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云  叶克平  胡晖 《中国药业》2013,(12):66-67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术中止血带致疼痛、躁动的效果。方法将300例四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各150例。上肢手术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肢手术选择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后,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于10 min内静脉泵入,后以0.2μg/(kg.h)微泵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用药后10 min,上止血带后60,75,90 min时,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并进行躁动、疼痛不适评分。结果与C组相比,D组患者在上止血带后60,75,9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躁动、疼痛不适发生率也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轻术中止血带致疼痛,降低术中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杨少华  陈美丽  陈玲燕 《江西医药》2013,48(4):357-358,36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患者血压、心率改变及苏醒期躁动、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锁骨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随机分为D组(右美托咪定组)和M组(咪达唑仑组),每组30例。D组术前泵入右美托咪定1mg/kg(15min)后,以0.7μg/kg.h维持。M组术前缓慢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后,以0.05mg/kg.h维持。两组皮肤消毒前缓慢静注氯胺酮0.75mg/kg,后以10μg/kg.gmin维持,睫毛反射消失后手术。记录术前(T0)、睫毛反射消失(T1)、切皮(T2)、缝皮(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术后躁动、谵妄状况。结果D组T1、T2、T3血压、心率明显低于M组(P<0.05),D组苏醒期躁动、谵妄发生率明显少于M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心率、血压更稳定,苏醒期躁动、谵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7月我院耳鼻喉科择期手术患儿188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68例、芬太尼组(C1组)68例和生理盐水组(C2组)52例。三组患儿均在术前1周停用镇静类药物,术前常规准备。术毕前10 min开始,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10min),C1组给予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C2组给予生理盐水5 m L静脉注射,镇静期间患儿若出现体动或躁动则给予追加异丙酚2 mg/kg辅助镇静。观察和记录三组患儿镇静期间的生命体征、追加异丙酚次数、Riker镇静躁动评分、人工辅助通气次数、拔管时间、出室时间等。结果:三组患儿术后呼吸循环变化均无明显异常,心率(HR)、血压(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Riker镇静躁动评分比较,D组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全麻LC患者30例随机分为D1、D2、C组各10例,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10min分别静脉泵注0.4μg/kg、0.6μg/kg右美托咪定和帕瑞昔布40mg(泵注时间均为10min)。记录拔管后躁动评分及拔管时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结果 D1、D2组拔管后躁动评分分别为(1.51±0.49)分、(0.52±0.32)分,高于C组的(2.83±0.40)分,且D1组高于D2组;D1、D2组拔管时SBP、DBP、HR检测值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4~0.6μg/kg能明显减轻LC患者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显著提高拔管质量和减轻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5.
单立新  周其富 《海峡药学》2012,24(5):162-16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学龄前小儿眼科手术麻醉复苏期咳嗽和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小儿眼科手术30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和C组(丙泊酚)每组15例,麻醉诱导方案相同,C组术中靶控丙泊酚,D组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初始量0.6μg·kg-1,输注10min),术中靶控丙泊酚同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h)静脉维持,术前10min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记录麻醉苏醒期咳嗽的次数和程度、躁动发生情况以及拔管时间。结果 C组中麻醉复苏期间咳嗽的发生率、程度和躁动发生率高于D组(P<0.01),两组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学龄前小儿眼科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麻醉复苏期间咳嗽、躁动的发生率,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9):146-148
目的观察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中右美托咪定对术后镇静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全麻下行UPPP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S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30例。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在手术结束前30min,0.5μg/kg为注射剂量,持续注射15min,S组输注生理盐水。记录各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躁动及疼痛程度。结果 D组拔管时、拔管后心率和平均动脉低于S组;D组中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D组拔管后5min和术后24h VAS评分低于S组,吗啡使用人数也少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在UPPP手术中可以维护患者麻醉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趋稳定,并明显减少苏醒期的躁动且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单次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和咪唑安定注射对鼻内镜手术全麻的影响效果。方法将60例行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咪唑安定组(C组)。D组病人诱导前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1μg/kg,M组诱导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静脉注射丙泊酚和芬太尼、阿曲库铵进行全麻诱导,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观察血压、心率,根据病人的应激反应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记录维持异丙酚用量。记录插管期、术中及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拔管时间和苏醒时有无躁动。结果与C组比较,D组麻醉维持异丙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收缩压、心率均较C组降低,苏醒时躁动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麻醉中可节省异丙酚的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期躁动少,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稳定,择期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前60minD组静脉微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C组静脉微泵注射生理盐水20ml。结果 D组躁动明显低于C组(P<0.01);D组患者术后1h的视觉模拟镇痛(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而C组围拔管期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明显高于D组相应时点值(P<0.01或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减少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躁动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小儿麦粒肿手术术后躁动中的最佳剂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医院收治的小儿麦粒肿患儿40例,随机分为6组。A组~E组患儿均单次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A组剂量0.2μg/kg、B组剂量0.3μg/kg、C组剂量0.4μg/kg、D组剂量0.5μg/kg、E组剂量0.6μg/kg,F组单次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进入术后恢复室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时比较各组患儿躁动评分,在回到病房后1 h、2 h、6 h时比较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及镇静评分。结果在躁动评分方面,15~30 min时F组显著高于A^E组,20~30 min时A组显著高于B^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1~6 h时F组显著高于A^E组,2~6 h时A组显著高于B^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评分方面,1~2 h时F组显著低于A^E组,A组显著低于B^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麦粒肿手术中,使用0.3~0.6μ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有效减少患儿术后躁动及疼痛现象,同时改善镇静效果,是最佳的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右美托咪定给药时机在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行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随机分为D1组、D2组、D3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术中均使用地氟烷1.2 MAC维持麻醉,D1组术中不给予右美托咪定;D2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给予0.5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10 min;D3组于手术结束前泵注0.5μg/(kg·h)右美托咪定10 min。比较三组患儿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15 min时(T2)、手术30 min时(T3)、术毕时(T4)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从地氟烷关闭至睁眼及拔管时间;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入PACU15 min时、入PACU30 min时的麻醉苏醒躁动评分。结果与本组T0时比较,三组T2、T3和T4时心率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时比较,三组T2、T3和T4时平均动脉压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入PACU15、30 min时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均低于本组入PACU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患儿入PACU15、30 min时的麻醉苏醒躁动评分分别为(4.5±0.5)、(3.3±0.6)分,D3组患儿分别为(4.5±0.6)、(3.4±0.4)分,均明显低于D1组的(5.5±0.2)、(5.4±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患儿从地氟烷关闭到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12.3±0.6)、(8.8±0.4)min,D2组患儿分别为(12.6±0.3)、(8.9±0.3)min,均短于D3组的(14.5±0.4)、(9.6±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插管后泵入0.5μg/(kg·h)右美托咪定10 min,可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了麻醉苏醒躁动,同时不会影响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是较为合理的临床用药时机。  相似文献   

11.
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小儿术前镇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行腺样体或伴有扁桃体切除术患儿90例,年龄2~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Anesth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分成3组,每组30例。七氟醚麻醉诱导前30 min,分别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1.0μg/kg(D1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D2组)及等容积生理盐水(NS组)。记录患儿给药前的基础情绪,给药后鼻腔不适感的发生情况,同时监测给药即刻至入手术室前患儿的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记录患儿给药后30 min的镇静评分、情绪评分、与父母分离抵抗评分、静脉穿刺抵抗评分、面罩抵抗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1组、D2组患儿的镇静评分、情绪评分、与父母分离评分、静脉穿刺抵抗评分、面罩抵抗评分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的面罩抵抗评分高于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围术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术前有镇静作用,面罩吸入诱导时,右美托咪定1.0μg/kg的镇静效果优于0.5μg/kg,且对循环呼吸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抑制双腔支气管内插管诱发患者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肺或食道手术的患者30例,ASA I~II级,年龄18-65岁,体重50-80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5)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n=15),在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泵注时间为15min,C组静脉泵注与D组等容量、等时间的生理盐水。分别于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1、3、5、10min(T3-T6)时记录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D组HR在T1时点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HR、SBP及DBP在T2-T5时点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HR、SBP及DBP在T6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μg/kg的右美托咪啶麻醉前泵注能够抑制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镇静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会阴肛门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会阴肛门成形术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患儿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 μg/kg(泵注时间大于10 min),Ramsay评分3~4分时左侧卧位下骶管穿刺注入0.2%罗哌卡因1 mL/kg,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2~1 μg/(kg·h)维持Ramsay评分3~4分。C组患儿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左侧卧位下骶管穿刺,成功后注入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2组患儿入手术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肛周固定时(T2)、手术结束时(T3)、出手术室时(T4)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手术室内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术中、苏醒期及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期间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骶管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D组T1、T2、T3、T4时心率降低,平均动脉压升高,T2、T3时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D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与C组相比,D组苏醒期间呼吸抑制/暂停、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PACU停留期间呼吸抑制/暂停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镇静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会阴肛门成形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雌雄不限,体重300~35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肾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各12只。采用动脉压夹夹闭双侧肾动脉60min、恢复灌注4h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D组于夹闭双侧肾动脉前10min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3μg/kg;IR组于夹闭双侧肾动脉前10min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S组不夹闭双侧肾动脉,分离肾动脉后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再灌注4h时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采用PCR技术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水平,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D组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mRNA和HO-1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D组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mRNA和HO-1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啶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其上调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对预防幼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镇静程度。方法选择择期行唇裂修补术的患儿60例,年龄1~3岁,ASAI级,将其随机分为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啶组(D1)、中等剂量右旋美托咪啶组(D2)及对照组(C),每组20例。各组患儿以单纯七氟醚诱导插管,D1、D2组分别于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0.2μg,kg、0.4斗∥kg,注射时间〉10rain,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于Nacrotrend值D水平,术毕待患儿呼吸恢复,保护性发射恢复时拔管。结果三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脉搏氧饱和度(SpO2)均无显著差异(P〉0.05)。D1、D2组拔管时和拔管后10min患儿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比c组明显下降。术后躁动发生率,D。组为26.7%,D:组为6.7%,c组为33.3%,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清醒镇静程度评分比D。组更高(P〈O.01)。三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旋美托咪可以有效预防幼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16.
李榕  李勇  徐洁  汪小海 《江苏医药》2012,38(11):1316-1318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定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D1组)、0.4μg/kg(D2组)、0.6μg/kg(D3组)或生理盐水(C组),泵注时间均为10min。泵注结束后所有患者均在2s内快速静脉输注芬太尼4μg/kg,2min后静脉给予丙泊酚1.5mg/kg和维库溴胺0.1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记录芬太尼注射后1min内呛咳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程度,记录开始静注右美托咪定至气管插管后3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心血管反应事件。结果 D1组、D2组、D3组和C组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23.3%、26.7%、20.0%和60.0%;D1组、D2组和D3组呛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1)。D2和D3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和C组(20.0%、23.3%vs.6.7%、3.3%)(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能安全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静脉泵入;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0 min静脉泵入。取患者入室(T0)、输注完盐酸右美托咪定或等容量生理盐水即刻(T1)、气腹后5 min(T2)、拔除喉罩即刻(T3)各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测定T0、T2时点血糖值,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喉罩拔除时间(从手术结束到拔除喉罩)。结果 D组患者与C组对比,心率(HR)在T1、T2、T3时点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C组心率下降明显。D组患者与C组比较,平均动脉压(MAP)在T2和T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D组患者血压较C组明显平稳。血糖值T2时点C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术后拔除喉罩时间少于C组。结论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应激反应,缩短拔除喉罩时间。  相似文献   

18.
右美托咪定用于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加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480-148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期对血流动力学和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行开胸手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麻醉诱导前试验组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5 μg/kg;对照组泵注等剂量生理盐水;泵注时间均为10 min.维持剂量以0.5 pg/(kg·h)持续静脉泵注.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拔管后即刻(T4)、拔管后I0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心电图ST段水平;观察患者的苏醒时间.结果 T2、T3、T4和T5时试验组SBP、DB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影响患者的苏醒.  相似文献   

19.
汪芳俊  胡建华  李洪琼  等. 《天津医药》2016,44(8):1036-1039
摘要: 目的 观察术中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麻醉患者苏醒时呼末七氟醚浓度及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120 例, 年龄 35~56 岁, 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30 例。D0.5、 D0.6、 D0.7 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 0.5、 0.6、 0.7 μg/ (kg·h), C 组给予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 术后各时段呼末七氟醚浓度, 记录患者苏醒时呼末七氟醚浓度, 观察患者苏醒情况和停药至苏醒拔管时间, 观察患者麻醉苏醒拔管情况, 并根据 Riker’ s 镇静-躁动评分进行评估。记录手术时间、 麻醉时间、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 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 七氟醚吸入浓度及相应时间。结果 4 组患者一般资料、 瑞芬太尼用量、 手术时间和术中 AAI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D0.7 组麻醉时间较其他 3 组延长 (P < 0.05)。与 C 组比较, D0.5、 D0.6 和 D0.7 组术中不同时段七氟醚吸入浓度均降低, 苏醒时间延长, 苏醒时呼末七氟醚浓度降低, 且D0.7组苏醒时间较D0.5、 D0.6组延长, 苏醒时呼末七氟醚浓度低于D0.5组, 与D0.6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 D0.5、 D0.6和D0.7组Riker’ s镇静-躁动评分达到7分的比例降低 (P < 0.05); D0.6和D0.7组评分达到4分的比例较C组和D0.5组高, 而达到6分的比例较C组和D0.5组低 (P < 0.05); D0.7组患者评分达到3分的比例高于其他3组 (P < 0.05)。术中D0.6组和D0.7组分别有4例 (13%) 和8例 (27%) 发生心动过缓。结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 μg/ (kg·h) 可有效减少术中七氟醚的用量并降低苏醒时呼末七氟醚浓度, 减少患者吸入全麻苏醒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