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确诊急性脑梗死年龄在35~60岁之间患者198例,根据代谢异常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分别对其进行临床和颈部血管超声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112例(56.5%),吸烟饮酒者比例高,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肥胖、血压高、高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组纤维蛋白原升高明显,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比例高。结论代谢综合征通过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中青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增加,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 )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 mm±0.25 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 mm±0.29 mm)明显增厚(P<0.01).结论 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间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吉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斑块者51例,检出率为69.8%;对照组检出颈动脉斑块者29例,检出率为38.2%。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早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脑梗死组,并将5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部位.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94.9%,发生率和IMT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血压、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1 0 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86例同龄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82 .41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8.84% ) (P<0 .0 0 0 1 )。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 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 (50 %~ 70 % )及重度 (>70 % )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IMT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7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随访18个月,脑梗死复发64例(复发组),脑梗死无复发214例(无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复发组患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P0.01)。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软斑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及硬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动脉微栓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5年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有斑块组100例和无斑块组200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血管危险因素,检测两组患者脑动脉微栓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总胆固醇(TC)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发生率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两组患者高三酰甘油(TG)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组患者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及检出率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动脉微栓子检出率较高,且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动脉微栓子的主要来源,脑动脉微栓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以指导岳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诊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接受诊治的非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这12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根据检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51例),颈动脉软斑检出率20%(12例),混合斑检出率48.33%(29例);而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20%(12例),颈动脉软斑检出率3.33%(2例),混合斑检出率1.67%(1例)。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有关,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脑梗死患者59例及对照组56例,采集相关病史并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为71.19%,对照组为51.79%,脑梗死组各部位发现斑块比例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或P<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为61.02%,对照组为32.14%,两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混合斑+软斑)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CD105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MP-9、CD105及TIMP-1的表达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8.33%(c~2=41.773,P=0.000)。研究组患者的血浆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105、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105、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MMP-9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305,P<0.05),CD105、TIMP-1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336、-0.371,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CD105及TIMP-1的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血浆MMP-9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正相关,CD105和TIMP-1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浓度,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病变,其中29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47例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平均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均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脂蛋白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结合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糖调节受损情况,分析糖调节受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中糖调节受损者所占比例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高(P<0.05,P<0.01),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作用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结论 糖调节受损参与并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可通过早期干预血糖调节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 10 5 8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 ,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结果  10 5 8例患者中 198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测到同侧CAS斑块 ;36例检测到CAS斑块 ,但未发现脑梗死灶 ;70例证实为脑梗死 ,但未检测到CAS斑块 ;790例梗死灶及粥样硬化斑块均未检测到。所有CAS患者 ,只累及 1段血管者 12 9例 ,累及多段血管者 10 5例 ,其中两侧颈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并动脉狭窄 16例。 198例脑梗死患者 ,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累及多段血管。 36例无脑梗死患者 ,斑块多表现为浅小斑块 ,主要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组与24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斯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另一组单用阿斯匹林,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22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58例)和无斑块组(64例).观察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颈动脉斑块分级的关系.结果:7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和多次脑梗死的发生率也高于70岁以下患者(P<0.05).2级和3级斑块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阻力增大(P<0.05).有斑块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越明显,脑梗死发生率也越高.70岁以上高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