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璐 《河南中医》2012,32(2):184-185
中医治疗痛经时,主要以整体现念、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治因求本,以辨证分型、分虚实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月经周期论治等方法治疗痛经,坚持“有是证用是药”,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对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观点,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作者认为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辨证论治是藏象学说的具体表现,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虽然目前辨证论治体系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多方法,但其中万"辨"不离其宗的是藏象学说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4.
李文君 《福建中医药》2009,40(4):59-59,6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沿用数千年,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辨证论治的理念逐渐暴露出缺点与不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整个辨证体系日臻完善。疗效是检验治疗方法的唯一标准,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辨证论治与辨痛论治相结合的大量医疗实践成绩显著,两者的结合给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思路,古以分清标本、虚实、寒热及脏腑为要点,现代则强调辨证、辨病相结合,施行分期、分型论治。阐述历代医家辨证思路,总结分析辨证要点,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国医大师吕仁和“六对论治”的学术思想,即“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6种论治方法,总结其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应用灵芝治疗糖尿病及肾病的经验,对临床建立辨病-辨证-对症治疗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吕仁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六对论治”,即:分期论治、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六种不同方法。应用“六对论治”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提高了临床疗效,稳定了病情。  相似文献   

8.
医圣张仲景首提"心悸"以及辨证论治之法之方,为后世垂范。现代医家基于经典、结合临床,拓展了心悸的论治方法,现归纳总结当代部分名老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及特色经验,包括从虚实论治、脏腑相关论治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相似文献   

9.
吕仁和用“六对论治”诊治痛风肾病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六对论治”是吕仁和先生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总体思想指导下总结出对疾病诊治的 6种具体方法 ,包括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以痛风肾病为例 ,阐述了“六对论治”在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使医生能够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尤其对慢性、复杂性的疾病容易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结果:80例患者中,共21例出现辨证论治问题,概率为26.3%;21例辨证论治问题患者中,辨证分型混乱共9例,占42.9%,辨证标准不统一共7例,占33.3%,证与证候混淆共3例,占14.8%,其他问题共2例,占9.5%(P0.05);其中辨证分型混乱问题中,单纯从阴阳论治占37.2%,单纯从肠论治占25.2%,创新性论治占18.1%,完全参照《标准》论治占10.2%,完全参照《原则》论治占9.3%,单纯从阴阳论治造成辨证分型混乱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存在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是辨证分型混乱。  相似文献   

1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医学辨病论治源流的梳理 ,对中医学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以及辨病论治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医辨病论治的误区 ,明确了中医学辨病论治的内涵及其与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中医学辨病与辨证结合决非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搐症中疗效;方法小儿多发性抽搐症分为肝亢风动型和脾虚痰扰型、食积化火型及痰火扰神型,阴虚风动型根据分型辨证论治;结果各种证候经治疗后效果均比较理想;结论利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搐症不失为良方。  相似文献   

13.
马红霞 《新疆中医药》2013,31(4):140-143
糖尿病肾病(Dx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us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临床工作者进行了广泛探索,在中西医治疗DN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兹就近年来中西医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中医治疗进展1.1辨证论治近年来,DN辨证分型标准迥异繁多,常见的分型方法有分型辨证论治、分期辨证分型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杨永铭等将DN分为4类,分别为:①脾肾气阳虚证,治以补气健脾益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②肝肾气阴虚证,治以益气滋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③肝肾阴虚证,治以养阴平肝,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相似文献   

14.
冯伟勋  王评  张毅之 《河南中医》2011,31(12):1361-1363
欧阳汝忠教授认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宜明辨寒热虚实,谨守病机,分型论治。同时整体辨证论治与局部用药相结合,此外还应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的特色。吕仁和教授提出的“六对论治”辨证思路,包括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和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完善的思路。芍药为吕仁和教授临床常用中药,以其应用经验为切入点,结合病案系统介绍吕仁和教授“六对论治”学术思想。介绍将四逆散化裁,赤、白芍同用以柔肝养血、活血化瘀,针对肝气郁滞证候;以“三丹汤”中牡丹皮、丹参、赤芍同用,针对肾脏病“微型癥瘕”病机;以赤、白芍大剂量生用通便泻浊对症治疗等临床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六对论治”是指中医诊治疾病中常用的六种方法,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总体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化。它包括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和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现将吕教授用“六对论治”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对病分期辨证论治 对病分期辨证论治适用于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分期,一般多以现代理化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理近年来中医药辨证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笔者从中医辨证分型的视角概括出特发性膜性肾病具有以八纲为领,本虚标实、脏腑定位、标实定证的中医特色;并总结了中医名家辨证论治该病的思路与经验。同时联系现代医学的临床研究,从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学因素与中医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所影响的现代学指标这两方面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归纳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特色与优势,旨在达到科学合理运用中医思想与中医药辨证论治诊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是重辨证而轻辨病,导致了许多病名不明确甚至病名与症名相同,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和中西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可以借鉴,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为了避免形面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将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