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生代一新生代地磁场倒转的历史和洋盆中大面积的缺氧期明显有关(图1);黑色页岩沉积(缺氧事件)是在漫长的、没有地磁倒转(“平静”时期)的年代内生成的。我的一组著作指出了平静期与缺氧过程的间接关系,并对其形式作了设想:地磁平静期与海底快速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引言澳大利亚的西北部边缘和爪哇海沟之间的东印度洋主要由三个明显的深海平原组成。盖斯科因深海平原与阿尔戈深海平原之间由鲁海隆和乔耶海隆隔开,这两个深海平原与魁维尔深海平原之间由埃克斯默思海台隔开,这是毗邻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的一个大型边缘海台。  相似文献   

3.
东南太平洋海底扩张(方向和速率)的演变,与安第斯构造走向、深成岩活动事件,以及同较长的引张期交替的各次短期挤压性造山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造山期与速率相对高的板块会聚初期相符,在一些相对“静止”期后马上出现的周期是:110—85,76—70,63—60,49—45,35—33,16—13,7(百万年)。一些大洋构造(如无震海脊或断裂带),可产生“弱的”贝尼奥夫带(浅的,不太明显的),无相应的火山活动。另一方面,古大陆构造(如前寒武纪-古生代造山带)则曾有火山活动和平直的、深而发育良好的贝尼奥夫带。  相似文献   

4.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都假设过拉布拉多海和巴芬湾地区是由格陵兰和北美大陆分开期间的海底扩张形成的。拉布拉多海的海底扩张始于晚白垩世大陆拉伸之后。从34到25异常期(根据Kent等1986年的年表,分别为距今84~59Ma),格陵兰相对于北美大陆的运动方向为E-NE,板块三联点开始出现在格陵兰以南。在25和24异常期之间,海底拉张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N-NE),拉布拉多海底扩张变成斜向的,并在20异常期(距今45Ma)之后,13异常期(距今36Ma)之前停止。虽然证实了拉布拉多海演化的总轮廓,但是仍有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横穿中央海盆断裂带以南的西菲律宾海盆所作的长距离旁侧声纳扫描图(S wathmap)上。可以看到一些线状深海山,这些海山与称之为中央海盆断裂带的原扩张中心平行或近乎平行。离中央海盆断裂带最远的、较老的海山平行于该断裂带;而靠断裂带的海山则平行于该断裂带内部的构造。菲律宾海盆早期海底扩张的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在距今大约54百万年前,其扩张方向改为近南北向,这可能与澳大利亚开始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8.
晚白垩世时,较直的东太平洋隆起的脊峰发展成一种异常规则的雉堞(Crenelate)型式。与以前的说法相反,这种型式可因与转换断层垂直的不对称扩张而形成,而无需有洋脊跳移或影响板块刚性的其它因素。这样的发育情况已在蜡实验中观察到了。如果扩张不与转换断层垂直,则还可能形成锯齿状(Serrate)的脊。  相似文献   

9.
生物气的生成演化模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生物化学作用具有分带性,可分为好氧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碳酸盐还原带(产甲烷带),带与带之间有时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各带中具有优势的细菌种群,地质条件及营养类型决定细菌的种类及其活性.生物气的产率随温度升高由小到大,达到一个峰值后又变小,这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生烃高峰;生物气产率范围值应为40~100m3/t有机质;生物气的成气带在温度小于80~85℃范围内,主生气带在25~65℃之间.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经历了热隆张、裂陷、坳陷和萎缩4 个地质演化阶段,后3 个阶段相应发育了三大生物群,即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通过对三大生物群中介形类和叶肢介的演化史研究,认为环境的变化影响和控制着生物的发生、发展和繁盛。构造活动期,生物组合具有低分异度、低丰富度的特点,化石的纹饰结构也相对简单;构造平稳期,湖生生物迅速发展并繁盛,生物组合具有高分异度、高丰富度的特点,化石壳面纹饰结构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从单一超层序的沉积体系域演变来看,随着古湖盆水体的进侵和加深,生物组合特征也表现为由低分异度、低丰富度逐渐向高分异度、高丰富度发展,并且化石壳面纹饰结构有由简单逐渐向复杂化、多样化方向演化发展的趋势;从化石的横向分布来看,滨浅湖相暗色泥岩中化石含量最丰富,其次是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分流平原相,深湖相、山前平原淤积相和泛滥平原相中少见化石。生物在其地史演化进程中,记载了环境变迁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沉积盆地中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再现古地理、古环境。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复杂多样,应力场多变。新三维地震及探井等资料的日渐丰富,为研究该凹陷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奠定了基础。文中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具有伸展—反转—再伸展—再反转的脉动式演化特征。这种脉动式构造演化,不仅控制了文昌B凹陷烃源岩、储盖层的发育,而且导致珠海组二段和珠江组二段不同性质的圈闭在纵向上叠加,有利于形成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因此,对于文昌B凹陷的勘探,应结合构造演化特点,既要注重特定演化阶段圈闭的特殊性,也要分析不同演化阶段叠合造成的复式成藏效应,进行多层系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油田集输管道的腐蚀影响因素众多,明确关键的显著影响因素对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对典型的油-气-水集输管道开展不同CO2分压、H2 S分压、Cl-浓度、Ca2++Mg2+浓度、温度和流速的系列高温高压腐蚀试验,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ANO-VA)计算腐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O2分压、H2 S分压、Cl-浓度和温...  相似文献   

13.
研究信息融合技术在海底管道维修装置与检测装置间的应用,采用超低频电磁波,小波分析等技术与管线跟踪探测仪、DGPS以及示踪信号探测器等设备解决发射、接收、通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点。  相似文献   

14.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道的相关性,把相关性作为恒量合成记录优劣的唯一有效的标准,为了提高相关性常毫无节制地进行拉伸与压缩。文中从高相关性时平均速度曲线出现波动现象入手,从平均速度出发,以直观、易于判别的层速度为研究手段,指出波动现象往往对应的是异常高速层和异常低速层,剖析了波动现象产生的过程、成因,提出了避免平均速度曲线波动现象的方法和对出现波动现象的应用,为构造的精细解释和储层的精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合成地震记录高相关性与平均速度曲线波动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道的相关性,把相关性作为恒量合成记录优劣的唯一有效的标准,为了提高相关性常毫无节制地进行拉伸与压缩。文中从高相关性时平均速度曲线出现波动现象入手,从平均速度出发,以直观、易于判别的层速度为研究手段,指出波动现象往往对应的是异常高速层和异常低速层,剖析了波动现象产生的过程、成因,提出了避免平均速度曲线波动现象的方法和对出现波动现象的应用,为构造的精细解释和储层的精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热模拟实验过程中生物标记物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对深海钻探计划(DSDP)岩心的分析揭示了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古海相细粒沉积物沉积速率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多与沉积背景、地质年代和差异压实作用无关,但却受到岩性的强烈影响。对于任何给定的沉积速率,以重量百分此计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从钙质沉积向着钙—硅质沉积、硅质沉积,进而向着黑色页岩而增大。总有机碳含量还随各种岩性的沉积速率而变化。在低沉积速率时,由于沉积物通过有机质分解作用强烈的近表地带时速度较快,总有机碳含量先随沉积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沉积速率高于某些临界值时,由于碎屑稀释了输入的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又随沉积速率的增大而减小.然而,因近表有机质分解作用随受埋速率的增高而减弱,故利于生油的有机组分的生油潜势应继续随沉积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总有机碳堆积速率与颗粒堆积速率之间也确立了同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既证明了近表有机分解作用的减弱,也证明了碎屑的稀释效应。采用生油岩总有机碳含量的截止值,便可利用这些关系确定海相沉积盆地中生油岩建造的赋存状况。这项研究的结果对于前缘地区的石油勘探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只能获得有限钻井资料的盆地内,可利用它们的地震反射记录或地震等厚线来确定它们的沉积速率。地震记录因此而可用来在钻探之前或钻探初期确定各种前缘沉积盆地的潜在生油岩,以及估算这些生油岩的相对生油潜势。  相似文献   

18.
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礁体经历了海底、潮坪、陆上、浅-中埋藏和深埋藏成岩环境,而礁间相和非礁相沉积直接从海底成岩环境进入浅-中和深埋藏成岩环境。礁灰岩中的大量原生孔隙被海底和埋藏成岩环境中多期胶结物充填而丧失殆尽。礁间生物屑灰泥沉积物微孔隙在压实过程中逐渐消失。礁体的白云岩主体是埋藏成岩环境中形成的,一般孔、渗性良好。礁顶发育2—7m厚的潮坪白云岩,则孔、渗性很差。  相似文献   

19.
最近采用“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和由“安格斯”深拖曳照相系统进行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大西洋中脊轴部地区海底扩张的各种变化的认识。扩张中心的5条横断面位于北纬24°凯恩断裂带以南,各自的间距为10—20千米。这些剖面均表明,构造延伸规模和类型、新火山带的发育、热液喷口的形态、中央裂谷的地貌和岩石出露型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91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为统计时间段,以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南北方向地电脉冲仪所记录到的地电异常矩形脉冲信号和全球范围内的火山喷发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信号序列sd1(i)、sd2(i)、sm1(i)、sm2(i)及喷发序列red(i)、vem(i),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sd1.ved(m)、Rsd2,ved(m)、Rsm1,vem(m)、Rsm2,vem(m),并选定显著性水平α=0.01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认为,地电异常矩形脉冲信号的出现与火山喷发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