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s,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国内文献以临床研究及免疫学研究较多[1-3],骨髓象研究尚少,为此我们收集我院确诊的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04例,对其血象及骨髓象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骨髓象观察,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有重要诊断价值,它是一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我们对100例慢性ITP骨髓象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后。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内科1980年8月~1982年3月确诊ITP,治疗前,取材、涂片、染色好的第1次骨髓涂片100例作观察。其中女性70例,男性30例,  相似文献   

3.
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崔寒英 《临床荟萃》1997,12(17):805-80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血液病,国内临床资料报道较多,实验室资料介绍尚少,老年ITP血象和骨髓象资料介绍更少。我们收集1987年1月~1995年12月老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4例,对其血象及骨髓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中巨核细胞明显多于文献资料,而且全部有成熟受阻特点。现简要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病研究室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4例,男14例,女  相似文献   

4.
1引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儿童、成人均可发病,其中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出血倾向严重,病程迁延超过7个月以上,临床上称之为难治性ITP犤1犦。我所于1998年1月~2001年10月应用环孢素(国产)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难治性ITP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8岁~56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44个月,初治者2例,复治者18例。本组的病例经临床、血、骨髓及有关…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以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清楚。在细胞形态学诊断中发现ITP骨髓涂片易于检出巨噬细胞和被吞噬的血小板,可能与患者血小板减少有关。一、材料和方法1.对象139例ITP为20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循环血小板减少而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高。曾有资料提示,患者的脾脏对产生自身抗体起一定作用。但对ITP的细胞免疫功能所知甚少。作者测定了23例ITP成人患者的T细胞亚群。其中15例在诊断时或停止治疗至少3周后测定。15例中4例作了脾切除,T细胞亚群分别在切脾前和切脾后10~15天进行。另8例在测定时巳切脾14~49月。其中5  相似文献   

7.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检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1-10~2003-0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0例,其中男14例,女36例,年龄6~48岁,平均38岁。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正常对照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20~46岁,平均33.5岁。正常对照组和所有的ITP患者在检测前1周均未服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减少伴巨核细胞减少性紫癜,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过去多归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一种形式,后来有人将其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本院从2000年2月~2002年3月,共收治8例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的病例,其中3例患者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及淋巴瘤的关系已为一些学者所重视。作者印象中其他类型的癌肿发生 ITP 样综合征者亦多且不能归因于机遇,因此复习了1970~1978年住入某大学医院62例 ITP 患者中合并各种肿瘤9例及另一医院的1例合并肺部燕麦细胞癌,以期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病人均符合下述标准:(1)血小板低于14万,骨髓巨核细胞外形正常、数量正常或增加;(2)无 DIC 证据;(3)无药物诱发血小板减少证据。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伴发妊娠分娩时 ,可致产后出血 ,同时母体抗血小板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 ,引起胎儿血小板减少 ,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 ,故此病对母婴的生命安全具有潜在危险性。本文就近年来观察到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处理及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均为住院患者 ,年龄 2 4~ 30岁 ,孕龄32~ 39 2 周 ,妊娠前已发现血小板减少者 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 1986年全国血栓及止血学术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 [1 ]。 14例有皮肤紫癜、瘀点 ,2例无明显皮肤紫癜 ,伴齿龈出血 5例 ,鼻…  相似文献   

11.
朱蕾  龚旭波  卢兴国 《检验医学》2007,22(3):376-37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以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清楚。在细胞形态学诊断中发现ITP骨髓涂片易于检出巨噬细胞和被吞噬的血小板,可能与患者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出血疾病之一,当血小板(BPC)<50×109/L时易有出血倾向,<25×109/L时,病人可因严重内脏出血危及生命。我们采用中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治疗ITP17例,取得明显近期疗效。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991~1997年住院ITP17例,男4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36岁。经临床、血象、骨髓象确诊符合ITP诊断标准。病程10天~8年。3例为初发,14例为复发。复发者过去均接受过泼尼松及达那唑治疗,其中5例泼尼松5mg/d维持治疗,8例曾接受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治疗,为反复复发的病人,入院时…  相似文献   

13.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抗血小板抗体大多为IgG抗体,它能通过胎盘。所以必需治疗ITP孕妇,以期在产前不仅提高母亲的、而且增加胎儿的血小板数。从而避免生产时由于扩张压所致的产道受伤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新近报告静脉IgG(IVIG)治疗ITP孕妇有效。由于其IgG能通过胎盘,因而可以设想,它可用以治疗“危险”胎儿。作者报告一例26岁初孕患者,妊娠8周时根据骨髓象诊断为ITP,血小板36×10~9/L,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改变对临床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9例门诊及住院患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的原、幼巨核细胞及颗粒型巨核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油镜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核细胞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结论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确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设ITP患者组(46例)、非ITP患者组(45例)和健康人对照组(48例),分别检测ITP和非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ITP组相比,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颗粒巨、幼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2组间无差异(P0.05)。ITP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小板数量和压积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分类及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对ITP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组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在临床、血象和骨髓象等方面易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hronicaplasticanemi a ,CAA)、巨幼细胞性贫血 (M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ITP)等相混淆。本文就MDS骨髓各系的病理细胞与上述疾病进行了比较 ,以资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依据 1982年FAB标准诊断[1] MDS 4 0例 ,均系我院近 2 0年的住院患者 ,难治性贫血 (RA)型 2 4例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RAEB)型 10例 ,RAEB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儿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过敏指标的结果变化.方法 对59例ITP小儿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观察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过敏原三项检测,并对21例骨髓形态学检验大致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同样实验.结果 91.5%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浆上可见空泡、50.8%可见幼稚巨核细胞产板现象、88.1%出现血小板形态异常、83.1%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2.9%血清IgE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确诊ITP有重要意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有助于ITP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作者为预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切除的效果,报道19例ITP,包括男性4例,女性15例,年龄12~66岁,中数36岁。术前作骨髓巨核细胞数和~(51)Cr血小板转换率等项测定。摘脾选择的标准:1.血小板数<4万;2.无贫血及白细胞减少(缺铁性贫血例外);3.排除脾机能亢进症;4.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5.除外骨髓再生低下;6.排除骨髓浸润性病变;7.排除DIC;8.排除药物性血小板减少;9.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无改善;10.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加(包括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9.
2010年2~12月,我们收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20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例,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ITP诊断标准[1]。男5例,女15例;年龄4~68岁,平均33岁。入院时病程3 h~3个月;初治16例,复治4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含量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型,探讨ITP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18例各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采用Sysme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及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含量(PAIg G、A、M);对124例已确诊的ITP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巨核细胞分析。结果血小板计数(BPC)<80×109/L组的PAIg含量远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C(80~100)×109/L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慢性组与急性组间PAI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g含量阳性率排序为慢性ITP(96%)>急性ITP(91.1%)>非ITP(87.5%)>正常对照组(10%)。结论血小板数量与PAIg呈负相关,血小板减少越明显,测定PAIg含量的意义越大;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但并非ITP患者所特有,也不能代替骨髓检查,在诊断ITP时应首先排除相关疾病,骨髓检查仍是诊断ITP的主要依据,两者结合可进一步完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