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20名基层军官为被试对象,分析探讨了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应对效能的关系。研究发现,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忧虑性和紧张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负相关;乐群性、聪慧性及幻想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胜任力、自信程度及应对效能存在负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均可以有效预测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2.
引入应对效能的概念,探讨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水平的应对效能有助于他们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和分散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忍耐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和应对效能都是调节学生感受到的压力与心理适应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应对效能有利于减轻压力导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应对效能的关系,研究前两者是否可以有效预测后者。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20名基层军官为被试。结果: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忧虑性和紧张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负相关;乐群性、聪慧性及幻想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胜任力、自信程度及应对效能存在负相关。结论: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均可以有效预测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4.
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应激成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6):131-134,142
采用自编的《体育专业学生应激源量表》,对韶关学院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的心理应激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的总体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其中,17.14%的学生处于高压力感受区域,有28.57%的学生处于低压力或无压力感受区域.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改善高校体育教育与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西医认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细菌,然而事实证明,不同的个体的免疫力会不同,因而我们可以推断还有其它的因素可以导致疾病。除了生理、生物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应激、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都与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作者发现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记忆的现象特别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两个问题,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认为应在“学生与教材交流、学生记忆”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通过具体实践谈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5所高校大学毕业生为被试,进行了就业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类型、母亲学历不同的毕业生在应激源上均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学科类型、生源地以及是否有入学前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各种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学毕业生在各种就业应激源与各种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六所高校的83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在2007年有了小的升值。在今后,仍将继续升值,以反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水平。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国有企业的生存又将有一翻新的挑战,同时机遇也毫无保留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眼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存在着教育理念虚知、知识储备匮乏、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等问题,从而使他们难以从容应对;中小学教师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当前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佳、学历进修中的本本主义态度、教师评价机制不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只有采取为教师们减负、学历进修的宽进严出、改进教师评价等策略,才能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面貌获得刷新,新课程改革才能通过他们高质量的教学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压力及其应对问题,由于和个体的心理适应与健康关系密切,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成为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压力和应对的概念和测量等方面内容,指出了目前青少年学习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状况,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对广州市1 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中等和良好的学生,并较多地采用消极方式应对,也体验到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确定性反应对未来取向应对的影响以及预期情绪的中介作用。研究1 探索不确定性反应、预期情绪和未来取向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2 探索不确定性反应和预期情绪对未来取向应对行为(理财行为)的影响。研究1 为横向研究, 不同行业204 人填写不确定性反应量表、预期情绪量表和未来取向应对量表。研究2 为纵向研究, 时间间隔为2 个月, 时间点1 发放不确定性反应量表, 时间点2 发放预期情绪量表和未来取向行为(理财行为)意愿量表, 两个时间点收取有效问卷113 份。不确定性反应的3 个维度、预期情绪和未来取向应对之间都显著相关。横向研究中用Bootstrap 检验发现预期情绪在不确定性情绪和未来取向应对关系中的双中介作用, 以及积极预期情绪在不确定性认知、期待改变和未来取向应对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纵向研究中用Bootstrap 检验发现积极预期情绪在不确定性认知、改变意图和未来取向行为(理财行为) 的中介作用, 预期情绪在不确定性情绪和未来取向应对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不确定性认知通过积极预期情绪促进未来取向应对增加, 期待改变通过积极预期情绪促进未来取向应对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问卷、情绪应对策略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对128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情绪应对策略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与情绪应对策略、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情绪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2)情绪应对策略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3)情绪应对策略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还起着调节作用,只有当情绪应对策略处于中低水平时,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成就动机对学业倦怠、学业投入的影响机制, 选取3个时间点, 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未来取向应对量表(PCI)、学业倦怠量表(MBI-SS)以及学业投入量表(UWES-S)对163名高中生施测, 并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追求成功的动机通过未来取向应对二阶段序列机制减缓个体的学业倦怠, 促进学业投入; 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通过未来取向应对的预先应对阶段减缓个体的学业倦怠, 促进学业投入。在实践中, 需要根据个体成就动机的具体类型, 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来改善其学业状态。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10名高中生为被试,研究了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表明:①高中生在消极情感师生关系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消极情感、支持帮助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学校类别差异;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支持帮助、参与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在消极情感、参与、约束控制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年级与学校类别的交互作用.②高中生在求助、发泄应对上存在性别差异;在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幻想、忍耐应对上存在学校类别差异.③积极情感、支持帮助、参与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约束控制与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消极应对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解决应对存在负相关;师生关系部分因子对应对方式的部分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环境安全形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与国内环境安全形势出发,对我国目前环境安全建设面临的压力与问题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保障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考察了综合性高校大学生的应付方式、自信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发现: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五种应付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自信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合理化通过自信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幻想和自责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回忆过去事件的认知评价、情绪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以171名在读大学生为对象, 采用高考这一共同发生的事件作为回忆内容, 控制情绪前测、生命意义感前测、性别和高考距今时间(年)的影响后,探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积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和消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 1) 积极情绪在积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 2) 积极情绪在消极认知评价影响生命意义感中有显著中介作用; 3) 消极情绪对生命意义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言者意义和认知语境两个概念入手,以认知关联为基础,结合实例探讨了认知语境在言者意义推理过程中所起到的解释和制约作用,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者意义的推理过程不是静态的原型意义的直接再现,而是一个以认知语境为基础,明示—推理和寻找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