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步态识别是根据人类走路的姿态来进行远距离的身份识别。针对轮廓不完整的图 像和关键帧容易造成部分信息丢失而引起的识别率下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特征匹配层融合 的步态识别方法。步态既有静态图像特征,又有动态速度变化特征,因此本文提出用匹配层融 合方法将静态的 Hu 矩 6 个不变矩特征和动态的帧差百分比特征融合后进行步态身份识别。首 先对一个周期内的归一化步态图像进行 Hu 矩特征以及帧差百分比的特征提取,将 Hu 矩 6 个不 变矩特征描述成一个特征向量,然后运用匹配层融合算法对 2 个特征进行融合;最后使用 K 近 邻分类器进行身份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较单一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步态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HMM的步态身份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物识别悄然兴起,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为新的身份识别技术。步态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个新兴子领域。文章就是将隐马尔可夫模型(HMM,HiddenMarkovModel)方法运用在步态身份识别中,并进行了其识别性能的研究。该文给出了一个基于HMM的步态身份识别方案,并进行了图像预处理,HMM参数训练和识别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供的CASIA步态数据库上进行了步态身份识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侧面视角下采用此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步态特征的身份识别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可 《计算机仿真》2012,(4):286-289
步态识别根据人走路的姿势进行身份识别,由于人在行走时在空间呈现出的不同几何模式,单一几何特征难以全面描述步态特征,导致身份识别正确率不高。为提高身份识别的正确率,提出一种空间和频率特征模式相融合的身份识别算法。首先利用摄像机采集步态图像序列,然后分别采用极坐系和傅里叶变换提取步态空间特征和频率特征,并对两种特征进行融合,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对融合特征进行学习和分类,进行身份识别。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步态特征为参数的身份识别算法,融合算法的身份识别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视频下的正面人体身份自动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实现视频下正面人体身份的自动识别,设计的系统包括Adaboost行人检测、Adaboost人脸检测、肤色验证、步态预处理、周期检测、特征提取以及决策级融合识别等模块.通过行人检测模块可以自动开启人脸检测模块和步态周期检测模块.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根据下臂摇摆区域确定步态周期的方法对正面步态周期检测准确,计算量小,适用于实时的步态识别.采用人脸特征辅助步态特征在决策级的融合方法是解决视频下身份识别的新思路,在单样本的步态识别中,融合人脸特征可以提高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步态的人体身份检测与识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步态识别是利用人体步行的方式来区分人体身份,近年来,步态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其主要有三大优势:远距离识别,非侵犯性和难于隐藏性。国外对步态进行动态特征提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该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步态检测方法,采用步态序列相似性进行人体身份识别。  相似文献   

6.
表情识别是基于视觉信息将脸部的运动或脸部特征的形变进行分类,包括三部分:脸部定位、脸部特征抽取和表情分类.本文首先使用肤色模型进行脸部定位;对提取出来的人脸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Canny鼻子和人脸形状模型相结合的Canny-AAM方法进行特征点定位;最后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基于上述算法建立表情识别平台,经过大样本对实时表情识别验证,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光照下的实时表情识别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人体中线投影的步态特征提取方法,同时将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进行步态的分类和识别.应用背景差方法分割出运动人体轮廓,对外轮廓沿人体中线投影可以得到前后两个向量,合成1D向量作为步态特征.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对得到的一维向量进行特征提取和压缩,对得到的识别量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步态的分类和识别.应用上述方法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步态数据库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步态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8.
步态识别是利用人体步行的方式来识别人的身份.近年来,步态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步态识别算法,首先通过背景差方法得到运动人体轮廓,然后利用不变矩描述轮廓特征,最后用BP神经网络方法来进行模板匹配,实现人的身份识别.  相似文献   

9.
步态是一种能够在远距离、非侵犯的条件下识别身份的生物特征,但在实际场景中,步态很容易受到拍摄视角、行走环境、物体遮挡、着装等因素的影响.在跨视角识别问题上,现有方法只注重将多种视角的步态模板转化到固定视角下,且视角跨度的增大加深了错误的累积.为了提取有效的步态特征用于跨视角步态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跨视角步态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只需训练一个模型即可将步态模板转换到任意视角下的正常行走状态,并最大化地保留原本的身份特征信息,从而提高步态识别的准确率.在CASIA-B和OUMVLP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解决跨视角步态识别问题上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步态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刘冀伟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6):263-265
步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由于其远距离身份识别能力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步态识别方法。首先应用背景差方法获得运动人体侧面二值图像,将侧面像分为七部分来提取特征,采用最大方差法对训练集进行离散化,对各部分分别建立贝叶斯网络,最后利用“投票”规则将网络推理结果进行组合。将该方法在Soton步态数据库上进行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1.
Integrating face and gait for human recognition at a distance in vide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video-based recognition method to recognize noncooperating individuals at a distance in video who expose side views to the camera. Information from two biometrics sources, side face and gait, is utilized and integrated for recognition. For side face, an enhanced side-face image (ESFI), a higher resolution image compared with the image directly obtained from a single video frame, is constructed, which integrates face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video frames. For gait, the gait energy image (GEI), a spatio-temporal compact representation of gait in video,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human-walking properties. The features of face and gait are obtained separatel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combined method from ESFI and GEI, respectively. They are then integrated at the match score level by using different fusion strategies. The approach is tested on a database of video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to 45 people, which are collected over seven months. The different fusion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ESFI from multiple frames is promising for human recognition in video, and better face features are extracted from ESFI compared to those from the original side-face images (OSFIs); 2) the synchronization of face and gait is not necessary for face template ESFI and gait template GEI; the synthetic match scores combine information from them; and 3) a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from side face and gait is effective for human recognition in video.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分析掌纹、指纹、虹膜、人脸、步态、声纹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以及煤矿现场对入井人员生物特征的影响,指出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步态识别、声纹识别适用于煤矿入井人员唯一性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员定位和生物特征识别的煤矿入井人员唯一性检测技术方案,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嵌入人员定位系统,利用人员定位识别卡实现识别卡数量及人员身份的唯一性检测;指出煤矿入井人员唯一性检测技术的研究关键点是严重污染人脸的识别算法、对设备遮挡情况下人员步态图像的采集及对混入人员语音信号的煤矿现场噪声消除算法。  相似文献   

14.
Radon变换把图像从坐标空间映射到Radon空间,因其可以保存频率信息而被应用在步态识别算法中。主要从频率角度入手,着力提高基于Radon变换的步态识别算法的识别正确率,提出了基于时间保持能量图的Radon变换步态识别算法。传统的步态能量图是对步态周期中经过归一化的人体轮廓图求算术平均而得到的步态特征表示,最近提出的时间保持能量图在保持步态能量图的优点的基础上,保留了步态序列的时间信息,在改进的步态周期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将时间保持能量图和Radon变换结合到一起的步态识别算法。也对结合不同数据空间的特征如频率、形状等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图像的二维人脸识别技术日趋成熟,但仍受光照、姿态和表情等变化的影响。利用三维人脸模型提高人脸识别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成为近几年学术界的研究趋势。本文提出了SWJTU-MF多模人脸数据库(SWJTU multimodal face database, SWJTU-MF Database),包 含200个中性表情中国人的4种人脸样本数据,包括可见光图像、二维视频序列、三维人脸(高精度)和立体视频序列。本文首先分类介绍现有的三维人脸识别算法,然后概述相关的多模人脸数据库,接着提出SWJTU-MF多模人脸数据库,并说明数据库的采集装置、采集环境、采集过程及数据内容,随后简要展示数据标准化过程。最后讨论本数据库面向的应用研究,并给出SWJTU-MF建议的评测协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脸检测与跟踪问题提出在监控视频中面向复杂背景、多姿态的快速人脸检测。使用了基于Haar特征,并结合有效的预处理手段跟搜索策略,另外在检测算法的基础上,考虑到监控视频的序列的特点,结合背景差、肤色、前帧参考等因素,提出一套基于帧间差分法来识别视频中人脸内容变动并标识此关键帧的方法,并以视频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实验证明,此方法可以在针对检测特定目标提高监控视频人脸识别的正确率和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个基于分布式网络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网络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压缩后传送到远程的PC主机,主机对图像帧进行分析,进行人脸识别和步态识别,检测出异常人体,控制摄像头云台进行监视.整个系统使用实时传输协议和实时控制协议,利用网络实现了分布式的视频采集和集中处理,为远程视频监控提供了高效可行性且价格低廉的解决方案,并且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可交互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脸识别方法主要针对静态图像进行识别,而在监控视频中,不同视频帧人脸具有相关性且只有部分人脸能够有效反映人脸信息。根据监控视频中人脸图像变化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控视频的人脸识别方法。首先通过结合人脸检测与跟踪技术获得视频人脸序列,然后以视频人脸序列中部分人脸图像识别结果为导向选取全部人脸序列图像中的代表人脸图像进行识别,最后根据选取的全部人脸图像识别结果综合反映人脸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确保识别率和误识率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监控视频中人脸识别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human identification at a distance using gait recognition. Recognition of a person from their gait is a biometric of increasing interest. The proposed work introduces a nonlinear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extract gait features from silhouettes for individual recognition. Binarized silhouette of a motion object is first represented by four 1-D signals which are the basic image features called the distance vectors. Fourier transform is performed to achieve translation invariant for the gait patterns accumulated from silhouette sequences which are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Kernel PCA is then used to extract higher order relations among the gait patterns for future recognition. A fusion strategy is finally executed to produce a final decision. The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CMU and the USF gait databases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raining gait cy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