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复苏初期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初期不同的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65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初期采用气管插管、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两种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其优缺点,分析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在心肺复苏初期的利弊.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进行气管插管,有效率为38.7%,存活率为16.1%;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复苏的有效率为64.7%,存活率为38.2%,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初期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是一种理想的可靠的通气方式,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通气量,对循环的复苏如胸外按压影响较小,容易操作,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良好机会,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机联合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在急诊科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219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别以徒手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机联合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复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14例,平均插管时间(20±5)s,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34.2%;存活24例,存活率20.1%。对照组复苏105例,平均插管时间(35±4)s,复苏成功15例,成功率14.3%;存活12例,存活率11.4%。观察组平均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P〈O.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34,P=0.048);观察组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2285,P=0.268)。结论:心肺复苏机联合可视喉镜气管插管有助于提高急诊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陈文彬 《河北医学》2011,(10):1284-1287
目的:研究紧急心肺复苏的理想人工通气方式。方法:78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性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先持续气囊-面罩通气后视病情行气道插管)和常规气管插管组,各39例,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高于常规气管插管组。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地早期开放气道,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袁日明  王振威  林久座  蔡丽 《当代医学》2010,16(30):114-114
目的探讨面罩和气管插管两种通气方法在心肺复苏初期应用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03年11月~2009年11月心搏、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83例,按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复苏方法。观察组首先给予充气式输氧面罩输氧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行气管插管或者不需要再行气管插管。对照组开始即行气管插管。结果观察组完成通气时间为(3±2.4)min,对照组为(5±2.7)min,观察组完成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和存活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初期,采用面罩通气能提供有效的通气量,且容易操作,能为气管插管赢得时间,提高复苏有效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普通气囊面罩通气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平均动脉血压(MAP)、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2组患者抢救结束后,2组SpO 2和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72,P=0.000;t=18.832, P=0.000);2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2.5%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00);最终存活率分别为5.0%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00)。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时,及时有效地开放气道是抢救的关键,使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气管插管,B组予常规气管插管。比较2组在心肺复苏早期的插管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插管所需时间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复苏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早期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开放气道中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有效的优点,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方法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12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行使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治疗,分析4种人工通气方法对患者复苏情况影响。结果30例气囊面罩患者中,通气管无效率为8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插管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2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4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33.33%,30例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中,无效率为1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56.67%。结论心肺复苏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徒手进行心肺复苏)和观察组(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至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患者存活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至心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后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复苏率与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郝明霞 《当代医学》2016,(16):27-28
目的:分析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心跳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面罩治疗,研究组面罩联合插管治疗,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检测指标水平、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60.00%比对照组37.5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P与SpO2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CPR成功率及存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跳骤停老年患者于心肺复苏早期予以面罩联合插管,有助于其自主循环恢复,并提高CPR成功率与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心肺复苏机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救治中的疗效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的比较,旨在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濒死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102例濒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在得到确认后4s之内开始心肺复苏术,其中组1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组2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心肺复苏术,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执行持续心肺复苏,观察自主心率、自主呼吸、颈动脉搏动、面色、瞳孔,心电图.结果2组救治方法比较,观察指标证明有效或无效,组1有效1例,无效63例,有效率1.56%;组2有效6例,无效31例,有效率16.21%,2组对比两总体阳性率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2明显高于组1.结论心肺复苏机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有很好的复苏效果,复苏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在调试合理,运用娴熟的情况下,还可有诸多的好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使用球囊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中,对心肺复苏初期复苏效果是否存在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院前抢救心肺复苏的153例患者资料,根据现场条件分别采取标准心肺复苏(CPR)球囊辅助通气法和气管插管通气法,比较两者建立人工通气所需时间,复苏过程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78例使用球囊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9.23%;75例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抢救成功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病人分为心跳骤停5min内心肺复苏术组、5~10min内心肺复苏术组、10~30min内心肺复苏术组,并以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共计4组,用ELISA法测各组静脉血中的ICAM-1水平。结果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时间越长的心肺复苏术患者静脉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越高(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会明显升高,心肺复苏术越早实施,其ICAM-1水平越低,预后越好(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3例心脏骤停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机械CPR组)的患者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8例用徒手心肺复苏(徒手CPR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和药物等治疗.结果:机械CPR组有效率47.2%,明显高于徒手CPR组,有效率29.6%(P<0.05);机械CPR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徒手CPR组(P<0.01).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施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并发低氧血症患者84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46)采用单纯肺保护性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38)采用肺复张结合肺保护性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而肺顺应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与复张/通气前比较,2组复张/通气时患者HR、MAP和CVP均有所变化,但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影响治疗;与复张/通气前比较,2组患者复张/通气后24h、48h时PaO2和PaO2/FiO2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9%vs10.53%,P〉0.05)。结论肺复张术可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低氧血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大脑皮层病理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乌司他丁组(药物组),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药物组)0.5、3、6、12h和24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药物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000U/kg)。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各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的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药物组ROSC后各亚组各时间点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6、12、24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病理损害轻于复苏组。结论:乌司他丁通过降低血清NSE浓度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院内或是院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老年患者186例,对其实施院内或是院前心肺复苏,并对其进行分析,查看影响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老年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肾上腺素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8min内进行电除颤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8min后再进行电除颤的患者的成功率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不同,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不同,其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主要与患者CPR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时机和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扩血管药物硝普钠联合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HHS)对电击致室颤兔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A组)、硝普钠组(B组)和硝普钠联合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组(C组),每组6只。心肺复苏术(CPR)开始后即刻应用上述3种药物,观察复苏中及复苏后动物的生理指标及状态。结果CPR30min3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冠脉灌注压(C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aO2)在复苏前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收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相比,硝普钠联合高晶体一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能有效改善心肺复苏的平均动脉压、冠脉灌注压等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8.01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226例,根据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选择顺序组及常规组,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顺序组复苏成功56例(47.5%),高于常规组24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并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这将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