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研究了数均分子量10~3~5×10~3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及其在甲醇镁存在下和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O·)间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聚-4-甲基丙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PMTMPO·)低聚物。同时观察了4-甲基丙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的调聚反应,同样制得PMTMPO·低聚物。利用IR、EPR和TGA技术对PMTMPO·进行了表征。评价了PMTMPO·对AIBN引发的丙烯酸(AA)自由基聚合的影响,表明PMTMPO·对AA有良好的阻聚功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几种4位取代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及1-位取代的2,2,6,6-四甲基哌啶类化合物同醌类混合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  相似文献   

3.
前文曾报道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O)对烯烃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和苯乙烯、丙烯腈等的高效阻聚性质。酰氨基硫脲衍生物也对烯烃聚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阻聚功效。本文报道1-芳酰基4[4′-(2,2,6,6-四甲基哌啶-1-氧)]氨  相似文献   

4.
聚(4-甲基丙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PTMA)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通过2,2,6,6-四甲基哌啶醇-4-甲基丙烯酸酯(TMPM)的自由基聚合及进一步氧化来制备.但是TMPM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受制于其分子中的仲氨基团.通过对不同的引发剂和催化体系TMPM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进行了研究,得到了TMPM最优的ATRP聚合条件,为合成具有不同分子量或拓扑结构的自由基聚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完了不同引发体系对带受阻胺基团的单体4-甲基丙烯酸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TMPM)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偶氮型引发剂和过氧化物引发聚合的结果,并讨论了以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TMPM聚合的阻聚机理。发现TMPM与BPO反应生成一个新的化合物——4-甲基丙烯酸-N-苯甲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用IR、ESR、NMR及质谱等方法,对此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测定与表征。  相似文献   

6.
<正> 2,2,6,6-四甲基-4-氧哌啶氮氧自由基(TMPO)是六十年代后合成的一个新稳定自由基.这一物质可作类脂物的抗氧化剂,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剂,它还被用作类脂、核酸、蛋白质、生物膜等生物高分子的新型自旋标记物,这已有专论叙述.另外TMPO对烯烃还有阻聚性质,如对丙烯酸类、苯乙烯.文献曾报道TMPO对苯乙烯、甲基丙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氧自由基(简写TMHPO自由基)对丙烯酸单体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应,当其用量为单体用量的0.1-0.3%时阻聚效果显著。特别是TMHPO自由基-BQ-PT混合阻聚剂,效果更为突出,远优于碘(KI)及其它丙烯酸通用阻聚剂。另外还讨论了TMHPO自由基-BQ-PT配方协同效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大分子氮氧自由基的合成及其阻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氮氧稳定自由基化合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带有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仍然研究得不多,Keana等用甲基丙烯酰氧基氮氧自由基以格氏试剂引发聚合得到低分子量的氮氧自由基聚合物,或将聚甲基丙烯酰氯和四甲基哌啶醇的氮氧自由基反应而得到相应的氮氧自由基聚合物,Kurosaki等则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在单晶硅表面制备聚苯乙烯刷子的新方法, 此方法分3步进行: (ⅰ) 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到单晶硅表面, (ⅱ)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催化剂, 将2,2,6,6-四甲基哌啶-N-氧基-1-羟基(HTEMPO·)引入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末端, (ⅲ) 在HTEMPO·存在下, 苯乙烯进行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可以精确控制分子量及其分布. 光电子能谱(XPS)的测试结果表明, 带有引发剂的烷氧基链已接枝到单晶硅表面. XPS和橢偏仪的测试结果表明, 聚苯乙烯以化学键的方式被锚接到了单晶硅上. 接枝聚合物层的厚度可由反应时间来精确控制. 用此方法可以在基体表面合成无规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10.
合成4-(甲基丙烯酸)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的方法,在文献上报导甚少,T.Kurosaki 用甲基丙烯酰氯和2,2,6,6-四甲基哌啶醇在苯溶液里,在三乙胺存在下进行反应制得,产率只有27%。  相似文献   

11.
纳米SiO_2粒子表面官能团对尼龙6原位聚合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反应性官能团对尼龙 6 纳米SiO2 原位聚合的影响 .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结果证实了无论对SiO2 进行表面处理与否 ,在原位聚合过程中其表面均能形成一定量的接枝聚合物 .随表面反应性官能团数目的增加 ,SiO2 的表面接枝率呈上升趋势 .与纯的尼龙 6相比 ,带有不同反应性官能团的纳米SiO2 的加入使复合产物的分子量呈下降的趋势 .对应于复合体系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表面接枝的键接方式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经表面处理的SiO2 的加入能同时提高复合物的强度和韧性 ,而加入未处理的SiO2 时 ,材料强度可得到提高 ,但韧性明显降低 ,表明由偶联剂处理引入的柔性界面层的存在对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t is shown that the partial polymerization of liquid sulfur which occurs on heating to temperatures above 159°C is initiated by free radicals originating from the homolytic dissociation of the cyclic molecules S6 and S7 whose first dissociation enthalpie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rmodynamic data as 124 and 127 kJ/mo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正> 分子间形成氢键对低分子化合物及高分子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得比较多,对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于宝善等研究表明单体分子间形成氢键对单体的自由基聚合能力是有影响的。 上述研究都是在芳香族酰胺及脂肪族酰胺类单体的液相本体聚合或熔融态的本体聚  相似文献   

14.
苯胺在酸性溶液中经化学和电化学氧化所得聚合物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很高的稳定性。由于导电高聚物的不溶和不熔,使许多研究工作难以深入,实际应用也受到限制,在导电高聚物方面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促使了对可溶性导电高聚物合成的研究。通过化学法合成可溶性聚(o-,m-)甲苯胺的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对聚苯胺衍生物的电导率、溶解性等都有较明显的影响。最近,通过电化学聚合合成了聚邻甲基苯胺。  相似文献   

15.
四氢呋喃开环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氢呋喃(THF)通过正离子开环聚合制得的聚丁二醇(PTMG)是生产聚氨酯及聚酯弹性材料的重要原料。对PTMG的一般要求是平均分子量在600—3000之间,两个端基为羟基。一般用下列三类催化剂制备的:醋酸酐-高氯酸,氟磺酸及发烟硫酸,用醋酸酐-高氯酸为催化剂制得的聚四氢呋喃,是以醋酸酯基(—OAC)为端基,尚需进一步水解反应,使端基变为羟基。用氟磺酸为催化剂,虽然产物的端基为羟  相似文献   

16.
用癸二酰氯或己二酰氯-高氯酸银引发四氢呋喃本体聚合,于0—50℃之间都可生成无链终止及转移反应的双端正离子活性链,引发效率接近1.用丁二酰氯-高氯酸银引发聚合则生成单端正离子活性链。  相似文献   

17.
聚乙烯醇对丙烯酰胺聚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聚乙烯醇(PVA)在烯类单体自由基聚合反应中作为分散剂使用已有很长历史,对于PVA在不同催化体系中与烯类单体接枝聚合的研究报道也不少,其中有人报道PVA对过硫酸盐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并可导致甲基丙烯酸甲酯在PVA大分子上接枝;也有人报道了PVA与过硫酸铵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本文研究了在低浓度过  相似文献   

18.
<正> 在聚合体系中添加具有一定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作模板,并利用此模板高分子与单体分子间存在的某种相互作用使单体分子按一定的排列进行聚合,这是所谓“模板聚合”的最初尝试,近年来,模板聚合已成为一类新的聚合方法,利用模板大分子对其周围单体分子反应过程和生成物结构、分子量的影响,有些研究者已由此成功地实现了对新生成物分子量和空间构型的控制,从而为实现高分子设计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研究了氯代正丁烷、氯代异丙烷、氯代叔丁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化苄、氯代苯、四氯化碳等对丁二烯用三异丁基铝及四碘化钦催化聚合的影响。结果指出,氯代正丁烷或氯代异丙烷能引起凝胶的生成。氯代叔丁烷或氯化苄能抑制聚合。氯仿或四氯化碳能降低产物分子量,但后者同时使聚合转化率降低。四氯化钛既降低产物分子量又改变产物结构。氯代苯或二氯甲烷则对聚合几无影响。为阐明上述现象,本工作还研究了上述合氯化合物与三异丁基铝的反应。结果指出,氯化苄或氯代叔丁烷均能与三异丁基铝瞬时反应生成氯离子。氯代苯或二氯甲烷等则反应很少,氯代正丁烷或氯代异丙烷须经一诱导期后与三异丁基铝爆发反应生成大量氯离子。经实验证明,氯代正丁烷或氯代异丙烷引起凝胶生成的原因即在于当时所生成的三氯化铝引起交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