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供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中的意义。26例患者接受单倍体相合HSCT,均未进行体外T细胞去除(TCD)。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供、受者HLA和供者KIR基因型进行检测。根据供者KIR和受者HLA-Bw4组、-C1组、-C2组等位基因分析结果进行供受者KIR/HLA分组。对KIR/HLA不合与相合组、Bw4不合与相合组、C2不合与相合组、Bw4和C2均不合组与至少其一相合组在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无病生存(DFS)、移植后感染及移植相关死亡(TRM)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就供者活化型KIR对单倍体相合HSCT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组在造血重建、急性或慢性GVHD发生率、DFS、移植后感染及TRM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2不合组发生严重GVHD4例。供者活化型KIR2DS5阳性组2年DFS明显优于阴性组,分别为(85.7±13.2)%、(31.2±12.8)%,p〈0.05〕。结论:供者KIR及受者HLA基因型对单倍体相合HSCT预后有影响,供者携带活化型KIR2DS5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DFS。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的生物学功能及供者抑制性KIR和受者HLA遗传背景在无关供者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SSOP—PCR)的方法,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提供的51对HLA全相合供、受者进行KIR及HLA分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0例及其他患者8例。结果51对供者一受者均存在2DL1、2DL2/L3、2DIA、3DL2和3DL3,基因频率均为1,96.7%的个体表达KIR3DL1。供-受者中21.57%KIR完全相同;78.43%KIR不完全相同,而KIR不相同又分为受者KIR基因型包含供者KIR为25.49%,供者KIR基因型包含受者KIR为27.45%。74.62%的供者KIR2DL1无受者C2配体,5.91%的供者KIR2DL2/L3无受者C1配体,19.74%的供者KIR3DLl无受者Bw4配体,54.91%的供者KIR3DL2无受者A3、A11配体。结论KIR独特型和HLA-Ⅰ类抗原是独立遗传的。供者KIR2DL1和KIR3DL2是主要引起NK细胞异源活性的受体,供、受者的KIR/HLA不匹配可能在全相合的无关供者异基因HSCT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KIR受体-配体模型可以更好地提示HSCT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异源反应性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HLA配体的关系对非去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检测供受者的K/R及HM基因型,并对我院67例接受非去T细胞allo—HSCT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供者KIR及受者H厶4关系及供者是否表达活化性KIR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抑制性及活化性KIR基因对移植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性KIR/配体相合组无事件生存率(EFS)略高于不合组,其中KIR2DL1/C2相合组3年EFS显著高于C=2不相合组(69.2%vs44.8%,P=0.043),而抑制性K/R/配体相合组的复发率、急性GVHD发生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与不合组无显著差异。供者表达活化性KIR2DS2的患者,其3年EFS更高(81.3%vs52.6%,P=0.05),且复发率显著减低(7.7%vs34.2%,P=0.05)。而受者不表达c2组配体时,供者表达活化性KIR2DSl的患者。即KIR2DS1阳性/HLA—C2阴性组,其3年EFS明显下降(P=0.028),急性GVHD发生率明显上升(P=0.028)。多因素分析表明,疾病进展期、活化受体数目增多、供者不表达KIR2DS2表型是生存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HR=3.34、2.19、3.18;95%CI=1.43—7.82、0.99—4.83、0.93一11;P=0.005,0.053,0.066)。此外,疾病进展期、供者不表达KIR2DS2表型也是高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6.72,9.43;95%CI为1.36—33.16,1.03—8.33;P=0.019,0.047)。而供者KIR2DSl阳性/受者HLA-C2阴性是移植相关死亡的唯一危险因素(HR=3.27,95%CI1.78—9.06,P=0.023)。结论:在非去T细胞allo-HSCT中,抑制性K/R/HLA不合对移植后患者生存率、疾病复发率及TRM的影响较小,但可能干扰移植早期抗病毒免疫。抑制性KIR2DL1/HLAC2不合组EFS显著低于相合组,这可能与该组患者TRM上升、急性GVHD发生率升高有关。而活化性K/R对患者EFS、复发及急性GVHD发生率都有影响。供者不表达KIR2DS2预示着生存期延长,这与复发率低有关,而供者KIR2DS1阳性/受者HLA-C2阴性组,预示着生存期缩短及急性GVHD发生率增高,TRM增高。因此,在非去Tallo—HSCT中,分析供受者KIR及其配体可以为供者优化选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2D基因及其配体HLA-Cw等位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易感性是否相关.方法 以PCR-SS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10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2D基因(KIR2DL1、2DS1、2DL2、2DL3、2DS2)和HLA-Cw01~08等位基因,并将HLA-Cw01~08分成HLA-Cwlys和HLA-Cwan两组,分别计算KIR2D基因、HLA-Cw等位基因及活化性KIR/HLA-Cw组合基因型频率,并与51例骨关节炎患者和120名健康人群比较.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组患者HLA-Cwlys基因频率为0.269 7,高于骨关节炎组患者的0.148 2(P=0.024)和健康对照者的0.138 8(P=0.001).强直性脊柱炎组患者KIR2DS1/HLA-Cwlys组合基因型阳性率为26.67%,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的11.76%(P=0.039)和健康对照组的13.33%(P=0.018).结论 HLA-Cwlys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相关;当抑制性受体KIR2DL1的特异性配体HLA-Cwlys存在时,KIR2DS1基因携带者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浙江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浙江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PCR-SSP)进行KIR基因低分辨率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浙江汉族人群中共检出目前已知的17个KIR基因.2DL4、3DL2和3DL3基因存在于所有个体,其基因频率为1.00.2DL1、2DL3、2DP1、3DP1*003、3DL1、2DS4*001/002基因较为常见,频率分别为0.902、0.902、0.902、0.902、0.7598、0.5615;而2DL2、2DL5A、2DL5B、2DS1、2DS2、2DS3、2DS4*003、2DS5、3DS1和3DP1*001/002基因频率较低.②浙江汉族人群中以A型单倍型为主,频率高达74.7%.在检测样本中共明确检出12种单倍型,最常见的是单倍型2,频率为53.0%.③共检出26种基因型,最常见为AJ(2,2)、AF(1,2)型,其次为AH(2,5)、NN2(2,6)、AI(1,5)和AG(1,1).其中有15种基因型在白人中尚未见报道,4种基因型无法根据相关文献标准分析出单倍型.结论:浙江汉族人群有其独特的KIR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析HLA相合亲缘关系供受者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分布情况并探讨其KIR相合的可能性。采用Luminex流式技术和测序方法检测HLA—A,-B,-Cw和-DRBl位点;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PCR.SSP)检测KIR基因。结果表明:在HLA—A,-B,-Cw和-DRBl等8个位点相合的27对亲缘关系供受者样本中检出17个KIR基因,其中KIR3DL3、KIR3DPI、KIR2DL4和KIR3DL2基因存在于所有个体;检出20种KIR基因型和12种单倍体。常见基因型为2,2。频率为29.6%;最常见单倍体是2,频率为53、0%,样本以A型单倍体为主,频率为67.2%;12对(44、4%)供者KIR与受者KIR基因型和单倍体完全相同,13对(48、1%)供者KIR与受者KIR存在1个单倍体相同,2对(7.4%)供者KIR与受者KIR基因型和单倍体完全不同;1对供者KIR2DLl与受者HLA—Cw(Lys80)配基完全相合,17对供者KIR2DL2/2DL3与受者HLA—Cw(Asn80)配基完全相合,5对供者KIR3DLl与受者HLA—B(Bw4)配基完全相合。结论:HLA相合亲缘关系供受者KIR匹配的错配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分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健康人的基因型及表达谱,探索KIR受体在健康人的表达调控规律。采用PCR及RT-PCR技术检测健康人NK-92MI及Molt4细胞系中KIR2DL1、2DL2、2DL3、2DL4、2DL5、2DS1、2DS2、2DS3、2DS4、2DS5、3DL1、3DL2、3DL3、3DS1、2DP1、3DP1的基因型及KIR2DL1、KIR2DL2、KIR2DL3、KIR3DL1、KIR2DS1、KIR2DS3及KIR2DS2/4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KIR2DL1、KIR2DL3、KIR2DL4、KIR3DL2、KIR3DL3和KIR3DP1在所有受试者、NK-92MI及Molt4细胞中均能检测到基因型。NK-92MI表达KIR2DL1、KIR2DL3及KIR2DS2/4,Molt4不表达KIR。比对健康人的基因型及mRNA表现型发现,若健康人能检测到KIR2DL1、2DL2、2DL3、2DS1、2DS2、2DS3和2DS4的基因型,其外周血几乎均有相应的KIR的mRNA表达,但KIR各基因的表达强度不同。结论:KIR各基因在健康人的表达水平不同,同一个体中各基因的表达量不一致,同一KIR基因在不同个体内的表达水平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CD158和CD94与GVHD发生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达CD158a,CD158b和CD94表达状况,同时用PCR方法分析供受HLA—Cw配型,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b-PBSCT)和脐血移植(UCBT)后该KIR分子变化和HLA—Cw相合或错配与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PBSCT或是UCBT,移植后CD3^ CD158a^ 和CD3^ CD158b^ T细胞均增高并以CD8^ CD158b^ 细胞升高为主。发生急性与慢性GVHD组CD3^ CD158b^ 细胞均呈不同程度升高,在急性GVHD病例中升高最明显。急性GVHD期(即移植早期)KIR表达增高,慢性GVHD阶段(即移植后期)KIR呈减低趋势。CD94主要表达于CD3^ CD8^ T细胞,在UCBT或PBSCT后CD94在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均明显增高。5例HLA—Cw相合无1例发生重症GVHD;2例HLA—Cw不相合病例,有1例发生急重症GVHD,并死于间质性肺炎(IP),另1例为AML(M5),完全植入,无重度GVHD发生,但于53天后复发。4例相关相合移植中2例无急性GVHD,而无关相合4例均发生不同程度GVHD。结论:GVHD的发生与KIR表达有一定关系。CD158b分子可能是移植后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分子。从T细胞表达KIR来理解GVHD发生机理,特别是与HLA-Cw特异性识别结合将有利于寻找一条新的特异性建立免疫耐受和减低GVH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LA-Cw配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与GVHD的发生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对HLA6个位点(A、B、DR/DQ)全相合的同胞供者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10例脐带血移植进一步进行HLA-Cw配型,分析HLA-Cw配型与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16例HLA-Cw相合者,共植入15例(94%),其中Ⅰ-Ⅱ度急性GVHD发生11例(69%),Ⅲ度急性GVHD2例(12.5%),慢性GVHD15例(94%),无复发病例。在HLA—Cw不相合3例中,2例发生Ⅲ度GVHD并且早期死亡,1例早期复发。在HLA—Cw配型相合与不相合两组间,急性Ⅰ~Ⅱ度及Ⅲ度GVHD的发生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Cw配型相合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利于减少植入后急性GVHD发生及复发,提示HLA-Cw位点配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异基因移植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B/X基因型对无关供者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SSOP-PCR)的方法,对52对HLA全相合供.受者进行KIR与HLA分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2例,急性髓系自血病(AML)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l例,急性杂合型白血病(HAL)l例。结果①28例供者KIR基因型为B/X,24例供者KIR基因型为A/A。②KIR基因型B/X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重建时间与A/A基因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Ⅲ^。-Ⅳ^。急性GVHD(10.7%VS20.8%,P=-0.266)和慢性GVHD(53.6%Vs29.2%,P=0.06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X基因型组患者移植后3年持续缓解率(70.7%VS62.5%.P=0.414)和3年总生存率(75.5%VS62.5%,P=0.194)高于A/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关供者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KIR基因型B/X可能增加了患者慢性GVHD的发生率,对持续缓解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LA—Cw位点对单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单倍型相合的供受者进行HLA—A、B、DR、Cw位点检测,总结2002年7月至2006年3月接受HLA单倍型相合HSCT的2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标危8例,高危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HLA-Cw位点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20例患者获得稳定的造血重建,HLA—Cw相合组(13例)和不合组(7例)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3d,血小板达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0d和2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Cw相合组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76.9%,HLA—Cw不合组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Cw相合组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85.7%,HLA—Cw不合组为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0%和85.7%(P〉0.05)。存活患者Karnofsky评分大于90%。结论 在单倍体相合的HSCT中,选择与受者HLA-Cw位点不合的供者,有助于减低急性GVHD的发生率,有利于长期生存,可以作为供者优化选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几类高危和标危恶性血液病患者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表达的异同。5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高危组(27例)和低危组(27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急性混合白血病1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技术检测了6个激活性KIR基因(KIR2DS1-S5、3DS1)和6个抑制性KIR基因(KIR2DL1-2DL4、3DL1-3DL2)的表达,其中24例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NK细胞、T细胞表面CD158a(KIR2DL1、2DS1)、CD158b(KIR2DL2、2DL3、2DS2、2DS3)、CD158e(KIR3DL1、3DS1)的表达。结果显示,标危组病人激活性KIR基因的阳性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2DS1(P=0.014)、2DS2(P=0.046)、3DS1(P=0.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性KIR基因的表达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髓系恶性血液病病人中标危组病人KIR激活性基因表达率仍然高于高危组患者,其中2DS1(66.7%vs29.4%.P=0.022)、2DS2(57.6%vs17.6%,P=0.013)和2DS3(33.3%vs5.9%。p=0.039)。高危组患者同时表达两种以上激活性KIR基因的比例显著低于标危组(P=0.035)。高危和标危组患者NK细胞和T细胞表面CD158a、CD158b、CD158e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类恶性血液病患者激活性KIR基因表达在高危和标危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移植物非去T细胞的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激活与供受体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行无关供体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P和PCR-SSOP方法 检测供受体KIR基因单体型和HLA-Cw位点,免疫组化监测这些患者移植后CMV感染情况.结果 供受体HLA-Cw相合33例,不合15例,CMV激活率分别为48.5%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375),供受体均属于HLA-C1组的有37例,均属于HLA-C2组11例,CMV激活率分别为64.9%和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001).供体为KIR单体型A的移植有26例,供体为KIR单体型B的移植有22例,CMV激活率分别为57.7%和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5941).供体激活性KIR基因小于、等于受体的激活性KIR基因的有34例,CMV激活率为70.6%,供体激活性KIR基因大于受体激活性KIR基因的有14例,CMV激活率为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P=0.0004).结论 在无关供体HSCT中受体和供体不同激活性KIR的数量和HLA-Cw位点差异可能与CMV激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 IR)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及其单体型的组成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四川骨髓库中川籍汉族捐献者标本135份,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对其进行基因检测,并依据Hsu等建立的方法进行基因型和单体型分析。结果在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中,3DL3、3DL2、2DL4基因存在于所有个体,常见基因有2DL3、2DP1、2DL1、3DL1、2DS4*001/002,频率较低的有2DS2、2DL2、2DL5、3DS1、2DS3、2DS5、2DS1、2DS4*003基因。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中共发现31种基因型,其中以AF(1,2)AJ(2,2)2型最为多见,频率分别为18.52%和20.74%,同时发现12种单体型,以单体型2最为多见,占43.4%。另外,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有14种基因型难以通过Hsu的方法判定基因型,其中7种见于中国其他汉族人群的报道,另7种在其他人群中亦有报道。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有6种基因型无法根据Hsu的方法判定其单体型组成。结论四川汉族人群KIR基因分布表现出中国汉族人群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基因型和单体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供者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 ceptor,KIR)和受者HLA遗传背景与血缘关系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RSSOP)和(或)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分型技术检测HLA 基因型,采用PCR-SSP技术检测供者KIR基因型。对59例接受血缘关系HLA-ABDR全相合、非去除 T细胞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发生率在KIR-HLA相容组患者为32%,非相容组患者为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6);Ⅱ-Ⅳ级aGVHD在Bw4相容组患者为24%,Bw4非相容组患者为6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真菌感染发生率在Bw4相容组患者为14%,Bw4非相容组患者为4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28)。髓系疾病中,真菌感染发生率在Bw4相容组与Bw4非相容组患者分别为12%和 8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02);C2相容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显著高于C2非相容组患者(P=0.01)。结论供者KIR和受者HLA遗传背景与血缘HIA全相合HSCT预后与 aGVHD发生率、OS率和真菌感染发生率均有相关关系。供者KIR与受者HLA相容时,受者aGVHD 发生率下降。选择Bw4相容的供者有助于减轻患者aGVHD及真菌感染发生率,选择C2相容的供者有助于提高患者OS率。研究结果为遗传学指标指导下供者优化选择提供分子依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