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医药学与时代的需要同步发展 中医药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从一开始,便是由生产力所决定,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中医药学之所以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药科学之林,其重要原因就是它善于吸取自然科学和社  相似文献   

2.
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创新理论研究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医药学是我国最具原创空间的科技优势领域之一,其对解决我国医疗卫生难题、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对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可持续支持,促进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科技部于2005年在973计划中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中医理论专项)。中医理论专项设立5年来,在中医基本理论、中药药性理论、针灸理论等方向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和健康、疾病的一门科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发展至今的中医药学更具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形成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知识体系。将中医药学知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能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亦可改善病情预后。文章对新形势下中医药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实践进行分析,思考如何更好地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理论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科学的特征,是我国最具有自主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中医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很广,本文仅从中医理论体系特点分析入手,就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评价20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同时,指出20世纪中医药学所取得的绝大多数临床成果,均不足以揭示中医理论中最关键的“证”本质问题。作者对我国该领域研究的滞后,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与中医学发展的互动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提出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认识上的多维视角、创新意识和学术新流派。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医药学面对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评价20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同时,指出20世纪中医药学所取得的绝大多数临床成果,均不足以揭示中医理论中最关键的“证”本质问题。作者对我国该领域研究的滞后,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瑟中医学发民遥互动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提出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认识上的多维视角、创新意识和学术新流派。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 ,无论微观抑或宏观世界 ,要想取得重大成就 ,既要通过直接经验方法 ,使研究建立在丰富准确的感性材料基础上 ,又必须突破直接经验方法 ,运用抽象的理论思维进行哲学思考 ,如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上如果只停留于直观和实验阶段 ,而不进行高度的抽象理论思维 ,不善于哲学思考 ,就可不能有相对论这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中医学诞生在中国古代 ,当时的实验科学当不如今天发达 ,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古代的哲学思想 ,来解释一些生理和病理现象 ,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交叉学科技术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大有可为的时代。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同样,科技发展和多学科交叉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相关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交叉学科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在中医药学的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理化检验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借鉴意义大庆市第五医院赵萍(16300)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在各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中医药学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医药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中医药人员一般习惯在临证实践中摸索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固守的两个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这门传统学科,奠基于周秦时期,经两千多年的实践应用及不断的理论补充,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及独特诊疗措施的传统医学科。独特的临床效应使其历久不衰。但由于产生这一临床效应的理论基础与近代科学的不相容而一直在令世人讶异不已。在正视了中医学具有的临床效应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医学理论所表达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现代化正日益受到当今科学界的关注,个中的原由是不言自明的:近一个世纪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及表达的概念明确而易于沟通,为科学的总体进展及各学科的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0.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