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ICU内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ICU内3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1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14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监测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并计算氮平衡。结果: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氮平衡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EN组低于TPN组(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更好的提供营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
PN/EN阶段性营养支持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阶段性营养支持对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效应、疗效和经济效益。方法  16例重症胰腺炎术后施行阶段性营养支持 (A组 )与 15例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治疗者 (B组 )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 A、B组病程分别为 (6 1.l± 81.1)d及 (76 .8± 81.7)d ,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分别为 (7.8± 4.4)d及 (17.2± 7.0 )d(P <0 .0 5 ) ,两组肠内 /肠外营养前后体重及白蛋白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重症胰腺炎实施阶段性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缩短病程 ,节省医疗费用 ,且方法简便安全。护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及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 93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 (单纯肠内营养组 ,EN组 ) ;B组 (单纯肠外营养组 ,TPN组 ) ;C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组 ) ,每组 31例。观察患者各营养支持 1周后的血清白蛋白 (ALB)、总蛋白 (TP)和血红蛋白 (HB)的变化。结果 C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态指标上优于A、B组 (P <0 .0 5 )。结论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较单纯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合理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早期营养患者193例,对照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103例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机械通气时间、1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NR2002评分、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NR2002评分、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3、7天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返流、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7 d营养费用、28 d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 ICU需施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 ,往往已有严重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同时合并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障碍和严重营养不良 ,这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而加强营养支持是保证抢救成功 ,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1 ] 。本文将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9月我院麻醉科 ICU收治的 2 8例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实施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 ,男 2 0例 ,女 8例。年龄 2 3~ 85岁 ,平均 (5 5 .2 1± 14 .99)岁。所有的病人均有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其中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合并 ARDS的 13例 ;重症胰腺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中长链脂肪乳及长链脂肪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营养支持疗法的疗效。方法  2 9例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乳组 (MCT组 ) 15例和长链脂肪乳组 (LCT组 ) 14例 ,机械通气后第 2~ 7天进行共 6d的肠外营养支持 ,除脂肪乳不同外 ,均给予等氮 ,等热卡的肠外营养 ,观察累积氮平衡 ,血浆蛋白 ,脂质代谢及撤机天数等。结果 机械通气后经肠外营养MCT组获得正氮平衡 ,为 ( 2 7 6± 2 3 9)mg/(kg·6d)而LCT组为 ( -17 3± 16 1)mg/(kg·6d)。机械通气后经肠外营养血浆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 ,但前白蛋白升高 ,MCT组明显高于LCT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两组呼吸机应用时间MCT组为 ( 6 2± 1 2 )d ,LCT组为 ( 7 4± 1 3 )d。结论 中长链脂肪乳在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的营养疗效比长链脂肪乳好。  相似文献   

7.
张威  冼翠萍 《海南医学》2008,19(5):67-68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IgA和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EN组营养及免疫指标均高于TPN组,临床相关费用低于TPN组。结论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EN更符合生理状态,更能有效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提高撤机的成功率,并大幅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以营养泵的途径输入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泵支持组(观察组)和经胃管鼻饲流质支持组(对照组),同时对两组研究对象免疫学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CD3+CD4+和CD+/CD8+在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比较P<0.01,对照组分别比较P<0.05,营养支持后较支持前效果好;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总蛋白、血红蛋白、IgM、IgA分别比较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好.结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者采取营养泵支持方案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确定多发伤病人的营养支持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56例多发伤病人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与护理,观察相应效果。[结果]多发伤病人早期合理地选择营养支持方式,可以促进病人康复,减少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早期阶段的联合营养支持,既可维护胃肠道的功能和形态,又能补充充足的营养,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取半坐位救治肺挫伤合并多发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New-Pont100呼吸机及Bear-1000呼吸机对9例肺挫伤合并多发伤病人进行早期机械通气,病人半坐位或侧卧位,给予低潮气量通气,通过对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监测,并经胸片、CT等检查评价其近期疗效。结果:9例病人中8例痊愈,1例死亡。死亡原因因为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结论:重症肺挫伤机械通气病人改仰卧位为半坐位可以减轻因胃液反流而导致的“无声误吸”,降低肺感染率,加快肺挫伤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期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蛋白质营养状况及呼吸功能。方法: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经鼻喂管肠内营养支持2周,其中试验组采用低碳水化合物营养制剂,对照组采用正常匀浆制品。比较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营养及免疫指标体重(BW)、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M)和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结果:两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蛋白质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短期低碳水化合物营养支持能促进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张晓丽  杭佑宝  何文宗 《吉林医学》2014,(25):5558-5560
目的:观察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序贯治疗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TPN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PN+EN序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同期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消化道并发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早期运用PN+EN序贯治疗,提高了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螺旋型鼻肠管进行鼻空肠管肠内营养(NJEN)与常规肠外营养(P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评价NJ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收集近4年本院33例SAP患者的资料,16例给予NJEN的患者为EN组,未进行NJEN的17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检验生化指标情况及并发症转归情况。结果:治疗10 d后,EN组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总体并发症、转院、死亡例数下降,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P的营养支持治疗中,经螺旋型鼻肠管进行NJEN较以往常规治疗能更好的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避免转院带来的更多花费和风险,值得在基层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短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AECOPD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营养组及对照组,营养组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给予留置胃管,行1周的胃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营养组治疗后体重、前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及淋巴细胞总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 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影响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预后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种因素对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分析各种因素在生存组、死亡组中的不同影响。结果  5 7例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近期生存率和远期生存率分别为 5 4 .4 %和4 2 .2 %。发现气管插管次数、性别、病程对预后影响小 ;生存组抗菌药物应用强度较强、插管时间较长、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多重耐药菌及霉菌感染机会较多、营养状况较好、痰量也较多 ,但绝大多数无统计学上的意义 (P >0 .0 5 ) ;生存率在气管切开组较高 ;生存率与年龄、吸烟程度、APACHEⅡ评分都呈负相关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基础状况较好、较年轻的重症呼吸衰竭者价值更大 ;戒烟、加强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各种严重并发症、及时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建立人工气道 ,对改善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预后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泵入与顿服肠内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66例)与泵入组(64例)。顿服组每日4次自鼻胃管推注肠内营养液,泵入组采用营养泵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感染情况、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营养状态,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营养筛查评分(NRS-2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指标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肾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值(Z=-1.155、-0.544、0.073,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41、-0.209、-0.721,均P>0.05)。与治疗前比顿服组营养指标均降低,泵入组重要指标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感染指标均有改善,但肝肾功能指标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泵入营养支持患者部分营养指标有增高趋势。两种方式对营养、感染、肝肾功能未见显著差异。临床治疗可根据危重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经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全组采用胃肠外营养(PN)+胃肠内营养(EN)支持3~10d,第1~3天PN+EN支持,第4天后完全EN支持,期间监测术前1天、术后第1、3、7天血浆总白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CD3+、CD4+、CD8+,计算CD4+/CD。+及血糖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明显升高(P〈0.05或P〈0.01);TP、ALB、PA明显增高(P〈0.05)。合并高血糖6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感染2例。36例1次脱机成功,2次脱机成功8例,3次脱机成功4例,无一例依赖呼吸机。结论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营养供给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使用呼吸机给予无创正压通气,选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自主呼吸减弱时则改为SIMV+PSV模式。结果:40例患者完成治疗,8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40例治疗成功病例的通气时间平均为(8.5±5.3)d,其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心率均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成功与失败者在重症肺部感染、痰多、APACⅡ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面罩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效果较好,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应掌握适应证,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