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对大灶脑梗死组 2 2例 ,小灶脑梗死组 2 5例 ,对照组 2 0例进行研究 ,分别于发病后 3d内及 2周采静脉血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 - 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 - 140的浓度。结果 :发病后 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伪足增多 ,聚集融合成片 ,α颗粒明显减少 ,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MP - 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 <0 0 0 1) ,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但较大灶组低。 2周后 ,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 ,小灶组则明显恢复 ,2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PM - 140浓度均明显下降 ,但仍较对照组高 ,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 ;血浆GMP -140浓度比PAdT和PAgT更能准确地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 140及血小板聚集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于发病 72h ,治疗 1周 ,4周时采集静脉血 ,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 140和血小板聚集。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GMP 140明显升高 ,尤以并发冠心病者更为显著 ,但治疗 4周后 ,无并发症患者的血浆GMP 140水平明显下降 ,而并发糖尿病者其均值反高于急性期。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血浆GMP 140较血小板聚集更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中层得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GMP 140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GMP 140的含量为 (6 8.33± 6 .46 ) g/L ,显著高于对照组 (4 .6 7± 3.84)g/L(P <0 .0 5 )。结论 :血浆GMP 140含量的测定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指标 ,为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一氧化氮 (NO)和血浆α -颗粒膜蛋白 (MGP -14 0 )在小儿急性肾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发别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2 5例急性肾炎小儿和 1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GMP -14 0。结果 急性肾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NO水平和血浆GMP -14 0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急性期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 (P <0 .0 1) ;且肾炎组血清NO水平与血浆GMP -14 0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61,P <0 .0 1)。结论 表明小儿急性肾炎中存在血小板活化 ,提示活化的血小板和NO可能共同参与了急性肾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CSF)和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了34例老年脑梗死急性期病人CSF和血浆中GMP -14 0、vWF的含量。结果 病人组CSF和血浆中GMP 14 0、vW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以及脑血管内皮的损伤;检测CSF中GMP 14 0和vWF含量的变化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状态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7例AMI患及正常组对照血浆GMP-140、T-PA:A、PAI:A、D-D。结果:AMI患血浆GMP-140、PAI: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浆GMP-140低急性期(P<0.05)。D-D在急性期内(≤2天)无显增高,恢复期高于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性降低,要积极施行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并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性质脑血管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2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恢复期上述指标脑出血和脑梗死组均明显下降(P<0.01),但脑梗死组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体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亢进。GMP-140含量的检测不仅对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对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屈强 《右江医学》2001,29(2):94-95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和阿斯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2 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 (10例 )、阿司匹林组 (8例 )、对照组 (10例 )分别测定其发病当天、第 2天、第 3天、第 7天的血小板膜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浆内GMP 14 0、血浆内血栓素 (TXB2 )浓度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膜和血浆内GMP 14 0值于发病后第 2、3天明显升高 ,1周时趋于正常 ;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第 2、3天的GMP 14 0值有显著性降低 (P <0 .0 5 ) ;阿司匹林组这一变化不显著 (P >0 .0 5 ) ,但其血浆TXB2 较对照组低 (P <0 .0 5 )。结论 :钙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可能从不同侧面影响脑梗死病人血管、血小板和凝血、血栓等活动 ,尼莫地平还可能明显影响血小板的活化过程 ,这是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有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 (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 (PLG)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 -D、t -PA、PLG的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D -D的含量在 3阶段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D -D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 <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T -PA和PLG于急性期时 ,t-PA血浆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 ,PLG则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存在凝血 -纤溶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 TT- R1型血细胞分析仪 ,测定 110例脑梗死、5 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 (PL 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参数值 ,与 12 0例健康同龄人比较。结果 :PL 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MPV在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增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 ;PCT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DW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均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观察病情演变。  相似文献   

11.
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  解雅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8-1160
因小儿耳鼻喉手术刺激强,时间短,且常与气道相关,故麻醉的控制有一定难度,现对国内外现阶段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改良方法及新观点进行评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内糖原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只,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细菌胶原酶注射制作纹状体脑出血模型,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在相应部位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24h病变局部及其周围和对照组超微结构的变化和糖原的水平变化.结果:电镜观察到在脑出血动物出血灶周围区,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均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超微结构改变.最为醒目的是在脑内血肿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和突起内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聚集,尤其在毛细血管周围的胶质细胞突起内非常明显;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均未发现明显糖原颗粒存在.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相应部位的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正常;而且神经元、各种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均无明显糖原颗粒聚集.结论:脑出血周围糖原含量增高,局部存在明显的糖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l)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4.
15.
黄芪在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水提物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生物活性。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芪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天,采血后,迅速取出肝组织,制成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可减少MDA含量,增强SOD活力。结论:黄芪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器官损伤和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汕头市登革热定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定点监测为汕头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汕头市无登革热疫情,抗登革热病毒IgG、IgM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6、8、9、10月份,低谷在4、7、11月份,孳生情况随着月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变化而变化;孳生场所以农村、暂时性容器为主。结论汕头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10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技术在200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汁划中的1%测序任务,到2000年,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1850篇,遍及医药各领域,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莪术中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的血药浓度。色谱柱:L ichrospher-5-C18(2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乙腈-5%醋酸水(45∶55);体积流量:1 mL/m in;检测波长:420 nm。结果姜黄素在6.5~104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2.41%(n=5)。采用药动学计算程序处理,姜黄素的药动学参数:ka为0.53/h、ke为0.10/h、t1/2ka为1.32 h、t1/2k为6.89 h、tpeak为3.89 h、Cm ax为93.15 ng/mL、AUC为1 369.38 ng/mL。结论本法稳定、简单、可靠,可用于姜黄素的血药浓度分析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麻醉学双语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和推进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教研室通过近10年对双语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体会到需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及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以便更好地推进麻醉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高校大学生失眠情况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昆明市某高校957名学生进行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27.3%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女生失眠率高于男生(P〈0.01);本科生的失眠检出率高于研究生(P〈0.05);三年级学生失眠率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P=0.01).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学生失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级、学历是影响高校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