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雄烯二酮转化菌的复合诱变及性能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转化法生产雄烯二酮还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雄烯二酮转化率低。以Mycobac-teriumsp.BD696#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UV照射、^60Co照射、UV+^60Co复合诱变处理筛选获得一株高转化率突变株SP-UC-8#。其产生AD的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9.2%,且不再产生结构类似物雄二烯二酮(ADD),且传至第五代产率仍较为稳定,说明UV+^60Co复合诱变是遗传育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 BD-696 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筛选得到两株雄烯二酮高产突变株:Mycobacterium sp. BD-696-3 和Mycobacterium sp. BD-696-6,在底物甾醇添加量为6‰、摇瓶发酵168h 时的雄烯二酮产量分别为2.31g/L 和2.33g/L,得率分别为60.7% 和61.4%,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2.8%和13.5%。连续传代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Mycobacterium sp. BD-696-6 的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3.
杨英  姜绍通  刘模 《食品科学》2010,31(24):78-82
在已有的雄烯二酮(AD)微生物转化法单因素试验最适条件基础上,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在多项影响植物甾醇转化制备AD 的因素中,有效筛选出主效因素:底物浓度、植物油、废糖蜜。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以上3 个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并建立响应面及等高曲线图,比较分析了各主要因子间交互规律。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到生物转化法最适条件为废糖蜜58.49mL/L、葵花油211.63mL/L、甾醇6.01g/L,结合均匀试验最适条件:硝酸氨3.2g/L、磷酸二氢氨0.8g/L、氯化汞0.055g/L 进行生物转化实验,得到AD 产量达到2.55g/L,且重复性实验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BD696-6降解甾醇发酵生产雄烯二酮(AD)的两相系统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在甾醇添加量为0.6%时,培养基组成为有机相葵花油浓度20%、碳源糖蜜6%、氮源NH4NO30.3%、磷酸盐(NH4)2HPO40.08%条件下,AD得率最高,达到78.6%,比原培养基条件下得率提高了17.0%。  相似文献   

5.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从24种真菌中筛选出对根皮素具有转化作用的菌种并进行底物消耗率的测定。色谱条件:Welchrom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相:冰醋酸∶水=2∶98(体积比),B相∶乙腈∶水∶冰醋酸=80∶19.6∶0.4(体积比),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80 nm。根皮素质量浓度在0.067 1 mg/m L~1.073 6 m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3.5×10~7 X+1.5×10~6(R~2=0.999 9)。经HPLC检测4种真菌对根皮素有转化作用,当液体培养基中根皮素质量浓度为0.3 mg/m L时,测得培养后底物消耗率分别为60.46%、43.67%、91.63%、40.32%。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适用于根皮素微生物转化研究中非单一转化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耐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诱变育种与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红酸汤工业化生产中主要原料辣椒脱盐工序带来的营养风味流失及水污染问题,从传统发酵辣椒制品中筛选出1株耐盐乳酸菌L-14,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在80 g/L NaCl条件下培养24 h活菌数达(8.20±0.118) lg CFU/mL,产酸量为(7.770±0.033) g/L。对其进行二轮紫外诱变以提高其耐盐产酸性,并比较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在耐酸、耐胆盐、耐人工模拟胃肠液、耐盐(NaCl)等耐受能力,得到1株突变菌株L14U2-3,在80 g/L NaCl条件下培养24 h产酸量为(8.989±0.095) g/L,较原始菌株提高15.69%,且连续传代10代产酸量无显著差异。突变菌株L14U2-3较原始菌株L-14,在pH 2.0时培养3 h存活率提高4.09%;在3 g/L胆盐下处理24 h活菌数提高5.32%;经胃肠液处理后,2株菌活菌数分别为(6.73±0.10)、(6.68±0.11) lg CFU/mL,无区别;在80 g/L NaCl下培养24 h菌株L14U2-3的活菌数为(8.89±0.003) lg CFU/...  相似文献   

7.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24种真菌对根皮苷的转化产物中根皮苷的含量,并对有转化能力的真菌菌种进行底物消耗率的测定。RP-HPLC色谱条件:PhenomenexLuna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A相:冰醋酸:水=1∶99(V/V),B相∶乙腈∶水∶冰醋酸=70∶29.8∶0.2(体积比),进行梯度洗脱:0(0%B)-20(25%B)-50(35%B)-80(60%B)-85 min(0%B);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根皮苷质量浓度在0.0984 0 mg/mL~0.787 2 m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4×107X+44 514(R2=0.999)。经HPLC检测,3种真菌对根皮苷有转化作用,当培养基中根皮苷质量浓度为0.3 mg/mL时,测得培养后底物消耗率分别为45.31%,59.01%,55.60%。结果表明RP-HPLC法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适用于根皮苷微生物转化研究中非单一转化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木糖为底物利用酵母细胞转化生产木糖醇,研究细胞增殖培养基中不同种类的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及其添加量对酵母细胞生长和木糖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为木糖和葡萄糖添加量分别为1%时,木糖醇浓度为49.6g/L;当无机氮源为蛋白胨且浓度为2%时,木糖转化时间为60h,木糖醇浓度达到58g/L;微量元素为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1%时,木糖的转化时间为48h,此时木糖醇浓度达到59g/L。  相似文献   

9.
从泸州老窖酒糟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产纤维素酶酶活较高的细菌,酶活为210.9 U/g.结果表明,在紫外线照射4 min与亚硝酸钠4g/L的复合诱变条件下,该菌酶活达到261.7 U/g;纤维素降解率由原来的40.45%升至69.09%;发酵酒糟还原糖含量由原来的0.16%升至2.16%.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11.45%升至17.85%.  相似文献   

10.
通过紫外、超声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筛选出一株适合乳果糖生产的β-半乳糖苷酶高产菌株K1-16-7,其乳果糖产量达到44.88g/L。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其摇瓶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优化配方酶活可以达到147.6U/g。   相似文献   

11.
利用植物甾醇和雄烯二酮的标品以及发酵液作为待测样品,比较了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4种分析方法,得出分析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气相色谱法;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微生物转化植物甾醇为雄烯二酮的检测方法,先用TLC薄层层析法分析,后有选择性的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在双相发酵系统中,将分枝杆菌BD696-6 细胞固定在不同载体上,进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成雄烯二酮(AD)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丝瓜布、棉纱布及泡沫,硅藻土有更好的固定化效果。在硅藻土用量7g/L,接种量18%(V/V),甾醇添加量3g/L 的实验条件下发酵7d,AD 得率达到81.47%,比游离细胞发酵AD 得率提高了19.52%。  相似文献   

14.
两相系统发酵转化植物甾醇为雄烯二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一般的发酵系统,利用两相系统转化植物甾醇为雄烯二酮可以改善植物甾醇的溶解性,提高其转化率。文中研究了有机相的种类,有机相在发酵液中所占的比例,植物甾醇的投料量对植物甾醇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当有机相为大豆油、有机相所占比例为22%、投料量为4g/L时,植物甾醇的转化率最高,达到85.7%。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高聚物/无机盐双水相系统、高聚物/高聚物双水相系统对转化的影响;高聚物/高聚物总浓度对甾醇转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高聚物组成的双水相系统都可以满足将甾醇转化为AD的要求,而且明显比在高聚物与无机盐双水相系统中转化率高;总浓度20%时转化率较高,且PEG10000和DEX20000的浓度分别为12%和8%时,转化率达到了50%左右,较浓度均为10%时提高了5%。  相似文献   

16.
分枝杆菌B696在构建的油水两相发酵系统中具有较高的降解植物甾醇侧链成为雄烯二酮(4-AD)的能力,但如何提高产物的提取率和纯度是目前要解决的难点之一。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及萃取、结晶等操作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了产物4-AD 的较适提取工艺条件为50℃加热处理10min,甲醇萃取油相,萃取温度15℃,萃取比3:1,结晶温度10℃,时间15h。此工艺下4-AD 提取率为76.61%,产品纯度达98.24%。  相似文献   

17.
α-葡萄糖苷酶是生产异麦芽低聚糖的关键酶.本文以α-葡萄糖苷酶产生菌黑曲霉M-1为出发菌株,经UV、UV-LiCl复合诱变和60Co 诱变选育,成功筛选出了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菌株C-1,其产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2.7倍.有望将来应用于异麦芽低聚糖的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