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一首名作,被选入许多词的选本,评介文章也很不少。这样一首人所熟知的作品,解说却颇为纷纭。关于它的情调和结构,二十年前,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一些意见。夏先生认为,“这首词题是‘壮词’”,实际表现的却是“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未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①“幻灭”,“失望”云云,不言而喻,词的情调是够悲怆、感伤的了;九句对一句,用夏先生的话来说,“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看法,近年夏先生又几次重申,②影响不小,渐为一些辛词的评注者所接受。这首词的情调、结构是不是就象夏先生所  相似文献   

2.
《语文函授》今年第四期刊载了谢怡远同志对辛弃疾词“可怜白发生”一句的理解,现提出个人的看法与之商榷。从辛弃疾的宦海生涯来看,一方面他有组织义军抗金,“擒叛南归”和组织“飞虎军”抗敌的壮举;另—方面,辛弃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他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的计划,但不被采纳,他曾被劾落职,长期弃置不用。因此,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既有“抗金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末句“山深闻鹧鸪”,这句话的解释一向根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解略作变化:“暗示国事艰难“,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现在就在这好象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词中鹧鸪的形象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辛弃疾进行规劝说,“国事艰难,恢复之事行不得”;还是借此寄托,用鹧鸪比喻自己,如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所说:“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笺注本卷一,36页),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在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写道:“‘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又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比‘月落乌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要取得展现形象、描绘意境的效果,做到深刻地揭示主题,传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认为紧扣字、词、句,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关键的字、词、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第二十八》说:“捶字坚而不移,结响凝而不滞。”叶燮在《原诗》中说:“昔人有云:掷地须作金玉声。……力之分量,即一句一言,如植之则不可仆,横之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令;人选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又在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辛弃疾的词四首》(朱光潜著)中加以赏析。本文拟对朱先生的赏析及教参的分析提出两点异议:一、“别枝”一词解人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句中的“别枝”一词,历来众说纷纪。主要观点有两种:1.“别”为“离开”。“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开了树枝,把枝上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行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行话,主要强调一点,即教师讲解文章的字、词、句,必须紧密结合语言环境。但是,单就讲解词语而言,有的教师不是辩证地而是机械片面地领会“词不离句。”请看《五人墓碑记》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相似文献   

8.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奉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课,在分析辛词《鹧鸪天》时,作者说“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接着又说’“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并援引《摸鱼儿》和《祝英台近》作为例证,然后又再次强调“城中”句“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对于这样的分析,笔者不敢苟同。《摸鱼儿》词前有一段小序:“淳熙  相似文献   

10.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1.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3o分) 0.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表现了壮志难酬,英雄失意的郁闷。 5.某校初三(9)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4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  相似文献   

12.
人物肖像描写中头发的描写也是颇有“看头”的。初中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就有不少有关“头发”的描述,细细品之,亦多情趣。一、“头发”示年龄。《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苍颜白发”加上醺醺醉态,不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醉翁”么?还有,无论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还是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都能让人看到岁月的流逝给诗人打下的“苍老”。二、“头发”显风度。“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  相似文献   

13.
江月(湖北)嘻嘻姐姐,我是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放寒假的时候,我把姐姐的五年级语文教材借来预习,里面有篇《暮江吟》的古诗。其中有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为我弄得不是很明白。什么要说那天夜里很“可怜”啊?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可怜”这个词。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和现代汉语一样,它有“值得同情”的意思。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就寄托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怜悯;“可怜”也可作“可爱”的意思。就像你提到的这句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作者用“可怜”一词描述了“…  相似文献   

14.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16.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有“烽火扬州路”这一句,课文编者对“扬州路”未予注解。有的同志把“扬州路”讲解为“州州路上”(见《高中古代诗文助读》),此说欠妥。  相似文献   

17.
1989年全国高考语文有一道从《九章算术》中选材的试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要求考生从四幅图中选出符合题意的一幅来。此题虽只占全卷总分的1/120 ,但细细品偿,令人不禁叫绝! 此题之妙处大致有四: 综合性,考查运用能力。这道题说难又简单,其实只考了四个字:“本”、“末”、“去”“还”,却起码综合了三项关于字、词的基础知识,即《六书》中的“指事”、词的本义和后起义以及多音多义词。有的考生虽对许慎《六书》倒背如流,却将“末”误解为“根”,将“本”解释为  相似文献   

18.
<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词各家注释、讲析甚多,但均感捍格难通。 有一种意见认为这词主要是写梦境。词中第二句写梦醒的情景,第三句到第九句是对梦境的追忆。可是梦醒的情景极不真实,此时辛弃疾身居湖山(铅山鹅湖),哪来的“吹角连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以词名世,其在宋代乃至整个古代词坛上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夏承焘先生曾称:“词至东坡,花间兰畹夷为九馗五剧矣,其突起为深陵奥谷、为高江急峡,若昌黎之为诗者,稼轩也。”充分肯定了稼轩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稼轩词编年笺注〉序》)。辛弃疾一生作词数量极丰,今存六百余首,为两宋词人之冠。  相似文献   

20.
词是中国抒情诗中的一种特殊样式,与中国四、五、六、七言诗的整齐句式不同,它主要是以长短句来组织成篇的.词是长短句式的格律诗. 词的长短句中,从一言到九言都有,在句法上也有特殊形式.其中一言句的,如《十六字令》的首句即是.像蔡伸的《十六字令》开头是一“天”字.二字句的,如《满庭芳》下片的首句即是.像苏轼的《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下片开头是“云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