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与《牡丹亭》中都不约而同地含有鬼魂戏,并且鬼魂戏均是戏剧文本和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认为:鬼魂戏的出现具有共同的人类文化渊源也反映了两位大师不同的时代风貌及人文主义特色,而鬼魂戏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推动和戏剧表现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的异同更显示了中西戏剧的沟通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国有关《哈姆雷特》的教材和论文,几乎都把哈姆雷特说成是自愿单枪匹马改造世界——或者,至少也要改造丹麦——的人文主义者,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关于《哈姆雷特》的一套理论。但这一套理论的基本观点最早见于某些苏联学者的论著。例如,米·莫罗佐夫写道:“他杀死了克劳迪斯,报了他个人的仇。但是那个伟大的任务——改造现实,汉姆莱脱本人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而要实现它,仍然是力所不及。他看不见进行这种改造的道路……”阿·阿尼克斯特则写道:“在汉姆莱脱的思想中,他的任务不只是要替被害的父亲复仇,并且还要消灭在生活中统治着的邪恶,伸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哈姆莱特》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所蕴含的机智、勇敢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全部特点,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又使得他的复仇故事最终归于悲剧。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所有内涵都显现在这里。人文主义对于社会的批判充分显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是以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挑战神学教育为开端的.他们大力兴办世俗学校,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倡导人性教育,反对神性教育,从而将教育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这种解放是有限的,囿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得不将圣经和神学教义作为必要的教育内容,使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神学烙印,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矛盾性,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过渡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莎翁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模棱两可一直是批评界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作者想利用文化研究中的理论为剖析工具对该剧中的模棱两可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中世纪社会和现代社会转折时期的历史考据和对过渡时期主流文化和残余文化间的动态及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解读,可以发现并得出哈姆雷特王子悲剧人生的原因,在于他对于社会转折时期的模棱两可没有能够作出正确的分辨及判断.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人物形象具有繁复多义性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对孔乙己有着不同的解读。从历史人文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孔乙己,我们发现:作为深受儒家影响的代表,孔乙己通过窃书事件表现了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同时他不拖欠酒钱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分豆给孩子吃还表现出他具有一颗善良的爱心。然而,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他既迂腐又好吃懒做,难以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在新旧文化交织中孔乙己注定是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9.
浅析《活着》中余华所传达的人文主义,这在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最能体现。福贵具有顽强的生命意识,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色彩,进而折射的世俗人文主义,都是对"活着"主题最好的诠释。从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期开始,其小说就带有了世俗的悲悯情怀,在苦难与温情的相互激荡下,演绎着生命的本戏。  相似文献   

20.
杰弗里·乔叟是英国中世纪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被文坛成为"英国诗歌之父",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他的作品以歌颂爱情、性欲、女性和大自然为特色,以揭露和批判司法制度和宗教为轴心。乔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思想孕育出来的,最终成为英国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为英国与文艺复兴之间构建一架桥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乔叟的人文主义思想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包括:第一,乔叟过度支持性的解放,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引导人们陷入纵欲的深渊;第二,乔叟批判基督,但是其作品中又经常残留基督教的神学色彩;第三,乔叟以批判宗教为轴心,但是他的批判又不够彻底犀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