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金亮 《中外医疗》2010,29(30):96-96
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永磁开放式MRI系统进行扫描。结果病变位于肌锥内者25例,占71.43%;7例位于肌锥内外,占20.00%;3例完全位于肌锥外,占8.57%。31例患者肿块呈圆形、类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4例肿块呈团片状。有25例患者呈均匀强化,占71.43%;10例患者呈不均匀强化,占28.57%。30例患者肿块均与视神经、眼球、眼外肌分界清晰,后者受推移,占85.71%;有4例向后蔓延接近视神经孔,占12.90%;1例眶外侧壁受压,眶窝扩大,但无明显骨质破坏,占2.86%。结论将MRI应用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时可准确定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李良平 《华夏医学》2001,14(6):909-910
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 ,CT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笔者将 17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特点和诊断要点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7例 ,男 5例 ,女 12例。年龄 2 6~ 6 2岁 ,平均 42 .1岁 ,其中 35~ 5 0岁 12例 ,占 70 .5 8% ,35岁以下 1例 ,均单眼发病 ,主诉均有眼球突出。病程 3个月至 12年 ,其中 1年以内8例 ,1~ 12年间 8例 ,12年 1例。其他症状有视力下降 8例 ,眼部肿胀 4例 ,眼球运动均无障碍。采用 SHIMADIU SCT- 30 0 0 T全身 CT机 ,作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造影剂用 Angiografin 5 0~ 6 0 ml。11例作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方法:对24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CT对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诊断率为90.72%。结论:CT扫描对于海绵状血管瘤能准确定位、特异性很高,对眼眶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又称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在颅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是靠CT和MRI检查,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少数可考虑观察和放射治疗. 术前正确诊断及了解病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非常重要.笔者收集2005年~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25例,对其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海颅内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8.
陈平聪  李轩然 《吉林医学》2011,32(14):2752-2754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螺旋CT资料,16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25~30 s行动脉期、60~70 s行静脉期、4~5 min行延迟期扫描,部分病例延迟至20 min扫描。结果:15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16例肿瘤动脉期周边或中央出现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域扩大,其中5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4~5 min时未均匀一致强化的肿瘤内部达60%以上明显强化,其中10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5例肿瘤持续性强化,CT值达70~110 Hu,甚至更高,20 min时另6例肿瘤亦呈均匀一致强化,但密度略有减低。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很好地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和"持续性强化"是具有诊断意义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比较低场MRI 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1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 及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 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二者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RI 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结论 B超是显示本病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能够对本病作出难确定性诊断,但其定位能力差;MRI 可以明确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指导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雁  陆伟  金玉坤 《医学综述》2006,12(7):416-418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未明了。因为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有赖于B超、CT、MRI、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大都不需治疗,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生长迅速、肿瘤>4cm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的CT、MR诊断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初步探讨CT、MR检查在肝纤维化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6 8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的肝纤维化患者行CT和 /或MR检查 ,根据肝纤维化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影像资料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 肝左叶和脾脏的大小以及肝表面形态、门静脉侧支血管等的影像学改变 ,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创伤性的CT、MR检查是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病程演进和临床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临床病史对CT和MRI诊断早期中风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的733例早期中风患者,其中CT平扫561例,MRI平扫409例,按CT和MRI检查申请单是否提供了中风病史将患者分为临床可疑组和非可疑组,计算CT和MRI对两组中风患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CT对临床可疑组诊断的敏感性为(52.0%),显著大于非可疑组(38.1%)(P<0.01),对临床可疑组与非可疑组诊断的特异性分别是95.4%和88.9%,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临床可疑组与非可疑组诊断的敏感性分别是94.6%和93.6%,特异性分别是94.4%和97.5%,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病史的提供可提高CT对诊断早期中风的敏感性,且不影响其特异性,而对MRI诊断早期中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9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结果鼻咽纤维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与周围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增强极显著,边界清楚,常伴有骨质受压和吸收;MRI平扫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信号增高,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T1WI可见"椒盐征"。结论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CT与MRI应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勇  陈晓荣 《医学综述》2013,(23):4378-4380
目的 探析CT和MRI方法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特点和价值.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选取经手术证实确诊为FLLDH的患者30例(混合型、内侧型和外侧型分别为12例、6例和12例),均行CT及MRI两种检查方法,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率和诊断表现.结果 经过观察,CT和MRI对于FLLDH的总体诊断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显示L4,L5的病变均为66.7%.CT显示为各种形态的软组织密度影,MRI显示的病变特征为髓核信号.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征象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对FLLHD的诊断率均较高,两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显著诊断特点,对临床医师手术入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巨大血管瘤较少见,容易与原发或转移肝癌混淆。本文报告18例最大直径在7 cm以上的肝巨大血管瘤的动态CT结果。CT平扫见低密度的肿瘤病灶内有多种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动态扫描此区始终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边缘强化及向心性充填,但无1例完全填满。5例表现不典型,强化灶少而小,延迟至15 min 仍有相当部分未成等密度。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动态 CT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晚期胰腺癌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中晚期胰腺癌的影像表现为胰腺肿块,肿块与正常肝实质相比,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CT平扫呈低密度,MRI信号强度和CT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可见坏死及囊变,胰、胆管扩张,双管征,邻近血管和脏器受侵,肝脏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CT和MRI检查对中晚期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慢性病毒性肝病的CT及MRI的直接征象和伴随影像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的共41次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19例,其中CT增强13例,MRI增强6例.3例行MRI弥散成像.分析肝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及胆囊、脾脏改变,和动态增强扫描时肝脏的强化峰值时间.另外测量20例正常肝脏的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结果 肝右叶体积缩小28例,肝脏边缘欠光整15例.肝脏密度或信号轻度不均匀18例,明显不均匀见弥漫砂砾状低密度或低信号者8例,以增强扫描实质期时显著.8例可见门静脉周围轨迹征.合并胆囊炎26例,胆囊结石8例.脾脏体积增大23例,其中6例复查患者脾脏较前稍增大.另有6例合并腹水(其中1例中量,5例少量),2例少量胸腔积液,12例胸膜增厚.3例可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13例于动态增强扫描(其中CT 9例,MRI 4例)时肝脏的强化峰值时间为9~28 s(平均14.8±8.2),20例正常肝脏的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为5~18 s(平均6.8±4.1).2例MRI弥散成像可见肝内弥漫斑点状高信号影.结论 CT和MRI对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病的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弥漫沙砾状低密度或低信号、门静脉周围轨迹征及肝脏强化峰值时间延迟等特征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