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制备条件对麦麸膳食纤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α-淀粉酶浓度、NaOH浓度、碱解温度、碱解时间等条件对麦麸膳食纤维溶胀性(SW)和持水性(WHC)的影响。结果发现,α-淀粉酶浓度为0.4%,NaOH浓度为5%,碱解温度为80℃,碱解时间为100min时,所得麦麸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溶胀性和持水性。  相似文献   

2.
徐明  邵佩兰 《粮油加工》2003,(12):59-60
采用L9(33 )正交试验对麦麸膳食纤维提取中影响其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并初步确定影响麦麸膳食纤维性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α -淀粉酶浓度 0 4 %、NaOH浓度 5 %、碱解温度 80℃时 ,麦麸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持水性和溶胀性。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野山杏为原料,采用酸法、碱法和酸碱共处理法三种化学方法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酸法、碱法、酸碱共处理法三种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比较其性能特性,获得了三种化学方法提取野山杏果肉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参数,酸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酸液浓度3%,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8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25.4%,持水力为12.0g/g,溶胀性为6.5mL/g;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碱液浓度10%,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24.7%,持水力为13.36g/g,溶胀性为7mL/g;酸碱共处理法最佳工艺参数为:碱处理料液比1∶10,碱处理时间30min,碱浓度10%,酸处理料液比1∶10,酸处理时间9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16.5%,持水力为33.2g/g,溶胀性为10.4mL/g。  相似文献   

4.
以芟白壳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2.0、温度80℃、时间90min.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解时NaOH浓度1.0mol/L、料液比1:20(g/mL)、温度60℃、时间60min;酸解时pH3.0、温度60℃、时间120min,其溶胀性为4.34mL/g,持水力为8.11g/g.  相似文献   

5.
采用L9(3^3)正交试验对麦麸膳食纤维提取中影响其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试验和研究,并初步确定影响麦麸膳食纤维性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浓度0.4%、NaOH浓度5%、碱解温度80℃时,麦麸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持水性和溶胀性。  相似文献   

6.
以石阡苔茶茶渣作为实验材料,碱提法对水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提取。采用Design-Expert V8.0软件中的Box-Behnken(BBD)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响应面实验,考察浸提温度、料液比、碱浓度、浸提时间对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32.6℃、碱浓度0.2mol/L、浸提时间50min、料液比1∶13.5(g/m L),茶渣中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78.66%;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提取得到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为183.92%,溶胀度为2.83m L/g。由此可知,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时间短、能耗低、提取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酱油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酱油厂生产酱油废渣为原料,研究采用碱处理法从酱油渣中提取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膳食纤维影响顺序为:碱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条件组合是碱浓度4%、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60min、料液比16ml/g;在此工艺条件下,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达32.37%,得到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持水力为5.65g/g,溶胀度为4.08ml/g。  相似文献   

8.
以辽西扁杏仁皮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对超声波提取参数进行优化,选取液料比、碱液浓度、浸提时间及浸提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采用液料比、碱液浓度和浸提时间为变量,以SDF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膳食纤维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6.5:1,碱液浓度3.6%,浸提时间2.3h,浸提温度45℃;超声波辅助提取参数为:功率600W,处理时间15min。此条件下杏仁皮SDF与IDF提取率分别达到7.23%、38.97%。SDF持水性达到5.22g/g,溶胀性为4.37mL/g;IDF持水性为7.16g/g,溶胀性为5.43mL/g。杏仁皮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麦麸为原料,采用化学法提取麦麸中水不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麦麸中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碱作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的浓度为4%、处理温度为70℃、处理时间为75 min;酸作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的浓度为2%、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120 min。依据碱与酸作用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试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18.12%。提取得到的膳食纤维膨胀力、持水力分别为5.43 mL/g和8.62 g/g。  相似文献   

10.
金盏花渣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舍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金盏花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化学法从金盏花渣中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测定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提取金盏花渣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1.3mol·L-1,料液比1:13(g/mL),提取时间110min,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60.75%,颜色为近白色,纯度为40.59%,持水力为10.8g/g,溶胀性为12.68mL/g.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冷冻前后功能性的变化,研究低温冷冻条件(料液比、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SPI功能性(保水保油性、乳化特性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过冷冻实验的样品中,随着SPI添加量的减小,其保水保油性、乳化性先增加后减小,当SPI料液比为1∶12时,其保水性、保油性、乳化稳定性、硬度和弹性均达到相对最大;冷冻温度为-18 ℃时,其保水保油性、乳化性、硬度和弹性相对最大,-20 ℃时,其乳化稳定性相对最好;随着冷冻时间延长,其乳化稳定性减小,冷冻3 d时,SPI的乳化稳定性相对最好,冷冻2 d时其保水性相对最大。和未经冷冻处理的原样品相比,经过冷冻处理的SPI,功能性明显减弱,其中保水保油性、乳化性、质构特性都小于未冷冻处理的SPI。  相似文献   

12.
白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酸法提取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  孙波  于敬鑫  孙盛  孔庆敏 《食品科学》2015,36(10):70-75
以大白菜外叶为原料,采用酸法制备白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以白菜渣SDF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0.06 mol/L、料液比1∶25(g/mL)、提取温度90 ℃、提取时间9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白菜渣SDF提取率达到了13.65%;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试样SDF含量为86.21%,含有部分蛋白质和灰分等杂质;白菜渣SDF外观呈淡米黄色粉末,扫描电镜观察到白菜渣SDF粉粒表面粗糙,进一步放大倍数后发现粗糙表面结构呈褶皱状,含有较多孔洞和孔隙;白菜渣SDF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为14.63 g/g和22.17 mL/g;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48.78%、71.34%;吸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分别为2.23、1.94 g/g。以上功能性质测定结果表明,白菜渣SDF具有作为乳化剂和保健食品原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将魔芋胶、卡拉胶、黄原胶分别添加到虾蛄磷酸化肌原纤维蛋白中,在不同食用胶、三聚磷酸钠添加量及不同温度下形成凝胶,研究食用胶对磷酸化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三聚磷酸钠添加量的增加,3 种食用胶形成的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均提高;随着食用胶添加量的增加,卡拉胶与黄原胶形成的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提高,魔芋胶添加量为0.1%时,其蛋白凝胶强度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魔芋胶与卡拉胶均对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黄原胶对凝胶强度和保水性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将马铃薯、木薯和玉米淀粉分别添加到磷酸化的虾蛄肌原纤维蛋白中,探讨在不同淀粉添加量、不同三聚磷酸钠添加量及不同温度下对磷酸化蛋白所形成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三聚磷酸钠添加量的增加,3 种淀粉形成的复合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均提高;随着淀粉添加量的增加,马铃薯、木薯淀粉对复合蛋白的凝胶特性有显著影响(P<0.05),玉米淀粉对蛋白凝胶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3 种淀粉均能使蛋白的凝胶强度升高,但保水性下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虾蛄中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以及淀粉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超临界CO2处理对苦杏仁皮不溶性膳食纤维部分特性的影响,以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和膨胀力为响应值,超临界CO2处理的压力、时间和温度为变量,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超临界处理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经超临界CO2处理后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有5.6%~44.13%和5.3%~38.5%的提高幅度;而且颜色变浅、颗粒更细,内部螺旋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表明超临界CO2处理可以作为对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适当改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翅果油树种仁为原料,在对翅果油树种仁化学组成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取植物蛋白的常见方
法进行比较,并对碱溶酸沉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建立翅果油树种仁蛋白的最佳提取方
法;另外对该法所得蛋白功能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翅果油树种仁含粗脂肪50.87%、总蛋白36.27%、淀
粉2.91%、水分5.50%、灰分3.10%;其蛋白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pH 11.0、料液比1∶50(g/mL)、提取温度55 ℃、
提取时间2.0 h、重复提取2 次,提取率达93.85%,蛋白纯度为84.81%;所得蛋白的持水性为1.2~1.8 g/g,吸油性为
2.8~3.3 g/g,起泡性在适宜pH值条件下达到190%,乳化性在适宜pH值条件下为25 m2/g。  相似文献   

17.
包怡红  冯雁波 《食品科学》2016,37(14):11-17
以红松松仁粕为原料制备松仁膳食纤维,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筛选碱性蛋白酶为最适酶,选择pH值、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4 个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最优酶解工艺条件,并对此条件下得到的膳食纤维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膳食纤维最优工艺条件为pH 9.2、碱性蛋白酶加酶量10 148 U/g、酶解温度50 ℃、酶解时间3.1 h,膳食纤维含量可达77.67%。相对于松仁粕,其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分别提高了24.17%、25.95%、40.44%,溶解性降低了63.94%。松仁粕经酶解后得到的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性能,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荞麦壳利用率并且探究最佳的提取条件及增加其利用形式,本文以荞麦壳为原料,分别采用碳酸钠浸泡法和盐酸酸提法对荞麦壳中的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碳酸钠提取荞麦壳IDF的最佳工艺为碱解温度60 ℃,Na2CO3质量分数为10%,碱解时间40 min,料液比为1:13 g/mL,荞麦壳IDF的得率为82.75%,膨胀力为6.87 mL/g,持水力为379.18%。HCl酸提法提取荞麦壳ID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2,酸浸温度为60 ℃,酸提时间为100 min,料液比为1:15 g/mL。荞麦壳IDF的得率为86.00%,膨胀力5.92 mL/g,持水力为365.3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盐酸法提取的IDF得率略高于碳酸钠法,但碳酸钠法提取的IDF具有更好的膨胀力和持水力等水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鸡肉糜制品的品质,优化加工工艺,把TG酶添加到肉糜制品中,然后经超高压处理,经过二段加热形成凝胶,测定其质构特性和保水率。结果表明,酶活度、压强和保压时间对鸡肉糜凝胶的质构特性(硬度、咀嚼性)和保水率影响显著(P<0.05)。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所得结果和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确
立了最优的工艺条件,即:酶活度1.95 U/g、压强450 MPa、保压时间22 min。此条件下验证实验得到凝胶保水率可达到(90.1±0.5)%。酶活度与压强和保压时间交互作用显著(P<0.05),而压强与保压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TG酶和超高压结合能够促进鸡肉糜形成良好的凝胶,在鸡肉糜加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陈金玉  曾健  李春美 《食品科学》2015,36(16):31-37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龙眼核多酚的提取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龙眼核多酚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经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出龙眼核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20(g/mL)、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龙眼核多酚提取量为36.15 mg/g。通过对4 种树脂静态吸附及解吸性能的比较,确定D3520型树脂为龙眼核多酚分离纯化的理想树脂,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为40%时,树脂对多酚的解吸率最高。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对龙眼核多酚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核多酚主要成分为以鞣花酸及其衍生物为主的小分子质量水解单宁。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FT-ICR-MS中2 种丰度很高的物质进行分析,确定其分别为鞣花酸和(S)-flavogallonic acid,后者为鞣花酸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