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倪红伟  臧淑英 《植物研究》1996,16(4):489-495
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优势种群-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ABI,AAGR,ARGR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均至7月末到达到极大值。分别为358.05g/m^2,230.96g/m^2,14.6830g/d,0.0638g/g.d。BI,AGR,RGR在7月末之前为正,之后为负。  相似文献   

2.
倪红伟 《植物研究》1999,19(1):88-93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3个群落的优势植物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落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的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均在7月末达到极大值。其抛物线拟合效果良好。时间序列分析准确地反映了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倪红伟  高变珂 《植物研究》1999,19(2):220-226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及沼泽群落的优势种群-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季节动态呈“W”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及沼泽群落的优势种群-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季节动态呈"W"型。另两个类型呈双峰型。其累积生长量均呈单峰型,且在整个生长季,干物质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时间序列分析也验证了上述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倪红伟  张兴 《植物研究》1998,18(3):328-335
本文在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动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部分茎,叶,穗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呈单峰型,在7月末达到极大值,分别为99.695,571.48,411.58,13.89g/M^2抛物线拟合效果良好,且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直线拟合效果良好,F/C〈1,说明其生产效率较典型草原低,而高于同地区的芦苇种各及陕北黄土高原的禾草群落,F/C值和结  相似文献   

6.
小叶章系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植物亚系统的主体。本文从叶片长度、宽度、面积、重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动态过程以及茎和节的季节变程等方面,对小叶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生长分析,同时,建立了小叶章地上器官与24个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小叶章叶片长、宽、面积及重量等性状均呈中间叶位数值大,两端者小的空间分布格局;小叶章茎高、书长的季节动态过程近于“S”形,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指数生长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小叶章茎及叶片诸性状的绝对增长速率(AGR)5月下旬至6月中旬较大;而相对增长速率(RGR)则在4月底至5月中旬较大。茎高最大绝对生长速率可达3.39cm/d(1988年6月2日),叶面积达0.1775cm ̄2/d(1989年6月1-4日)。小叶章叶片不同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叶长(Ll)、叶宽(Lw)及叶片面积(La)间的关系为:Lw=0.1139+0.1180LlLa=-4.1685+0.2302Ll+14.9325Lw小叶章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与降水成正相关,与蒸发和≥0℃的积温成负相关。此外,与5cm和20cm地温的关系亦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平原湿地代表植物小叶章为对象,通过对杂类草草甸、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生境中小叶章个体大小与生物量差异及繁殖构件与植株生物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不同生境中水位对小叶章个体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叶章个体大小、高度及有性繁殖特征随水位升高而显著降低;杂类草草甸、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沼泽中小叶章的繁殖阈值分别为0.245、0.149、0.148和0.157 g;除沼泽化草甸外,其他3种生境中小叶章植株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均呈显著负相关;相较于个体大小,土壤含水量对于小叶章有性繁殖分配影响更大,不同生境中小叶章对个体大小和繁殖分配的差异投资是其具有良好生态适应性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海北地区高山草甸主要植物群落小嵩草(Kobresiapygmaea)草甸、矮嵩草(K.humilis)草甸、藏嵩草(K.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动态和能量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年地上净生产量及其年际动态和主要植物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明显的差异,其生物量季节动态可由如下模型表示:Wi=Ki/(1+exp(Ai-Bit))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呈典型的金字塔和倒金字塔模式。小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的地上净生产量依次为368.4gm-2a-1、418.5gm-2a-1和518.4gm-2a-1,所固定的太阳能值依次为6655.16kJm-2a-1、7610.09kJm-2a-1、9488.77kJm-2a-1。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1097%、0.1256%、0.1568%。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优势种群-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种群地上生物ABI,AAGR,ARGR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均至7月末到达到极大值。分别为358.05g/m2,230.96g/m2,14.6830g/d,0.0638g/g·d。BI,AGR,RGR在7月末之前为正,之后为负。极大值均出现在6月末-7月中旬,分别为107. 97g/m2、7.712g/d、0.0274g/g·d。且BI与AGR、RGR, ABI与AAGR、ARGR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高山草甸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最大,隶属18科,43属45种,呈多优势种植物群落;小嵩草草甸居中,隶属11科,30属35种,小嵩草(Kobresiapygmaea)为优势种;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最小,隶属9科,21属23种,藏嵩草(K.tibetica)为优势种。其中,有9个种群为3个群落中的共有种,分别占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总种数的20.00%、25.71%和39.13%。它们在水分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较大。3个植物群落类型的种-面积关系呈对数曲线分布,群落的最小样方面积为0.25m2或0.5m2较适宜。种-多度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其分布模型的表达式如下:S(R)=S0e-(a2R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不同生境下小叶章茎解剖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学方法观察了三江平原3种不同生境(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沼泽)下小叶章茎的解剖结构。对厚角细胞层数、薄壁细胞层数、厚角细胞壁厚度、皮层厚度、维管束厚度和导管腔大小等6个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下生长的小叶章茎的结构组成基本相同,没有因生境的差异而产生某些特异性的结构,但各结构参数在数量、大小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小叶章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结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两种水分生态型小叶章的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水分生态型小叶章的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小叶章沼泽化草甸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小叶章草甸群落,但是小叶章草甸群落中小叶章种群生物量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群落;草甸小叶章的株高、节长、叶长、叶宽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小叶章;叶片干重和叶鞘干、鲜重以及叶片与叶鞘生物量分配比为沼泽化草甸小叶章较高,而茎的干、鲜重和叶片鲜重、总地上生物量及茎生物量分配比均为草甸小叶章较高,但差异均不显著.(2)在人工控制水位条件下,两种生态型小叶章种群密度差异显著,而种群高度则无显著差异;两种生态型小叶章在0 cm、20 cm水位梯度下的叶长,30 cm水位梯度下的叶宽,以及0 cm水位梯度下的叶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沼泽化草甸小叶章个体生长指标均对水位梯度具有显著响应,而典型草甸小叶章仅叶绿素含量对水位梯度具有显著响应.研究发现,两种生态型小叶章对水位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不同条件下对水位梯度具有不同的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小叶章种群生物量及氮、磷营养结构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两个群落的优势植物小叶章的生物量、结构动态、不同生长阶段各器官的氮、磷含量和储量动态以及氮、磷养分限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但均符合模式Y=A+B1t+B2t2+B3t3;二者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差15 d左右;F/C 均小于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二者地上各器官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在生长季均单调下降,且叶>叶鞘>茎,根中全氮变化基本一致,但全磷变化差别很大;二者各器官“三氮”含量特别是NH4+-N和NO3--N含量变化较大,且NH4+-N/NO3--N>1;根是二者氮、磷的重要储库,而茎、叶和叶鞘的氮、磷储量波动较大;两种小叶章的氮/磷<14,表明氮是影响二者生长的限制性养分,但其对于前者的限制性程度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determined total number, biomass, taxa, and seasonal occurrence of adult aquatic insects emerging from four vegetation zones in one diked and one undiked freshwater coastal marsh on hypereutrophic lower Green Bay, Lake Michigan, USA during the summer of 1984. Floating box traps were placed in open water, sparse emergent, dense emergent, and wet meadow vegetation zones in each marsh. Insects were collected during 20 24-hour periods, each four days apart, from June 11 to August 26. Two-way ANOVA was used to test differences in number and biomass of insects between marshes and among vegetation zones. Polynomial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seasonal emergence patterns. More insects, insect biomass, and insect taxa were found in the diked marsh,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sampling period. Damselflies were much more abundant in the diked marsh. Most insects and insect biomass were found in the sparse emergent vegetation zone of both marshes. The emerging insect community in the diked marsh appears enhanced by its separation from the hypereutrophic and turbid waters of lower Green Bay.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器官生物量及其分层结构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倪红伟 《植物研究》1996,16(3):356-362
混合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在短期盐胁迫(6d)和长期盐胁迫(45d)下是不同的。在短期盐胁迫下,小于1.0%的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光合速率影响不大,甚至还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超过1.0%以后则迅速降低。气孔导度在盐胁迫下的变化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均随着盐胁迫的增加而降低,而对内的CO2浓度在整个盐胁迫范围内均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氧化亚氮通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2002~2004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常年土壤过湿的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N2O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微弱的吸收.生长季的N2O通量以灌丛湿地N2O排放通量最大,毛果苔草沼泽最小.全年平均N2O交换通量: 毛果苔草沼泽为53.928 mg·m-2·yr-1,小叶章湿地为21.408 mg·m-2·yr-1,灌丛湿地为657.120 mg·m-2·yr-1,证明沼泽湿地是大气N2O的源.3种类型湿地生长季N2O通量无明显的日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应用C2H2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土壤N2O排放速率及反硝化速率的变化,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估算了N2O排放量及反硝化损失量.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N2O排放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其范围分别为0.020~0.089 kg N·hm-2·d-1和0.012~0.033 kg N·hm-2·d-1,前者的N2O排放速率均明显高于后者(平均为1.79±1.07倍),且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二者反硝化速率的变化并不一致,其范围分别为0.024~0.127 kg N·hm-2·d-1和0.021~0.043 kg N·hm-2·d-1,前者的反硝化速率一般也要高于后者(平均为1.67±1.56倍),但其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硝化作用在前者N2O排放和氮素损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反硝化作用则是导致后者N2O排放和氮素损失的重要过程;氮素物质基础不是影响二者硝化-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温度对前者硝化 反硝化作用的影响比后者更为明显,其反硝化速率与5、10和15 cm地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二者所处湿地水分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其N2O排放速率及反硝化速率差异的重要原因.生长季内,前者的N2O排放量和反硝化损失量分别为5.216 kg N·hm-2和6.166 kg N·hm-2,而后者分别为3.196 kg N·hm-2和4.407 kg N·hm-2;在二者的反硝化产物中,N2O/N2的比率最高,分别为5.49和3.76,表明N2在后者反硝化产物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说明季节积水条件会导致N2O/N2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