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iO2-x薄膜与热解碳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证实了TiO2 x薄膜具有优于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 ;并通过对材料表面 (界面 )能参数与血浆蛋白吸附关系的分析 ,阐述了两种材料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吸附行为是导致其血液相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离子束合成Ti—O薄膜对热解碳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离子束增强沉积在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碳表面进行了Ti-O薄膜合成研究,获得了化学计量比及非化学计量比的TiO2薄膜,采用动态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行为研究、全血动态接触研究、溶血率测定等方法进行了血液相容性评价,用声发射薄膜结合力测定、针盘磨损试验及显微硬度分析研究了热解碳表面薄膜的力学性质。研究表明,经Ti-O薄膜沉积,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和表面力学性质获得了改善,提出了血液相容性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3.
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的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氧化镧掺杂的非晶碳薄膜.利用拉曼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方法, 研究了氧化镧掺杂对非晶碳薄膜的微结构、成分、形貌及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晶碳薄膜中掺入氧化镧后,薄膜中sp3/sp2的比率发生显著变化,薄膜的疏水性明显提高.血小板粘附实验表明,掺杂氧化镧有利于提高非晶碳薄膜的抗凝血性能,适当的掺杂量能使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得到优化.并分析了氧化镧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表面能量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前言 对高聚物血液相容性的评价及其抗凝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当今生物材料专家们很感兴趣的领域。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从材料表面能量的角度来考查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通常通过测定材料和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之间的接触角导出材料的表面张力,从而考查各种表面的能量与血液相容性的相关性。在采用接触角技术确定表  相似文献   

5.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氧化镧掺杂的非晶碳薄膜。利用拉曼光谱,接触角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氧化镧掺杂对非晶碳薄膜的微结构,表面能及界面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镧掺杂提高了非晶碳薄膜表面能及表面能的极性分量。同时我们分析了氧化镧对材料的血容性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
7.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提出由四个体外和半体内试验综合评价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体系,同时用此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六种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聚氨酯材料和一种硅橡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可较真实地评价生物材料对血液的急性反应,并可对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粗筛。  相似文献   

8.
以6个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DL C薄膜为样本,在前期碳相成分与表面能量参数测定、碳相成分和表面能量参数与血小板黏附特性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用T型关联度法,进一步对碳相成分和表面能量参数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在6个表面能量参数中,临界表面张力与碳相成分的整体关联最大,其次为表面张力的色散分量,其它则关联较小;(2 ) DL C碳相与临界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的色散分量有较大的负关联度(- 0 .5 7,- 0 .33) ,而与亲水性的其它表面能量参数的关联度均为小于0 .2 0的正值;(3) C- H碳相和C- O碳相与临界表面张力呈较大的正相关(0 .4 8,0 .2 5 )。据此得出分析结论:(1) DL C碳相主导DL C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其作用机制是对表面润湿性的强抑制和亲水性的有限增强;(2 ) C- H碳相和C- O碳相促使血小板变形的能量机制是增大DL C薄膜的临界表面张力;(3)评价DL C薄膜的血液相容性,既可用临界表面张力作指标设立标准,也可以对DL C碳相的含量要求、辅以对C- H碳相和C- O碳相的含量限定设立标准。本研究为用表面性质表征DL C薄膜的血液相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物材料与血液界面作用机制及相容性评价的研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材料与生物组织之间的界面作用机制的研究,由于它在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及生物组织异常变化认识上的重要地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研究与血液相容性相关的生物-非生物界面的技术方法的现状和进展,并对一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研究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及新见解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材料—血液间相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液相容性材料、材料—血液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血液相容性的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并对将来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短尾猴与猕猴肩胛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汝亮  彭燕章 《解剖学报》1990,21(2):113-118
  相似文献   

12.
狗和人门静脉系统解剖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了20只狗和70具成尸,结果如下:狗的胃左静脉与脾静脉合成胃脾静脉干,而人的胃左静脉有3种不同归宿;狗有胃十二指肠静脉,人没有;狗的脾静脉通常有2条,而人只有1条;狗的肠系膜后静脉都注入到肠系膜前静脉,而人的肠系膜下静脉有3种不同的回流部位,还有其他区别。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痴呆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电图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的特点。方法:选老年性痴呆(AD)患者46例,正常老年人48例进行脑电图(EEG)检查。结果:AD组EEG异常率86.96%,对照组EEG异常率39.58%,AD患者EEG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AD患者EEG异常和痴呆严重程度有关。结论:EEG检查可作为AD的常规临床评价指标之一,特别在AD患者中能及时反映脑功能损害程度,对掌握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大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对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酶组化方法对36只SD大鼠局部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大脑皮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表达高峰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16h;而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表达高峰则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4h。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在皮质缺血区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再灌流16h达到高峰;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浸润发生在脑缺血1h,浸润高峰则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结论:大脑基底节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均较皮质区显著。提示基底节区对脑缺血的反应比皮质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人循环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合成胶原的能力.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循环纤维细胞,用酶水解法和天狼星红染色法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和细胞层中的胶原含量,比较其在不同分化阶段与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同时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分泌胶原的类型.结果 循环纤维细胞在体外分化过程中,形态学特征不断变化,从圆形幼小、多聚集成"细胞岛"的纤维细胞向梭形、透明、边缘多纤毛状突起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分化,在分化过程中不断合成胶原,尤其在培养的细胞层中伴有大量胶原沉积,所分泌的胶原以I型和Ⅲ型胶原为主.结论 循环纤维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具有相似的胶原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16.
无蹼壁虎冬眠期与出眠初期肝脏比较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无蹼壁虎冬眠期与出眠初期肝脏进行了比较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1.冬眠期肝细胞内富含糖原颗粒和脂滴,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稀少,溶酶体较小且电子密度较低,高尔基复合体极少。出眠初期肝细胞内糖原颗粒和脂滴稀少,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丰富,溶酶体较大且电子密度较高,高尔基复合体增多。2.出眠初期肝脏有明细胞和暗细胞区分。3.冬眠期肝血窦内肝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数目明显少于出眠初期。4.冬眠期与出眠初期胆小管内肝细胞表面微绒毛数目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冬眠期肝小管细胞内富含糖原颗粒,出眠初期肝小管细胞内富含粗面内质网。上述结果提示:1.冬眠期肝细胞处于不活跃状态,出眠初期大部分肝细胞处于活跃状态。2.出眠初期肝细胞内溶酶体功能较冬眠期活跃,细胞内消化能力明显增强。3.出眠初期肝细胞与血液之间的交换能力较冬眠期强。4.肝细胞中的脂滴是冬眠中脂肪储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在维持冬眠期物质与能量消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新的具有多样临床痛行为表现的蜜蜂毒试验和传统的福尔马林试验模型 ,比较研究了中药白芷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对外周组织损伤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痛敏有无镇痛作用。在用生理盐水灌胃的条件下 ,向成年大鼠皮下注射蜜蜂毒 (BV)可立即诱发注射侧持续自发缩足反射行为 (约 1h) ,而当致痛前分别按 10 ml/kg给予 0 .1g/m l、0 .4g/ml和 2 .0g/ml三个剂量的白芷水煎剂后 ,BV诱致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被显著抑制 (P<0 .0 5 )且呈剂量相关性 ;致痛前给予 0 .4g/ml的白芷水煎剂对福尔马林 (F)诱致的双相性自发缩足反射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两种模型上 ,白芷的抗伤害作用无差异。生理盐水灌胃时 ,在 BV注射 2~ 4h后注射部位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 (PWTL )与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 (PWMT)显著下降 ,提示有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现象。与盐水组相比 ,致痛前给予三个剂量的白芷水煎剂时 ,后 2个剂量可有效抑制原发性热痛敏 (P<0 .0 5 ) ,而只有在致痛前给予 2 .0 g/ml剂量白芷水煎剂时 ,原发性机械痛敏方可被显著抑制 (P<0 .0 5 )。但是 ,致痛后给予三个剂量白芷水煎剂后 ,对 BV诱致的原发性热痛敏和原发性机械痛敏均无显著影响。非选择性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不能翻转白芷水煎剂对蜜蜂毒产生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复合膜的研制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壳聚糖膜降解较慢^[1],为了加快其降解速度,研制了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复合膜(以下简称复合膜)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满足体内植入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用Nissl氏和weil氏染色法比较研究了41例大白鼠、猫和人缰核的细胞构筑。根据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缰核均可分为内侧与外侧两个部分。内侧缰核均不能分出亚核;而外侧缰核的腹外侧区却存在着一个中、大细胞相对集中区,为外侧缰核腹外侧亚核。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大白鼠缰核的神经细胞密度最高,其次是猫,人缰核的细胞密度最低,而三者的内侧缰核细胞密度均高于外侧缰核,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极显著意义。胶质细胞指数正相反,人缰核的胶质细胞指数最高,猫其次,大白鼠最低。上述结果提示,人缰核的功能比猫和大白鼠的可能更活跃、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