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3座市政污水处理厂开展了混凝沉淀-深床滤池-消毒深度处理工艺的效果分析.生物二级处理出水中需要关注SCOD、NO-3-N、颗粒性磷和PO3-4-P的去除效果,这些组分占COD、TN和TP的平均比例分别为71%、87%和75%以上.深度处理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4%、15.5%和47.6%,ΔC...  相似文献   

2.
基于ASM2D模型和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一维氧化沟的生化反应耦合模型,采用过程工程法对模型中溶解氧传质系数、聚磷菌的乙酸半饱和系数和最大自养菌生长比速率三个模型参数进行修正。以桂林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为例,校正后模型模拟了连续61 d实际运行过程,计算所得N H3-N和PO3-4-P去除率平均误差分别为15.35%和3.39%,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模拟氧化沟中的脱氮除磷过程,最后模拟讨论了可能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排水体制与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珠海市吉大片区不同的排水体制(分流制、截流式合流制),统计分析了吉大水质净化厂4年的进水水质数据,分析发现,分流制下各进水污染物浓度均比相应截流式合流制高;不同排水体制下,分流制中BOD5、CODCr、SS的离散程度比截流式合流制大30%,而截流式合流制TN、TP的标准偏差比分流制略大;SS与CODCr的相关性较强,SS与BOD5、TP、TN的相关性较弱;拟选用频率为70%~97%的进水水质指标作为设计进水水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PO3- 4-P连续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厂生物、化学除磷工艺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对下游河道水质变化的影响,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断面进行采样,分析了水沙调控前、中、后3个时期下游河道水体的水质及氮磷因子变化趋势,并对其营养状况作相应评价。结果表明:水沙调控后水体中电导率、TDS明显低于调控前;水沙调控过程中艾山、泺口、利津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水体中硅酸盐含量变化规律为水沙调控前水沙调控中水沙调控后;水沙调控后TN、PO_4-P浓度明显高于调控前、中期,水沙调控前、中期TP浓度变化幅度不大。水沙调控3个时期中叶绿素与水温、DO、pH值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水沙调控前NO_3-N与TN、TP、NO_2-N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水沙调控中PO_4-P与TP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TLI(∑)值均小于30,为贫营养状态,水沙调控前、后期为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
以汾河水库沉积物为对象,通过灭菌—未灭菌、投药—未投药(还原剂)静态对比实验,系统考察了PO3-4、NH+4-N、Fe等污染物的内源释放特性,并对沉积磷及其各组分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代谢活动促进底泥磷释放;ORP影响氮、磷释放,但NH+4-N释放对于ORP变化的敏感度不及PO34-;厌氧条件下(DO=0~0.5mg/L),灭菌反应器中NH+4-N、Fe释放强度均高于未灭菌组;Fe、P释放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性(R2=0.7585~0.7656)。底泥磷释放以O-P、Fe-P为主,其中各形态无机磷占其总量的百分比排序为:Ca10-P(47%)>Fe-P(25%)>O-P(19%)>Ca8-P(5%)>Ca2-P(3%)>Al-P(1%);此外,还证明了碱性磷酸酶比活性(APA)变化与内源磷释放间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演化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圣  邱光胜  印士勇 《人民长江》2012,43(12):10-13
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平邑口水域成为库区支流水体富营养化演化和水华发生的典型水域。通过对该水域表层水体叶绿素a与各种环境因子持续1 a的高密度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叶绿素a与TP、温度、溶解氧,pH值和浊度正相关性明显,与PO4-P/TP和透明度负相关性明显。虽然叶绿素a与TN的全年监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差,但水华发生时,TN、TP和叶绿素a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水华期间藻类增殖对氮磷有明显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清潭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实例,通过全流程生产性测试和主要功能单元的模拟试验,对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强化环沟型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池HRT为3.2h时,内源反硝化NO-3—N去除量为9.6mg/L,污泥内源反硝化速率为0.68mgNO-3—N/(gVSS·h);在进水COD/TN为3.3的条件下,工艺脱氮能力高达35mg/L,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池、缺氧池和生物同化作用对工艺脱氮的贡献率分别为27.4%、44%和28.6%。通过将初沉池改造为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池,工艺脱氮能力提高37.8%;在进水PO3-4浓度均值为3.22mg/L时,好氧池出水PO3-4可达0.3mg/L以下,厌氧池厌氧释磷作用显著,PO3-4释放量高达8.3mg/L,污泥厌氧释磷速率为9.68mgPO3-4/(gVSS·h)。  相似文献   

9.
组合工艺处理扎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调节池-厌氧折流反应池-组合好氧装置-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处理扎染废水.厌氧折流反应池、好氧装置的设计容积负荷分别为0.5 kgCOD_(Cr)/(m~3·d)和0.3 kgCOD_(Cr)/(m~3·d),人工湿地水力负荷为0.35 m~3/(m~2·d).运行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COD_(Cr)、NH_3-N、TN和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85%、70%和89%,出水水质达到GB 18918-2002-级B标准.生化反应段对COD_(Cr)和色度的去除贡献率较大,而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较为明显,对COD_(Cr)去除贡献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闽江下游南北港分流比变化过程以及河道演变对分流比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测资料,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流比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997—2020年,闽江南北港分流比变化明显,2009年之前分流比变化程度强于2009年以后;1997—2020年,河床冲淤变化是南北港分流比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导致50~200年一遇洪水北港分流比减小9.1%~10.6%,河道平面束窄对南北港分流比也有一定影响,影响幅度约3%。研究成果可为闽江下游南北港整治和保护管理及涉河开发建设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催化与生化组合工艺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翼飞  李旭东 《给水排水》2003,29(10):52-54
通过研究两种染料活性艳红X— 3B和阳离子艳红 5GN的光催化和生化降解特性 ,发现阳离子艳红可生化降解而难光催化降解 ,而活性艳红较易光催化降解 ,生化降解性能差。将两种染料配成模拟染料废水 ,用光催化预处理去除某些易光催化但难生化降解的成分 ,或者破坏难生化降解成分 ,使之可生化性提高 ,然后采用生化工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光催化与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印染模拟废水 ,脱色率达到 94 % ,而COD去除率为 94 0 9% ,在COD去除率和脱色率上远比单独用光催化或生化处理优越。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纳米铁投加量、PO3-4浓度、温度、pH对纳米铁去除人工配制磷酸盐废水中PO3-4的影响,并验证了纳米铁对PO3-4的吸附模式.试验表明:磷酸盐初始浓度一定时,增加纳米铁的投加量能增大对PO3-4的吸附;纳米铁投加量一定时,纳米铁的平衡吸附量则随PO3-4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25℃时纳米铁对PO3-4的吸附能力最强,升高或降低温度,吸附能力均下降;pH对纳米铁去除PO3-4的影响较大,pH=4时的吸附能力最强,增大或降低pH,吸附能力均下降;纳米铁对PO3-4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而不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13.
五里湖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8月—2008年7月对五里湖水体中的TN、TP、NO3--N、NO2--N、NH4+-N、PO43--P等氮磷营养盐和pH、透明度、温度、CODMn、Chl-a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2004—2005年的同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五里湖自2003年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来,水体水质得到了一定改善,TN和TP负荷分别下降47.25%和10.06%,水体营养状况由中度富营养化变为轻度富营养化,但仍还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段后置式BAF工艺处理模拟高浓度生活污水,研究该工艺的去除效率以及运行条件对反应器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高浓度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性能.在进水量为5L/h的条件下,反应器对CODCr、BOD5、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0%、96%、92%、70%,出水CODCr、BOD5、NH3-N和TN的平均值分别为56 mg/L、15 mg/L、5 mg/L和15 mg/L,都能够满足设计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5.
多级拦水堰坝调控农田溪流营养盐滞留能力的仿真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多级拦水堰坝对于低等级小河流营养盐滞留能力的影响,以巢湖流域某一典型的农田源头溪流为对象,在野外示踪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针对构建的多级简易水坝,采用暂态存储和营养螺旋指标,仿真模拟多级拦水堰坝对于氮磷营养盐滞留能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多级拦水堰坝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明显超过无堰坝情形,但其弗劳德数Fr和雷诺数Re则较无堰坝情景低些;多级拦水堰坝相应的交换长度Ls值较无堰坝情景低1~2个数量级,水力持留因子Rh则较无堰坝情景明显增大,表明多级拦水堰坝使溪流的暂态存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多级拦水堰坝情景下,NH4+和PO43-的吸收长度Sw均有大幅度的下降,其中NH4+削减幅度达70.27%~89.47%,PO43-为75.59%~81.92%;不仅如此,在多级堰坝情景下,NH4+和PO43-的物质传输系数Vf、吸收速率U均显著增大,表明多级拦水堰坝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溪流氮磷营养盐的滞留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水安全问题对于国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日常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如人类消耗、农业及工业生产.国家及国际机构均制定了不同的水质规范以符合不同的需求.用于不同目的的水质管理,需要严谨、精确和可靠的测量资料.根据1972~1996年的资料,对克里希纳河流域4个子流域19个选定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值、电导率(EC)值及溶解固体总量(TDS)浓度显著增加,流量减少;K+、Na+、PO43-浓度降低,Ca2+、Mg2+、Fe3+、Cl-、SO42-、NO3-、CO32-和HCO3-浓度显著升高.克里希纳河污染较为严重,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PO_4~(3-)-P分别与NO~-_3-N和NH~+_4-N两种无机氮形态共存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增殖和产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O_4~(3-)-P和NO~-_3-N共存环境下,当ρ(PO_4~(3-)-P)≤0.10 mg/L时,藻类生长受到限制,ρ(NO~-_3-N)升高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在磷营养适宜后,ρ(NO~-_3-N)≤5.0 mg/L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增长。在PO_4~(3-)-P和NH~+_4-N共存环境下,只有当ρ(PO~(3-)_4-P)≤0.05 mg/L时,NH~+_4-N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限制;在磷营养适宜后,ρ(NH~+_4-N)≤1.0 mg/L才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增长。MC-LR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毒素。NO~-_3-N培养条件下,ρ(NO~-_3-N)≥10.0 mg/L时,ρ(PO_4~(3-)-P)对产毒量具有显著促进的影响;ρ(NO~-_3-N)10.0 mg/L时,ρ(PO_4~(3-)-P)的影响不明显。NH~+_4-N培养条件下,所有ρ(PO~(3-)_4-P)下的产毒量均在ρ(NH~+_4-N)=10.0 mg/L达到最大值。NH~+_4-N是富营养化防治过程中需要优先控制的氮形态,过高的ρ(NO~-_3-N)(≥10.0 mg/L)和ρ(NH~+_4-N)(≥5.0 mg/L)会大幅激发藻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8年夏季香溪河暴发蓝藻水华期间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水华研究过程中的几项常用指标进行分析,从中提取了影响香溪河蓝藻水华的3个主因子。结果表明:总氮、NO3-N、硅酸盐、Chl-a、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对F1主因子的贡献明显;对F2主因子做主要贡献的是总磷、PO4-P、水温;以NH3-N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对F3主因子贡献明显,得出作为营养物质的磷和作为环境条件的水温是香溪河蓝藻水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阳县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输出系统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阳县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和总负荷的估算。结果表明:①长阳县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氮),TP(总磷)从2000年到2006年呈逐步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土地开发利用关系密切:在空间分布上,TN,TP由东向西纵深发展,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更加广泛;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增加显著,2000年到2006年TN负荷增加幅度达到55.56%,TP负荷增加幅度为42.51%。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林地、草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依次是林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6年,耕地对TN的贡献率的变化最突出,上升了19%,草地贡献率下降了11%;草地对TP的贡献率变化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建设用地,贡献率上升了5%左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A(缺氧活性污泥)/B(A/O淹没式生物膜)复合系统处理垃圾填理场渗沥液.结果表明,对于COD=1693.9mg/L、NH_4~+-N=170.0mg/L和TN=190.0mg/L的填埋场渗沥液,经该复合系统处理后,出水COD、NH_4~+-N和TN分别降至97.9mg/L、8.3mg/L和49.5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4.2%、95.1%、73.9%,达到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和脱氮效果.同时发现渗沥液在填埋场渗沥液贮存池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厌氧降解过程,使COD达到50%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