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越来越引起我国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经之路.随着"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绿色建筑也相应产生.绿色建筑,意在把绿色理念赋于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绿色--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就当前形势的发展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设计方法、推广难点,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世界人口剧增、温室效应、资源锐减、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环境恶化的症状逐渐凸显,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能意识等环保意识正在唤醒人民,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住宅、生态住宅、智能住宅等.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明确的做出了承诺,而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也成为了倡导节能减排的首要行业之一,本文就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见解,文章首先陈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随后分析了中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更加重视重视"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发展新型"绿色建材",进一步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以及制定"绿色技术标准",随后阐述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过程中应关注普通建筑,要发展"绿色建筑"而不是"低碳建筑",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太阳能,这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相似文献   

4.
黄文  黄盛  贾晶 《当代经济》2017,(36):60-61
绿色建筑核心理念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保证”.这一理念的实现必须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有利于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包括工程总承包,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材料,找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将有力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国家节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的建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倡导绿色建筑,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重视对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探讨,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设计理念是推动高层建筑设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生态建筑"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建筑"概念.更强调了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绿色建筑"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当务之急.这观念的确立是全民的、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绿色建筑"是上世纪就是年代才兴起的术语,其起源可追溯到七十年代,由于能源危机,建筑家们开始质疑玻璃加钢筋的建筑结构,因为这些建筑需要庞大的加热与冷却系统.英、美、日、加等国,为减缓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能源负载与破坏.相继提出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绿色节能建筑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综合各项措施有效地节约能源的消耗,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引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发生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运步提升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滨海医院Ⅲ标段工程积极响应深圳市政府号召,努力创建"绿色工地",落实文明施工、环保节能制度,成效显著.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技术在工地管理中的应用,为绿色工地的实施搭建了最基本的平台.节能方面,用水进行了二次循环利用设计,环保方面,严禁未经处理污废水排入市政管道.在施工中把噪声、扬尘降到最低限度,强化管理制度,使施工方案与文明方案同步,将节能环保与创建"绿色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结合起来,创文明工地、创精品工程,努力构筑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理论迅速发展,实践项目也越来越多.新建工程节能环保领先一步,旧建筑的绿色改造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旧建筑在绿色节能方面使用不同的策略,使之适用自身不同的特点,以期实现相同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绿色"可理解为生存环境或条件.人类生存环境的主体是建筑.绿色建筑的提出,是基于建筑领域中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它直接审视建筑的本质所在,讨论今日与未来人类社会所面临和即将面临的生存问题.绿色建筑撼动了现代主义美学的构造和技术观,向现代建筑物质根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行提出了诘问.  相似文献   

12.
站在中国绿色革命最前沿——丹佛斯的愿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压力与挑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由此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也应时而生,从2005年到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四届.3月27日~29日"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实现了"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并重点介绍了绿色建材的几个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实现了"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并重点介绍了绿色建材的几个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城市中的凝固艺术,它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及国际化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等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诞生,我国有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此,绿色建筑管理工作将提上议事日程.建筑不执行绿色标准的,相关单位将受到处罚.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投融资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建筑对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建筑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投融资模式单一,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文章探讨了适合不同投资主体的绿色建筑的投融资模式,应用新型项目融资模式为绿色建筑开拓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使绿色建筑走向良性发展道路.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建议,采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由于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相互关联,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绿色建筑设计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希望找出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起到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该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健康、舒适、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杭州某生态园工程,简单介绍建筑工程中运用的绿色、节能的技术,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走进上海世博会园区,耀眼的"绿色"亮点随处可见-- 在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上绽放的6朵"喇叭花",既能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又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园内植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在不断扩展建筑规模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严重."绿色建筑"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绿色建筑"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做好节能环保工作,大量采用新型能源,力求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的发展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