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传统豫剧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其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追踪法和田野调研法,从造型样式的可舞性特征、图案纹样的装饰性特征以及色彩搭配的程式化特征三方面归纳了传统豫剧服饰的艺术特征,并分别探究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将传统豫剧服饰的宽袍阔袖造型、题材丰富的纹样图案以及五色观念等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融合,不仅对传承和发展传统豫剧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有助于构建传统豫剧服饰的现代设计符号,为传统服饰文化的时尚化运用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和江南大学近代民间服饰传习馆实物为研究对象,对近代童袄褂的形制与结 构进行论述,并将近代童袄褂按造型形制和细部结构分为“中国传统式”和“中西合璧式”。通过对馆藏的两种 形制童袄褂的外轮廓造型和细部结构分析,指出近代童袄褂既保留了汉族的直领、交领、大襟、对襟,融合了满 族服装的立领、琵琶襟、偏襟和内袋,使用纽扣,还加入西方服装的叠门襟、外贴袋,使用揿钮和圆钮等辅料,使 服装系结更加便捷、牢固。通过对两种形制的童袄褂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形制各自具有的中、西服装元素。  相似文献   

3.
《皇清职贡图》中蕴含中华传统优秀文脉,其图像切实的描绘和记录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为广西壮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证图册。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图像学研究法,融入民族学和服装学,通过解读和分析《职贡图》中 20 幅广西壮族服饰图像中的搭配形制、造型结构、色彩纹样等艺术特征,进而管窥清朝时期广西壮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其服饰的成因。这一研究呈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的真实性及延续性,为延续民族文化及创造性传化奠定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中部地区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缩影。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在进行徽州传统文化助推安徽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徽派服饰为总称,实施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并着重在科研、专业建设、文博传承和品牌推介四个路径上深化安徽服装软实力建设,最终助推安徽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传统旗袍与改良旗袍的结构复原与分析,以二者的造型比较为切入 点,论述了旗袍由直身到曲线的轮廓变化,以及肩袖结构和肩斜度的变化等,指出改良旗袍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的同时,又吸纳西方造型元素,是二者融汇的产物。研究表明从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演变优化了服装的适体性, 增强了便利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其强大的融汇能力。最终证明对外来文化的 吸纳并不是终点,将其融汇并为我所用,同时传承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与服装元素,实现服装设计创新才是意 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汉字装饰是服装中重要的设计语言之一,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汉字装饰形式。文章为探讨服装汉字装饰的时代发展,基于中国传统服饰汉字装饰的历史背景,采用文献归纳和数据调研等方法,阐析现代服装汉字装饰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尝试对现代服装中的汉字装饰进行图案化、解构化应用,以促进服装汉字装饰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审美,并为现代服装汉字装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保护和振兴传统戏剧服饰文化,探究池州傩戏服饰元素的创新应用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对池州傩戏服饰的类别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其程式性、装饰性、符号性等艺术特性。结合实证研究厘清傩戏服饰的形制、纹样、色彩、材质等元素特征,进而从形制的局部借鉴、纹样的提取重组、色彩的直接运用及材质的创新设计等角度出发,以《千回傩转》系列服装为案例进行设计实践,尝试将其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从而为池州傩戏服饰元素在传承中谋求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莫高窟北周第290、296、428窟部分供养人服饰为研究对象,指出北周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上具有导开先路的作用。第一,中国男子服饰两大体制萌芽于北周;第二,中国女子服饰在北周时出现了与传统服饰截然不同的新样,窄袖小衫配及腋长裙这一服装样式对隋唐女子服饰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三,北周时期大量引进胡服元素,促使中国服饰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柿蒂纹作为我国传统植物纹样,造型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以丝织物中的传 统柿蒂纹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法对柿蒂纹样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归纳,提取柿蒂纹的整体造型及 叶瓣形态,从不同时期柿蒂纹样的造型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并探究其造型演变原因,分析总结出传统柿蒂纹造型 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汉代为典型的抽象图形阶段、以唐代为主的写实花朵图案阶段、以及宋代以后的多 元素组合柿蒂窠造型,深入挖掘传统柿蒂纹样的造型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承和学习的作用,同时也为更好地 将传统柿蒂纹样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中童装出现的设计问题,尝试从传统民间儿童服饰中寻求解决之道。基于民间社会生活视角,结合文献史料,开展中原地区民间儿童服饰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原民间儿童服饰的造型突出实用性生命保护功能,服装色彩和图案通过隐喻方式传递关怀生命的情感,展现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与智慧。中原民间儿童服饰中生命关怀主题元素的表达凸显现实价值,为当下童装设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马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清代女琵琶襟马甲(编号HB-MJ001)为例,通过实物考证和实物测量的方法,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其造型、纹样等艺术元素进行探究,阐述和解读了此马甲造型语言和装饰语言背后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钮扣的使用特点及其表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和装饰美 ,认为钮扣这个服装构成元素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体现出服饰的特有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以清代服用丝织品纹样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典型的丝绸服装款式与结构的相关分析,总结出由服装为主导因素所影响的丝织品纹样构成与设计制作等相关性,和由织物纹样决定的款式造型与裁剪使用等方面的特点。对服装款式造型进行分类解析,同时也从主纹样到局部装饰纹样进行分类阐述,比较明晰的展示织物图案的应用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而归纳出清代丝织服装纹样的构成要素和使用方法,为中国丝织品的设计与应用,民族服装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体包装的“眼睛”——钮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扭扣的使用特点及其表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和装饰美,认为钮扣这个服装构成元素具有画龙点晴的作用,体现出服饰的特有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分析服饰手工艺的特点,探讨服饰手工艺在针织服装上的表现手法及其设计。根据针织服装的特点,用图例对照说明手缝、刺绣、编结、面料造型、扎染、手绘等各种服饰手工艺在现代针织服装中的设计应用及其效果,以强化针织服装的时尚化、个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台湾卑南族服饰的地域特点鲜明,呈现出特有的民俗风情、审美情趣、文化底蕴。通过对服装的种类、造型、材质、色彩、工艺等进行阐述,结合相关史料与实物分析,总结出卑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其服饰艺术特色的解读,对保护和传承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文献调研和VOSviewer对国内外服装推荐系统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总结服装推荐系统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感官评价、模糊技术、协同过滤、机器学习4个方面归纳整理了服装推荐系统关键技术与方法.从应用情况的角度探讨了服装推荐系统的分类,即服装产品推荐、服装搭配推荐与服装设计推荐.最后,基于服装推荐系统发展趋势、关键方法与技术和应用领域,指出未来可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个人服饰搭配与依据消费者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的轻定制交互化设计中深入研究服装推荐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族设计全球化观念的提出,中国风服饰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一个全球化流行趋势。西方设计师通过 对中国元素的借鉴、改造、重组等手段,对中国服饰形象进行想象性诠释;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则通过对中国文化 的深层理解,通过对传统服饰形态的再造和创新,较好地保留和展示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内涵。通过对中、西方 中国风服饰设计的比较分析,提出当代中国风服饰的创新设计思想,并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发展及在当 代的走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将淮阳泥泥狗这一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田 野调查法对其造型、纹样、色彩及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对泥泥狗的纹样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分为点 线纹、女阴纹、太阳纹、花卉纹及其他纹样。最后选取泥泥狗部分元素进行服饰图案创新设计,展示民间艺术元 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淮阳泥泥狗元素的创新设计还是应用,都应符合现代设 计理念,从多维度上进行创新,以便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0.
漆线雕是闽南地区传统工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创新非遗文化,通过对漆线雕元素的分析,从造型、图案、材质和色彩方面,整理并归纳漆线雕的工艺特点;提炼出漆线雕的元素和线条,逐步整理归纳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运用了直接提取、二次创作、面料改造等方法,漆线、贴金元素延伸到服装面料、绳线材质中,将漆线雕元素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系列作品既蕴含漆线雕文化特点也具备潮流气息,为非遗文化与时装结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