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史正刚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正刚教授擅长治疗小儿遗尿症,根据病因病机,临床主要从肾阳虚弱、肺脾气虚、肝经湿热3型论治。治疗中主张从益先天、补后天入手,补益肺脾肾、利湿止遗缩尿为法,临床收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志铎医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随师多年,受益匪浅。现就其治疗“急性肾炎”的经验,结合临床病例,作以简单介绍。 急性肾炎,刘老认为急性肾炎就其表现应属祖国医学中“水肿”范畴。古代医籍对此论述较多,如《金匮要略》有皮水、风水、正水、石水之说;又有心水、肝水、脾水和肾水之分。丹溪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类。《内经》有“三阴结谓之水”之说。总之,论水离不开肺、脾、肾三脏。而对于急性肾炎的辩证,刘老认为属于标实证,以湿热为主,所以在治疗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祛风、利湿、健脾利水之法,内外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于14岁以下儿童,该病起病较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在中医学中,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门中的"风水"、"阳水"和"肾风"、"溺血"等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多在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发作,外感六淫(以风寒、风热、风湿等外邪为主),或有疮疡外症毒邪内侵,致风湿毒邪伤及肺脾肾三脏。风湿毒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外因,主要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脏。症候演变趋向是从表及里,从实向虚实挟杂演变。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肾脏炎的病名,但关于水肿症,则记载不少。根据临床经验,中医所说的部分水肿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脏炎。一、水肿的原因水肿是由于肺脾肾机能失常,肺不行水,脾不制水,肾不化水所致。肺脾肾机能失常,又是由于内因之悲怒忧思,外因之风寒暑湿,不内外因之饮食劳逸,背于常经所引起。张介宾指出:“水肿多属阳虚”,在临床上有一定重要性。现代程门雪先生说:“水肿病主要是属肾,而与肺、脾、三焦、膀胱等经都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这关系就在经络学说上说明。三焦之脈属肾、膀胱,肾脈既上连肺,又与膀胱相表里,因此构成一气化周流的密切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炎综合征(即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侵肾)病程长,演变缓慢,最终大部分患者走向肾功能衰竭,天折者甚多。笔者自1981~1992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治疗慢肾46例,收效较为满意,总结如下。1.辨证分型与论治:慢肾属祖国医学“水肿、“虚报”范畴。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最为关联。就临床观察,慢肾患者以脾肾两虚,肺卫御外功能低弱为众,其本质是本虚标实,辨证应当立足于肺牌肾三脏,审证求因,究其病机,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笔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论治1.1肺卫虚弱,风水外袭…  相似文献   

6.
1对水肿的证治认识 凡水肿病皆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成。人体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从而使三焦能够发挥其决渎作用,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反之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可致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症及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士,故其制在脾。令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7.
杨教授认为小儿遗尿症的主要病位在肾、脾、肺,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肺肾气虚型、肺脾气虚型,治疗以调理肾、脾、肺为主,常用五子衍宗丸、缩泉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同时强调日常调护,疗效确切。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俞景茂教授提出鞘膜积液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不足,肝郁寒凝,治疗上从脾、肾、肝三脏入手,同时将本病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采用健脾益肾、疏肝利湿的方法,突出温阳法在本病中的关键作用,临床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9.
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的水肿。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正虚中气虚、阳虚、阴虚皆可见,亦可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标实则多为风热、风湿、湿热、瘀血。护理上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做好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0.
杜克宽教授善用"五脏三层辨证法"诊治小儿疾病,认为小儿尿白症主要病机是精微下注、清浊不分。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与肺脾有关。病性为虚实夹杂,初发以实证为主,多为湿热下注;后期以虚证为主,责于脾肾之虚。治宜标本兼顾,清利与扶正并施。  相似文献   

11.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肾内科多发常见病,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存在低蛋白血症、高凝状态、脂质代谢紊乱、容易感染等因素,使病情迁延反复,约有50%~60%左右患者的病情可发展成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难度更大。以临床症状而言肾病综合征与中医水肿病相对应,中医水肿病是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因素,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潴留,泛滥肌肤,以颜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笔者在中医辨证理论依据基础上,运用中药"健肾方"联合微针针刺疗法治疗脾肾两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病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病中医药治疗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是一组常见的肾脏疾病的综合征,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其特征[1]。临床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腰酸乏力,纳差神疲等症,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的范畴。目前除了血透、腹膜透析外,尚无治疗肾功能不全的理想方法。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脾肾  相似文献   

13.
肾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伴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为特征,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腰痛、虚芳等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水病”,与肺脾肾五脏关系极为密切。肾居下焦,主水,故肾居主要地位;胸居中焦,主运化,能节制肾水,故脾居次要地位;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气,能通调水道,故与肺也有密切关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若体质壮实感受外邪而致肺气不宜,风水相搏而引起的急性肾炎,病程多短暂,易于治愈,甚至有的不治而愈,故在此不再赘述。根据本病多…  相似文献   

14.
<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为临床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可表现为典型的"三高一低"症状(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1]。西医主要治疗方法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明显的不良反应常降低患者激素治疗耐受性和依从性,并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中医认为NS属于"水肿"范畴,主要以脾肾两虚导致水液气化功能障碍为基  相似文献   

15.
水肿从肺脾肾三脏同治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肺脾肾三脏同治理论,观察木防已汤和麻杏石甘汤加减对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5例水肿患者,在原发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木防已汤和麻杏石甘汤之加减方治疗,每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4个疗程.结果 45例水肿患者中痊愈32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7.78%.结论 木防已汤和麻杏石甘汤加减对水肿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注射用丹红治疗肺原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红静脉注射给药对家兔和大鼠实验性肺原性心脏病的作用。方法静脉注射1%三氯化铁建立家兔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模型,电镜观察注射用丹红对其心、肝、脾、肺、肾的影响;注射肾上腺素造成急性肺循环阻力增加,建立大鼠肺水肿模型,测定注射用丹红注射给药前后其肺含水量,病理镜检观察出血性炎症和水肿情况。结果注射用丹红耳缘静脉注射对实验性肺原性心脏病家兔的心、肝、脾、肺、肾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各脏器病变程度较生理盐水组轻,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注射用丹红尾静脉注射对肺水肿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轻肺水肿、减少肺出血性炎症。结论注射用丹红对肺原性心脏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季国教授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风、湿、热、毒、瘀为标,本虚与标实之间常相互影响。治疗善于调理肺、脾、肾以治其本,清热解毒、活血利水以治其标,并随症加减,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归纳为清热利湿通淋、疏肝泄热、养阴益气、补益脾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六法,并举例说明。探讨对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肾疾患 ,属祖国医学“水肿”、“虚劳”等范畴。其治疗仍属临床棘手的难题。据吾之陋见 ,慢性肾炎可概括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衰败三种类型 ,辨证论治 ,精选方药 ,取得了执简驭繁的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以飨读者。1 病机特点《诸病源候论》云 :“水病者 ,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 ,脾虚又不能制水 ,故水气盈满 ,渗溢皮肤 ,流遍四肢 ,所以通身肿也。”肾虚不能温熙脾土 ,致脾虚 ,脾气亏虚 ,土不生金 ,致肺虚 ,脾气亏虚致宣肃失调 ,水道不能 ,故水肿作矣。这说明肺脾肾三脏在水液气化方面起着主导…  相似文献   

20.
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8828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中药的"性"以平、温、寒为多;"味"以苦味最多,其次味甘、辛;"归经"以肝经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心、肾、胃等。辛温、酸甘平、苦寒、咸凉为联系较为紧密的性味组合;"凉肺"、"胃平"、"温脾"3种性归经联系较为紧密;"辛肺"、"甘脾"、"苦肝心"为联系较为紧密的味归经组合,而"酸肝"、"咸肾"亦存在某种联系。结论:性味配伍特点体现了汗、补、清、消四法在中药功效应用中的地位,性、味与归经的配伍结果与中医传统理论相合,说明中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已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