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规范化预防性抗凝治疗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63例,年龄(66±5)岁,男性114例(31.4%),女性249例(68.6%)。将患者分为股骨颈骨折组(n=187)和非股骨颈骨折组(n=176)。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规范化血栓预防,对围手术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结果骨折组患者中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非骨折组中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05)。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于术前,3例发生于术后;非骨折组6例患者均发生于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术前血栓防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7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AO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级愈合,无感染病例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9个月),行AO螺钉内固定者,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20周,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螺钉滑出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者,无假体下沉及松动,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结合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一般情况及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综合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血管意外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自1996年6月~2002年6月共进行脑血管意外髋部骨折手术145例,其中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2例,分析其形成的因素和治疗效果。结果有老年脑血管意外的髋部骨折手术1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9%。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差异不大,全静脉血栓发生的较多,患侧发病率高。结论患脑血管意外的易发生髋部骨折,患脑血管意外的髋部骨折术后可能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预防重于治疗,治疗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对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32例32髋行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32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3.4(12~36)个月。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清创及伤口换药后愈合;2例出现一侧下肢轻度肿胀,考虑为深静脉血栓所致,予抗凝、抬高患肢等对症处理后肿胀消退。无关节感染、肺部感染等早期并发症,亦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等严重远期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1例,良1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采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患者术后再手术率和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率,是治疗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2例并发深静血栓形成的资料。结果1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有血栓史、心肺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6例,长期卧床或下肢长时间制动3例,手术时间过长及创伤过大3例。本组采用肝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后,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及时手术、减少卧床及术中创伤、肝素的应用等是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6例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HH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脂肪栓塞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 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3周后血栓消失。髋关节VAS评分、HH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结论 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较好,中、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对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平均年龄70岁以上,X线平片Singh指数在Ⅱ~Ⅳ度),均给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深静脉血栓症状全部缓解,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4分,术后提高到88.4分,其中优2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2%(37/41).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确保股骨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分析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5手术治疗的449例胫骨骨折,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组,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内科疾病、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D-二聚体、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术前与术后红细胞压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19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远端血栓180例,远端血栓13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患者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胫骨近端骨折、术前D-二聚体、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D-二聚体、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红细胞压积是胫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医师应警惕年龄大、近端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长、贫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胫骨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88年以来经治89例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人工假体置换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9例,现对其发病、预防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本组89例,男55例,女34例。年龄60~79岁,平均66.7岁。均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Gonden's分型Ⅲ~Ⅳ型,无明显心血管病变。在无手术禁忌下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其中20例术前采用了预防性治疗,仅发生了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69例未做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共发生1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和充分术前准备后,19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继续积极治疗内科疾病,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结果]出现人工股骨头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泌尿系感染2例,均治愈.远期出现假体松动下沉3例,需拐扶行走.其余恢复伤前行走能力.[结论]老年脑血管意外偏瘫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伴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长期卧床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前要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要注重并发症的预防,加强基础护理及后期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基础疾病等。结果是否服药、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P0.05;骨折类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及是否服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骨折类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且伴基础疾病者围手术期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积极给予药物预防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评价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22例,其中头下型3例,经颈型16例,基底型3例。应用全髋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结果22例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关节感染,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脱位,无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的28.7分恢复到术后的86.2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A、B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年时A组Harris评分优于B组。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4.
应用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手术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小切口(5—6cm)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30例。骨折类型:按Garden分类,其中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17例;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伤口疼痛较轻,髋部无明显肿胀。伤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关节脱位。术后下床时间7—14d,平均10d。术后住院时间14—20d。按Harris髋关节置换评分标准及术后X线评定,结果属优18例,良10例,中2例。优良率96%。未并发坐骨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无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结论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疼痛轻,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可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康复更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各类骨科手术后出现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手术方法、麻醉方法、预防进行探讨。结果本组12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均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结论脊柱骨折伴或不伴截瘫、骨盆或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合并高血压、肥胖、高龄或同时有代谢病及心血管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治疗特点,探讨其疗效。方法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6例,其中半髋置换32例,全髋置换2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型26例,型30例。结果5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行翻修术1例,入院期间患者无死亡。随访12~28个月,按Harris标准评分:优39例,良12例,中4例,差1例。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适宜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缜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228髋部骨折患者相关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特点,分析DVT相关因素。[结果]术前DVT总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52.53%,股骨颈骨折患者为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股骨粗隆间骨折者DVT总数增加1例,远端DVT减少5例,而近端DVT增加4例,混合DVT增加2例;股骨颈骨折者DVT总数减少6例,远端DVT减少8例,而近端DVT增加1例,混合DVT增加1例。发生DVT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时间以及内固定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发生DVT的患者(P0.05)。术后12周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远端DVT完全再通率100%,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髋部骨折DVT。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体重指数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和内固定是发生DVT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DVT)的原因与预防。方法对18例骨折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手术、疼痛、肢体固定、全身病变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结论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病人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1]。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髋关节脱位、压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011-01—2013-01,我科对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过围术期精心护理,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及再手术疗效。方法对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失败17例应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再手术治疗。结果空心加压螺钉再手术组均临床愈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再手术组未出现早期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术中及术后正确处理非常重要,内固定失败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方法以达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