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按照溶栓使用药物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和尿激酶组,按照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time,简称t)可分为6组:分别为t≤1 h、1 t≤2 h、2 t≤3 h、3 t≤4 h、4 t≤5 h、5 t≤6 h。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在时间窗内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2 d的NIHSS评分和溶栓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溶栓治疗前,rt-PA组与尿激酶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24 h、溶栓后7±2 d的NIHSS评分均不同程度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rt-PA组与尿激酶组溶栓疗效及合并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时间t≤1 h、1 t≤2 h、2 t≤3h、3 t≤4 h、4 t≤5 h、5 t≤6 h等6组溶栓效果及合并并发症个数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生急性脑梗死时,不管是用尿激酶还是rt-PA,都应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且溶栓越早,疗效越好,合并的并发症越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2-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0.6mg/kg)静脉溶栓A组(41例),大剂量(0.9mg/kg)B组(4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2组疗效,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各阶段2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与剂量大小关联性不显著,大剂量rt-PA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开放研究方法对入选病例按每公斤体重1.5万单位尿激酶一次静脉应用,以后依次应用脱水剂、抗凝剂。24小时后常规应用扩血管及抗凝脑保护剂。14天一疗程。统计溶栓后即刻有效率及一疗程时总有效率。结果:50例病例全后1~6小时临床症状明显恢复42例,即刻有效率84%,一疗程总有发生率94%,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1%。继发脑陋血发生率4%。死亡率6%。均死于并发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流程及临床疗效。方法以2011-02—2013-07我院收治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溶栓前、溶栓后12h、7d、14d2组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溶栓组17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24例,总有效率83.33%。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h、7d、14d2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泌尿道出血及牙龈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非症状性灶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患者NIHS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rt-PA组、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各25例。比较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疗效、脑出血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再发脑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rt-PA组、尿激酶组(P0.05)。结论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开放研究方法对入选病例按每公斤体重 1 5万单位尿激酶一次静脉应用 ,以后依次应用脱水剂、抗凝剂。 2 4小时后常规应用扩血管及抗凝脑保护剂 ,14天一疗程。统计溶栓后即刻有效率及一疗程时总有效率。结果 :5 0例病例溶栓后 1~ 6小时临床症状明显恢复 42例 ,即刻有效率 84% ,一疗程总有发生率 94%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11% ,继发脑出血发生率 4% ,死亡率 6 % ,均死于并发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给予丁苯酞针剂预处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于2016-11—2018-07就诊于新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疗中心,接受rt-PA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前后丁苯酞针剂应用的不同顺序分为丁苯酞预处理组(48例)和丁苯酞后干预组(61例),比较2组溶栓后24 h、出院时(或7 d)的NIHSS评分,并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同时比较2组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7 d、3个月病死率。结果 3个月时mRS评分丁苯酞预处理组明显低于后干预组(mRS 0~1:62.50%vs 42.62%,P0.05)。丁苯酞预处理组颅内出血发生率较后干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vs 19.67%,P0.05)。3个月时丁苯酞预处理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vs 13.11%,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前给予丁苯酞针剂预处理对3个月后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溶栓后使用,同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3个月后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年龄≥7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均符合溶栓条件,其中家属同意溶栓治疗有20例,即溶栓治疗组; 家属不同意溶栓治疗有20例,即非溶栓治疗组,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近期各时间段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溶栓治疗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 2组患者在治疗后mRS评分远期疗效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尿激酶对高龄急性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效果肯定,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136例患者分为2组各68例。治疗组给予尿激酶100万~150万U ,并给予除抗血小板聚集外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周、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且安全性较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4组治疗后14d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14d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脑出血率与单用rt-PA组及单用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全身治疗1 d,观察时间分别为治疗1、3、7 d;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结果 经过7 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医院217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测血清Lp-PLA2、炎症因子[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第90 d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情况,对比不同预后患者基线资料与实验室指标水平,重点分析入院时血清Lp-PLA2,IL-6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 溶栓后第90 d 217例ACI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有68例,占31.34%; 预后不良组Lp-PLA2,IL-6,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IL-6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有关,各指标过表达可能是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05); 绘制ROC显示,入院时血清Lp-PLA2,IL-6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41、0.847、0.906,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Lp-PLA2,IL-6表达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有关,早期监测血清Lp-PLA2,IL-6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4例发病<6 h的ACI患者给予rt-PA(50 m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及溶栓后30 min、24 h、14 d及3个月时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给予修订的Rankin评分(mR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BI)评分,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3个月时NIHSS≤1分者31例(41.9%),mRS 0~1分者39例(52.7%),BI 95~100分者33例(44.6%).脑出血发生率:<36 h 5例(6.8%),36~72 h 3例(4.1%).3个月内死亡9例(12.2%).结论 ACI发病6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TOAST分型对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6-05本院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发病时间4.5h)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分型分为CE组、SAA组和LAA组,所有患者均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LAA组、CE组治疗后2h、7d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组治疗前后其BI指数、NIHS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LAA组、S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TOAST分型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CE、LAA患者疗效最为显著,而SAA患者多表现不佳,治疗过程中,对CE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以预防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溶栓治疗时间窗分为4.5 h组和4.5~9 h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14 d、30 d、90 d时4.5 h组和4.5~9 h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90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5 h组和4.5~9 h组BI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5)、8.0%(2/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9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差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前循环64例及后循环5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24h、2w神经功能较溶栓治疗前均有明显恢复(P<0.01),两组之间溶栓治疗后24h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溶栓治疗后2w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糖尿病及吸烟增加rt-PA静脉溶栓出血风险。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前循环疗效优于后循环,且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糖尿病及吸烟影响rt-PA静脉溶栓疗效,有增加出血风险可能,从而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病例,按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分为≤2 h、≤4 h、≤6 h组,均于30 min~1 h内静滴UK 100万~150万U。结果≤2 h溶栓治疗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前(P<0.001);而≤4 h及≤6 h组直到第7天开始NIHSS评分才有显著降低(P<0.05)。30 d的总有效率70.37%;其中,≤2 h组各观察点的有效率与其他2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各组的mRS转归良好率分别为60%、0.9%、0。安全性:≤2 h组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4 h组2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6 h组3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有效、安全,最佳溶栓时间窗为发病后2 h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