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在热损伤介导的早期神经损伤中的极化状态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通过建立Beagle犬热射病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Beagle犬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9只,根据热损伤后不同时间点(1、6、24 h)分为B、C、D组各3只,B~D组置于动物体温维持仪的电热毯上,温度设置为40℃±0.5℃,每5 min监测1次直肠温度直至达到40℃。建模成功后转移到26℃±0.5℃温度和60%±0.5%湿度的环境。4组18只Beagle犬均取下丘脑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45、iNOS及Arginase、CD206分别在4组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免疫组织荧光共定位观察CD45、Arginase表达。 结果A组检测出少许CD45及iNOS蛋白,B、C组两种蛋白标志物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D组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测出少许Arginase及CD206蛋白,B、C、D组两种蛋白标志物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荧光共定位CD45、Arginase,分别在热损伤后6 h和24 h荧光光密度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热射病后Beagle犬脑组织可见小胶质细胞极化活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1~6 h小胶质细胞活化主要以M1型为主,6 h后则转化为M2为主,热射病后24 h M2型占优势。M1/M2极化趋势与热射病早期脑损伤的相互关系可能成为热射病中枢神经损伤关键。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er nervous system,CNS)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痴呆症发病率显著增加,并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寻找衰老中认知功能减退的具体机制至关重要。近年来,小胶质细胞在衰老中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小胶质细胞是CNS中固有的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监视、突触修剪、损伤修复以及动态平衡的维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胶质细胞会经历细胞形态、基因表达和功能的变化。本文将就衰老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在衰老中认知功能减退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或减缓此类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此外,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耐药性,及对放疗敏感性较差等特点,故预后极差。其中肿瘤微环境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环境中胶质瘤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GAMs)的作用正逐渐被重视。GAMs不仅有中枢系统的常驻小胶质细胞,还有来自外周的巨噬细胞。GAMs还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极化类型,即抑制肿瘤生长的M1表型和促进肿瘤生长的M2表型。并且GAMs不单单和肿瘤细胞具有联系,还与微环境中其他非癌性脑细胞也有互动。该文将从GAMs的来源、极化、与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相互影响阐述其在GBM中的作用,并且从靶向治疗的角度探讨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VMCI)大鼠模型的前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数的变化。方法:用分次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BCCAO)40d建立VMCI模型(BCCAO组),以假手术组(SHAM组)为对照,每组n=6。在模型建立前和建立后40d对大鼠进行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和步态的评估,采用T型迷宫评估额叶皮质下环路相关的空间工作记忆和海马相关的空间及非空间相关记忆,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均无明确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缺失,但BCCAO组的大鼠出现步态障碍。T型迷宫评估,BCCAO组的大鼠额叶皮质下环路相关的空间工作记忆和海马相关的空间及非空间相关记忆受损。两组大鼠海马CA1区β-tubulin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的定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CAO组在CC区、ic区和opt区GFAP的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SHAM组(P〈0.05);BCCAO组CC区、ic区和opt区和海马CA1区的CD11b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亦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结论:VMCI模型大鼠表现为无运动障碍的步态损害和轻度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VMCI早期可不表现为神经元数量的缺失,但其功能可能已经受损,病理特点还包括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进而诱导神经炎症反应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既往部分研究认为,小胶质细胞在病理状态下主要发挥促炎作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极化后的不同表型可发挥不同的作用,提示小胶质细胞极化在VD机制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作为诱导小胶质细胞从促炎的M1表型极化到抗炎的M2表型的重要调节因子,已被证明与学习认知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文着重对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及IL-4在小胶质细胞极化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患,而慢性间歇性缺氧(CIH)是OSAS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近几年关于CIH致认知障碍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发现CIH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引起神经炎症,释放炎性因子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一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现就CIH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方式,以及小胶质细胞参与CIH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免疫异常及神经炎症与AL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小胶质细胞的极化作为神经炎症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其与ALS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极化在ALS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为ALS的临床诊断、靶向干预治疗提供线索和思路。现就小胶质细胞极化在ALS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peptide,Aβ)沉积激活小胶质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kheimer disease,AD)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小胶质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胶质细胞被Ap激活,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促进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形成,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促使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约为1%,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胶质细胞占脑细胞总数的约90%,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对维护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至今未明。胶质细胞不仅与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发育以及神经病理过程有明显关系,而且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以及损伤与修复过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痫性发作时胶质细胞功能改变(细胞形态改变、免疫表型改变和细胞增殖活动)、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物质、信息交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稳定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免疫细胞,miRNAs与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近年来促炎型/抗炎型miRNAs调控小胶质细胞M1型/M2型极化及其在相关炎症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充分阐明小胶质细胞极化过程中miRNAs调控机制,为寻找治疗与小胶质极化相关炎症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靶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睡眠障碍指睡眠量和质的异常。睡眠障碍可以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导致许多高级中枢活动的改变。过去的研究多关注于睡眠障碍时,神经元的改变。现有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在睡眠障碍中也起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多种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剥夺、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嗜睡中发生形态和数量的改变,相关蛋白表达也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睡眠障碍后神经系统发生反应和调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灰质区少突胶质细胞选择性易损性及亚低温的影响。方法 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 15分钟造成前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流组、亚低温 (32 .5± 0 .5℃ )治疗组。采用细胞特异性抗原转铁蛋白 (TF)免疫组化法标记少突胶质细胞。结果 缺血后再灌注 1~ 2天 ,皮层区 TF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密度显著下调 (P<0 .0 1) ,随后逐渐增加 ,于缺血后再灌注第14天达高峰。在亚低温处理的动物 ,皮层区 TF阳性少突胶质细胞密度早期下调和晚期上调均受到显著抑制(P<0 .0 1)。结论 灰质区少突胶质细胞具有选择性缺血易损性。亚低温治疗可防治缺血性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并有可能用来防止缺血后脱髓鞘变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 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间点不同随机 分为1 d、3 d、7 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Ⅳ型胶 原酶0.5 U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对应时间点参照改良Garcia 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灌注取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 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2型小胶质细胞 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小胶质细胞M1型(Iba1+CD80)、M2型 (Iba1+CD206),评价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结果 脑出血组1 d、3 d、7 d各时间点Garci a评分均较假手术组低,TNF-α、IL-6、BDNF及I GF-1的蛋白 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均P<0.01)。脑出血后1 d时M1型高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38.33±1.53 vs 23.00±3.00,P =0.01);3 d时M1型同样高于M2型(66.33±3.06 vs 57.33±2.52,P =0.02);7 d时M1 型低于M2型(33.67±1.15 vs 52.33±0.58,P<0.01)。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1~3 d)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出血亚急性期(7 d)以M2型小胶质细胞 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
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间点不同随机
分为1 d、3 d、7 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Ⅳ型胶
原酶0.5 U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对应时间点参照改良Garcia
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灌注取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
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2型小胶质细胞
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小胶质细胞M1型(Iba1+CD80)、M2型
(Iba1+CD206),评价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结果 脑出血组1 d、3 d、7 d各时间点Garci a评分均较假手术组低,TNF-α、IL-6、BDNF及I GF-1的蛋白
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均P<0.01)。脑出血后1 d时M1型高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38.33±1.53
vs 23.00±3.00,P =0.01);3 d时M1型同样高于M2型(66.33±3.06 vs 57.33±2.52,P =0.02);7 d时M1
型低于M2型(33.67±1.15 vs 52.33±0.58,P<0.01)。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1~3 d)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出血亚急性期(7 d)以M2型小胶质细胞
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以选择性运动神经元变性丢失、进行性瘫痪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其相关发病机制学说众多,目前尚不明确。近年研究认为,运动神经元与其周围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异常参与了ALS发病及病情进展,且小胶质细胞激活参与炎症反应在ALS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此文就ALS发病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可能作用机制做一综述,通过对小胶质细胞的调控可能为ALS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急性的、自发性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出至大脑实质、脑室或者蛛网膜下腔的过程.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病残率.脑出血后血肿的扩大及吸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即所谓的原发性脑损伤及继发性脑损伤.小胶质细胞是被认为最早对脑出血做出反应的非神经元细胞,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10周龄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相近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建立大鼠颅脑外伤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饲养。分别在造模后1d和7d收集各组大鼠的血液,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6、IL-4以及IL-10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并于2组造模后1d、7d分别取每组12只大鼠大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态学。结果观察组造模1d血清中TNF?α、IL-1β、IL-6、IL-4以及IL-10的表达量分别为79.8±8.7、83.6±8.3、83.3±10.2、83.3±7.8以及82.7±6.8。对照组饲养1d血清中TNF?α、IL-1β、IL-6、IL-4以及IL-10的表达量分别为69.3±7.2、68.6±7.4、71.4±7.3、69.5±7.6以及65.4±8.6。观察组造模7d后血清中TNF?α、IL-1β、IL-6、IL-4以及IL-10的表达量分别为96.8±12.4、92.6±11.2、96.8±12.2、95.8±12.5以及90.4±12.2。对照组饲养7d后,血清中TNF?α、IL-1β、IL-6、IL-4以及IL-10的表达量分别为82.1±9.5、70.3±6.8、82.2±12.6、82.2±8.6以及67.1±6.4。观察组TNF?α、IL-1β、IL-6、IL-4以及IL-10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小胶质细胞激发后可产生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又同时可以释放L-4以及IL-10等抑制炎症反应的因子。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炎症反应因子的释放,可有效预防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同时,也能指导临床治疗颅脑外伤后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