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流动摊贩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街道空间治理难题,使其成为规划、管理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但设计学科关注不足。因此,文章对近几年国内外街道公共空间中流动摊贩与空间规划治理及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目前,国内研究侧重基于宏观视角的空间治理研究,对微观层面摊贩群体日常生活实践的动态性及主体能动性关注不足,对摊贩需求的研究有待深入。基于此,对城市流动摊贩与街道公共空间进行了研究与思考,以期为城市街道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张杰  吕杰 《城市规划》2003,27(9):40-45
反思了我国当前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及其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纳出存在着技术的纯粹性、形式的均衡性、思维的静态性等现象 ,并分析了其理论渊源 ,论述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哲学启示 ,提出了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 ,同时指出营造这种设计的几个方面 :(1)紧凑的城市形态 ;(2 )发展宁静交通、鼓励和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 ;(3)适当密度的混合功能街区 ;(4 )低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与街道体系的建立 ;(5 )城市场所与环境特色的营造 ;(6 )发展市民日常休闲为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7)以政府、社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海翱 《当代建筑》2023,(10):27-3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放缓,关于城市更新方面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我国针对工业遗存及历史街区等重点城市片区的大规模改造利用已经日趋成熟,但对于诸如菜市场、临时市集等这类尺度更小、数量更多、分布更广的城市日常空间的关注度仍然不够。本文以广州市东山肉菜市场及上海市甜园生鲜社区小菜场的更新改造项目为例,秉持“人间设计”的更新理念,从提升物质空间品质的硬实力和文化情感的软实力两方面出发,探讨菜市场空间的活化更新策略,旨在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让此类作为城市背景的建筑重新焕发空间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街巷空间中的“侵街”现象一直为 人所诟病,该种现象是使用者自发进行空间 更新的一种方式。这类更新存在于多数生活 街巷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街巷 空间自发更新的典型现象的研究,探析其外 部空间的使用及空间界面的多样化改造,提 出了空间自发式更新中功能为先、非标准化的 特点,并对该类现象进行讨论与思考,力求从 使用者的角度对街巷空间自发式更新现象进 行重新审视,为打造稳定、适用的街巷空间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若彤  郭旗  谷梦  李昊 《室内设计》2021,(5):98-103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进 入以人为本、提质为主的城市更新新阶段。 国内传统菜市场作为一种存在广泛、表现多 元的日常性公共空间,既承载了市井记忆, 又是城市发展的痛点。众多“网红菜市场”空 间优化尝试应运而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 注与讨论。梳理近五年来国内传统菜市场更 新研究的进展,从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交集的 角度出发,思考菜市场1.0优化转型的得失, 再从空间、文化与社会层面剖析转型后的新 问题,基于国内外经典的更新项目的经验,思 考菜市场2.0的再提升。  相似文献   

6.
建筑空间设计应一切以使用者为中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都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通过两个实际案例阐述建筑师如何通过建筑空间尺度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7.
郑涛  张星鑫  王征 《四川建筑》2010,30(6):57-59,62
通过空间的大小的组织,让使用者在使用空间时间先后顺序上,空间的设计和创造者有规律组织空间的变化,逐步引起使用者情感渐渐加强,逐步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文章就空间尺度的顺序和弹性给与人这一空间使用者的情感的、心理的感受,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曲菲  吴然  张轶伟 《时代建筑》2022,(2):164-169
存量发展时代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空间的保护和再生。针对“日常性”的理论探讨常常作为一种设计话语,影响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判断。然而,现有的社会学理论尚缺少可供建筑实践参考的方法论,需要在实践和教学中探索在地性的视角和策略。文章从日常空间的理论出发,论述了在公共空间实践中对日常性和都市性的思考,并展示了将实践所需的理论和策略融入本科设计教学的过程;围绕公共空间的理论建构与教学转译,探讨了三年来的真题式实践任务和项目流程如何启发学生对当下都市空间矛盾性和设计师角色的思考。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分析,文章提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互证有助于学生自主地认知空间社会价值并探寻改变决策者观念的实践表达。  相似文献   

9.
尺度是一种量的概念,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运动和现象都有质和量这两种属性。时间和空间也有量的属性,所以在一些不要求具体数字表达的场合下使用尺度的说法。当空间与视觉结合时就会产生尺度。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组织空间的各要素,控制景观空间序列的节奏,以表现景观的空间性格,尺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合理安排空间尺度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尺度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效果,因此空间尺度的选择对于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的体现,美就是和谐”。本文基于此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尺度进行了概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植物配置和铺装设计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尺度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绿色空间已难以满足公众日常生活的疗愈需要。文章提出以“微疗愈”绿色空间完善现有的城市游憩序列,利用其时间尺度上的疗愈即时性和高效性,以及空间尺度上的便捷可达和高使用率,实现城市绿地的心理健康促进效益最大化。作者通过对理论基础、景观分型和循证设计经验的系统性综述,为“微疗愈”绿色空间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我们共同的菜市场对很多人而言,菜市场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的购物场所,更是一处充满魅力的文化场所——菜市场是社区的情感纽带,人们在这里与街坊邻居、摊贩相遇并交往,感受生活的丰富与生机。菜市场还是初来乍到者了解城市的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地特产,体验风土人情,可以像这个城市的居民一样,融入本地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朱渊 《建筑师》2019,(5):85-89
日常生活,逐渐成为城市与建筑空间实践的重要话题。本文希望从中国的乡村研究实践出发,阐述日常阅读带来的空间的启动特质。其中,日常观察与阅读、日常与非日常视角下物的介入,基于秩序结构的地点关联以及通过文本建立引发的空间的物像呈现,展示了日常生活在社会空间实践中的启动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达停车楼是钱投集团停车楼网点计划的第一个新建网点,是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终端产品”性质的建筑。设计尝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各个使用场景的模拟,在标准化设计的前提下,提出一套以人本精神为基础的标准化停车楼设计导则:首先,通过优化界面,赋予停车楼一种工业标准化的、有识别度,且符合大众审美的外观造型。其次,以“斜板式”停车区域与螺旋坡道结合的方式,对内部停车流线重新组织。针对驶入与驶离时用户不同的心理,设计对驶入与驶离流线进行了区别化设计,以期更贴近使用者的需求。最后,以本案为例,通过预留弹性空间,应对不同区位、时段的使用场景,更加契合交通流量的潮汐变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城市建成环境的尺度及其美学规律进行了经验式的总结,但这些描述仍缺乏分析性的解读。为了揭示符合建设艺术原则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尺度法则,本文探索性地采用了凸空间及其系统作为统计和分析对象,解析了它们在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作为人类活动和感知经验的映射,凸空间是城市二维平面数据与时空体验之间的重要衔接。据此,研究统计、分析与对照三个“自下而上”发展而来的优秀历史城市典范与三个“自上而下”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凸空间系统数据,揭示出前三者的凸空间尺度遵循幂律分布且呈现连续、多样的变化特征,而后三者在尺度上存在失序现象,并从系统的角度探讨了这些特征的成因。同时,本文对比现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出凸空间系统的检测作为一种新的途径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城市空间布局中的艺术规律,并为我国城市更新实践带来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建筑师》2023,(1):45-58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论了城市更新语境下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化与空间协同化对于日常生活的支持作用和公共性提升的触媒作用。本文结合城市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联性,将使用者基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作为一种空间权利,探讨了其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特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人的尺度为基础,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点、线、面三方面,对空间情境的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城市公共空间情境的营造的原则,探索实现“情境统一”的城市设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巴黎之旅见闻观察总结,将使用者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理解为“行为层面的介入”和“精神层面的介入”。并进一步结合巴黎观察案例,从功能定位,区位因素,设计元素对比,空间序列,符号和文化的感召力几个方面分别对影响使用者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而介入空间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途径。从而呼吁为使用者而设计,为人们的寻常生活而设计也为我们的城市活力而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辨析了纪念场所设计中历史与记忆、记忆与纪念的相承关系,并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线索”“结构”“情节”“语汇”等维度解析中共诸暨县“一大”纪念馆的空间建构逻辑,设计强调“源于纪念,归于日常”的理念,以开放性、参与性空间情境将事件精神融于市民生活,实现场所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  相似文献   

19.
曹凯中 《风景园林》2023,30(3):42-47
【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论也增进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理解,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方法】通过图纸还原、访谈设计师本人、现场体验等方法,以日常性和仪式感这2个议题作为评论路径,对朱育帆近期的作品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进行评论。【结果】与朱育帆其他纪念性景观的实践不同,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是林卡景观空间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设计策略的介入,使得林卡景观空间不仅成为本地居民日常游憩的栖居之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到访者想象的朝圣场所。之后以林卡景观空间的2个核心部分——“林卡花园”与“经幡广场”为进一步讨论的对象,从动线、形式及材料3个研究范畴出发,探究了“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最终可以看到,对九寨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克制的设计语言让林卡景观空间成为实然和应然、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并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想象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态观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阐明“线性空间”“边界空间”“非设计空间”这三类绿地空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城市绿地网络通过这三类绿地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