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眩晕 1、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均治中气不足之眩晕。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且极善升清降浊,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见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大无力者;六君子汤补脾益胃,又善祛痰降逆,适用于脾胃气虚,痰湿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卫平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创立“甘温除热”的理论。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清阳不举诸证。其方补中有升举之功,益气不忘培血之源,调脾胃以固...  相似文献   

3.
通补开泄法治疗胸痹心痛的实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补开泄法就是补心肺脾肾精元之气及心肝之血;芳香开闭,舒展清阳,通调神机以祛无形之邪气;辟秽泄浊、利湿化痰、温化水饮、宁心活血、通阳宣痹而祛有形之实邪。通补开泄法治疗胸痹心痛是新疆已故名医张绚邦教授基于新疆地域、体质特点、临床实践基础而首次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痢疾40例益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413002)黎媛秀主题词痢疾/中医药疗法,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慢性病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适应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的多种内伤性疾病。笔者近2年来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慢性痢疾4...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功能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应用本方加减治疗了多种疾病,屡用屡验,现摘录4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在鼻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脾胃论》方,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鼻居面部正中,是清阳交会之处,足阳明胃经行于鼻两侧。笔者临证时发现部分鼻疾的病机亦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亦每获佳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创立“补中益气汤”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振之疾,具有良好功效,尤以久病之体,气虚阳陷者,用之辄能应如桴鼓。近年运用此方医治胃下垂、子宫脱垂、慢性肠炎等有所发展,但药不对症,不当补而补之,则有误补益疾之害,亦有所见。笔者临床实践对于同类  相似文献   

8.
宋芳芳  张博  董春红 《河南中医》2012,32(2):237-238
补中益气汤为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之代表方剂,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食欲不振,气血两虚引起的各类疾病.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便秘、感冒、发热、呃逆,皆验.  相似文献   

9.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1,17(5):60-61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提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的论点 ,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 ,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 ,作一肤浅的探讨 ,以就正于同道。1 脾胃内伤与“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 ,以供于清窍 ;浊阴之气是下降的 ,从下…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由人参、黄芪、白术、柴胡、升麻、当归、陈皮、甘草组成。为“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症的有效名方。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尪痹一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