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晓晖教授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门诊病历,筛选、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医案数据导入平台中,利用该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挖掘何教授的用药规律。结果:121例患者,共计641诊次,涉及中药124味。辨证分型以胃络瘀阻证、气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为主;高频药物为蒲公英、黄连、鸡内金等;药性以寒(微寒和寒)、温(温和微温)、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根据中药关联规则得出34对常用药对;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六组药物。结论: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兼顾,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在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化湿、活血祛瘀之品,以达脏腑安和、气血调畅之功,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萎缩逆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晓晖教授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门诊病历,筛选、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医案数据导入平台中,利用该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挖掘何晓晖教授的用药规律。结果:121例患者,共计641诊次,涉及中药124味。辨证分型以胃络瘀阻证、气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为主;高频药物为蒲公英、黄连、鸡内金等;药性以寒(微寒和寒)、温(温和微温)、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根据中药关联规则得出34对常用药对;系统聚类分析得到6组药物。结论: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兼顾,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在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化湿、活血祛瘀之品,以达脏腑安和、气血调畅之功,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萎缩逆转。  相似文献   

3.
胃癌、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p16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检测p16、p53突变蛋白在胃癌、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病变中的表达,探讨抑癌基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p16、p53蛋白在胃癌、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结论 p16蛋白缺失和p53蛋白突变与细胞异型性和生物学行为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对导师严光俊教授治疗肠上皮化生的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严光俊教授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门诊病案117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各证型频次、总体用药频次和主要证型用药频次,总结严教授治疗肠化生的用药经验。结果:严光俊教授临证多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型,治疗上以行气通降、温中通降和清化通降为治,辅以健脾、活血,用药以理气药为主。结论:严教授认为肠上皮化生中虚气滞型最为常见,治疗时以通降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5.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的一种病理形态学改变.IM被普遍视为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前兆,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M的组织特征、发病因素与机制、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上述方面对I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对IM的认识,为IM以及早期胃癌的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 1 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窥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 1 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 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中p21^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肠上皮化生组织、10例正常胃黏膜和31例胃癌组织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进行同步检测。结果 44例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1%、54.6%和20.5%;31例胃癌组织中,p21^ras、EGFR和p53突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5%、54.8%和32.3%;肠上皮化生组织和胃癌组织间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氩气刀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胃黏膜癌前病变并且Hp阳性,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抗Hp治疗的同时予氩气刀治疗;对照组给予抗Hp和口服叶酸治疗.结果 治疗组对胃黏膜癌前病变消除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氩气刀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诊治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为检索源,制定检索式,采集糖尿病中医治疗相关文献,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后录入"糖尿病文献检索与统计分析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进行整合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处方112个,常用药物126味,使用频率靠前中药分别为生地黄、当归、黄芪、熟地黄、葛根、茯苓、丹参、麦冬、丹皮、川芎等;而关联规则分析揭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组合,包括当归配黄芪、生地黄配葛根等。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系统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成,可以发现组方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14例,采用胃镜下钳取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试纸法)和病理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结果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Hp阳性率为44.7%,肠上皮化生与萎缩程度组之间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关系,但Hp感染对肠上皮化和胃黏膜萎缩严重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可能更多地同年龄、病程相关。对于慢性胃黏膜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如合并Hp感染需要抗Hp治疗及加强监测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胃癌前粘膜变化的自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胃癌前胃粘膜变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胃镜随访检查对胃癌早期发现的意义。方法 对1417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其中750例进行胃镜随访检查。结果 1417例中首次胃镜检查即诊断为胃癌患者64例,检出率4.5%;在以后随访检查中又先后发现胃癌82例。癌前变化人群95%癌变所需时间:萎缩性胃炎11.6年,肠上皮化生11.4年,异型增生5.7年,肠上皮化生(中、重度) 异型增生(中、重度)4.5年。胃癌中有许多(54.9%)并不经历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阶段。结论 对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病变患者的胃镜检查随访有利于提高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有必要更新癌前变化的概念,探索研究新的尚未认识的癌前病变,并提出新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胃黏膜肠上皮样化生等发生率增高,慢性胃炎病因多样化,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研究显示应用中医辨证理论,个体化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肯定,较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醋酸染色联合窄带成像模式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病灶的诊断效果以及在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93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分别在常规白光(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醋酸染色(acetic acid chromoendoscopy,ACC)、ACC联合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3种模式下进行观察诊断并活检,比较3种模式下对GIM的诊断效果。结果:ACC+NBI模式的灵敏度为92.06%,远高于ACC模式的74.60%及EGD模式的30.1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模式的特异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EGD、ACC、ACC+NBI模式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584、0.790、0.860。结论:ACC联合NBI模式能明显提高内镜下胃黏膜GIM的诊断,是胃黏膜GIM筛查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4.
董来华  茅育蕾  张黎  马君红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1):1127-1129,1132
目的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胃镜观察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黏液组织化学AB/PAS及HID/AB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行分型。结果同期病理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85例,内镜下根据形态特点诊断肠上皮化生13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119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5%,胃黏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166例,内镜诊断总符合率41.8%。重度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较高。结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下形态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标志。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型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胃癌在全球癌症相关性死亡率中排名第3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为一种常见的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2019年12月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发布了针对GIM患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将就该指南中的主要推荐意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肠化生是胃癌前状态,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1])。研究显示诊断明确的上消化道癌,很多背景黏膜为CAG及肠上皮化生,因此,CAG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开展对CAG的规范筛查、诊治对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传统内镜对CAG的诊断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内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静生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由张静生教授开具的重症肌无力处方255首,应用SPSS Clementine 12.0和IBM SPSS 26.0对处方中药物频数及其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回顾性地研究.结果:对筛选出的232首处方进行分析,涉及中药多入肝脾肾经,以甘温平的补气药,佐收涩、理气、解表、活血化瘀药等,得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高频药物为山茱萸、枸杞子、陈皮、当归、黄芪等47味药物;同时在支持度≥10%,置信度≥80%,提升度≥1.0条件下挖掘出核心药对为山茱萸-黄芪,山茱萸-枸杞子、菊花-枸杞子、黄芪、防风-升麻、益母草-枳壳、菊花-桑叶、枳壳-桔梗等为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出治疗以处方版黄芪复方为主,佐以保和丸、丹参生脉饮等方剂.结论: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显示与张静生教授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相符,多用补脾益肾,升举阳气之品,针对伴随不同症状而应用不同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病案数据挖掘,总结分析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CGN的用药规律。方法:由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筛检出相关研究文献,录入方药数据,整理、分析,探究其用药规律。结果:共录入处方83首,涉及中药214味,共计1250药次。常用药物排名靠前的依次为白术、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山茱萸等。药性为温、平、寒居多;药味为甘、苦、辛居前;主要归肝、脾、肾、肺经;功效上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及活血化瘀药等。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1个药对或角药组合和1组核心药物组合。聚类分析获得4类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CGN的用药规律,是以健脾药为主兼以益肾药的用药基础上,辨证运用利水渗湿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等,体现了扶正固本、祛邪治标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明清医家治疗失眠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有关治疗失眠的明清医家医案,提取医案处方中用药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分类、性味和归经,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失眠医案490例次,涉及方剂490首,药物326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茯神(177次)、茯苓(169次)、半夏(166次)、酸枣仁(163次)、甘草(150次);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类分别为安神类(699次)、化痰类(624次)、清热类(527次)、健脾类(522次)、补阴类(461次);药性以寒性(1 916次)和温性(1 594次)为主,药味以甘味(3 062)、苦味(1 905次)、辛味(1 374次)为主。对使用频次>49次的24种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核心药物聚类组;关联规则分析,得9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明清医家治疗失眠用药以安神、化痰、清热、健脾、补阴等为主。临床选药应虚实兼顾,五脏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