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超厚壁钢管内壁缺陷的超声波探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仁顺 《钢管》2010,39(3):55-59
介绍了用于超厚壁钢管纵向内壁缺陷的超声波探伤方法——变型横波斜射法。探头入射角在小于第一临界角的范围内选择,利用折射纵波斜射到钢管外壁上产生的变型横波检测钢管纵向内壁缺陷。阐述了超厚壁钢管采用该方法探伤时探头入射角的设计、探伤灵敏度的调整及波形判定,并通过Ф121mm×36mm规格钢管的探伤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厚壁钢管纵向缺陷的超声波探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管子壁厚与外径之比大于0.2时,通常的横波法不能有效地发现内壁缺陷。采用使入射角小于第一临界角的办法,利用折射纵波在管子外壁反射时产生波型转换所得到的横波探测内壁缺陷;也可利用折射纵波扫查外壁缺陷,但探测灵敏度偏低。试验利用两路变型波的叠加来探测外壁缺陷,达到了使内、外壁缺陷的探测灵敏度基本一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章有为 《无损检测》2009,(8):622-624
在中厚板焊缝的超声横波探伤中,当焊缝加强层过高时,会产生变型反射纵波,在一定的条件下返回探头,形成伪缺陷回波。针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产生变型纵波的原因,并推导出变型纵波被显示的条件以及出现的位置。结合相关实例,验证了之前的推断。最后总结了几种常用K值探头出现假缺陷回波的最小加强层厚度,对中厚板超声波探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平连铸圆钢坯超声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左建国 《无损探伤》1997,(3):13-16,37
水平连铸圆钢坯是多品种的铸态粗晶材料,采用超声波检测其内部质量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组织散射噪声,从而影响对缺陷顺波的正确判断,本文研究在正入射纵波探伤,斜入射横波探伤及纵,横波混合探伤这三种情况下的检测信噪比及可探测的缺陷,为该种材料超声检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直探头接触法手工检测圆柱形工件曲面时,其声场特征与平面接触工件时有着极大的不同。由于超声波直探头与工件呈线性接触,导致其声场变化,使截面内充满超声场,产生的波型有纵波、横波及沿圆柱表面传播的表面波。根据该声场的特点,结合柱面反射的特殊情况,导致一次底波后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型波。通过对三次底波前的变型波的计算和分析,了解了主要变型波的性质和意义,提供了工件内部综合的超声波信息,有助于对圆柱形工件内部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石剑 《无损检测》2009,31(5):367-368
在对某锻造环件进行超声波检测时,在一个端面发现有较大面积的超标反射回波,但是在另一端面却没有对应的波形显示,并且未发现缺陷波时的底波却下降了,由于该环形件的高度和衰减系数均较小,所以初步判定存在与声束入射面夹角较大的缺陷或密集小缺陷。荧光与金相验证试验证明,零件的端面和内圆周面存在锻造折叠裂纹,该裂纹与入射纵波声束轴线成61°和45°夹角。定性分析了超声波检测时深度位置为33和20格处的两个特殊波形,通过定量计算,证实了其为61°和45°缺陷的特殊反射波形。试验分析为在实际检测中区别61°纵波产生的变形横波以及45°反射纵波提供了思路,避免了缺陷的误判。  相似文献   

7.
钢管水浸法超声波探伤中能量衰减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水浸式超声波探伤技术的应用较为普遍 ,也比较成熟 ,但通过几年来的实际应用发现 ,水浸式超声波探伤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本文将着重探讨此方法的能量衰减现象。由于被探钢管浸在水里 ,当超声横波在管壁内锯齿形传播时 ,通过波型转换 ,在钢管表面与水的界面上 ,又转换成折射纵波 ,这样将会造成一部分能量损失 ,导致探伤灵敏度降低。对此 ,我们用接触法水耦合做了试验 ,通过水浸法与接触法的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1 试验条件(1)标准人工缺陷样管的规格为 177.8mm×12 .65mm(外径×壁厚 ) ,长度为 2 5 0mm ,人工缺陷为内外纵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爬波在厚壁管内壁的形成机理,采用激光超声可视化技术,观察直探头在厚壁管外激励时,超声波在厚壁管上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直探头在管壁上既能形成能量较强的纵波,也能形成能量较弱的横波;当超声纵波声束以接近临界入射角的方式入射到厚壁管内壁时,形成爬波;超声纵波和横波在管内壁上都产生了模态转换现象。该研究为厚壁管内壁缺陷的爬波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厚壁筒形件进行周向超声检测时,超声波对内表面径向缺陷的检测灵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厚壁筒形件内表面裂纹周向超声检测的主要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纯横波技术、双重波型检测法、小角度纵波切内壁法、变型横波端角反射法、变型横波切内壁法等方法的技术特点。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上述方法的内表面径向缺陷回波波高公式。对含有人工表面缺陷的对比试块进行了灵敏度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超声波检测铝合金方形锻件时,经常会在1次底波后出现一种位置固定的特殊回波。通过对直探头发射的声柬在零件入射面和背面的折射和反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小角度斜入射而引起波型转换,会在1次底波和2次底波之间固定的位置出现一种迟到波。在使用2次波探伤法或者检测带台阶的零件时,应避免把该迟到波误判为缺陷波。  相似文献   

11.
用电化学方法(EPR 法)研究了不同材料和各种敏化条件对奥氏体不锈钢敏化程度的影响,并采用摸拟贫铬区的 Fe-11%Ni-Cr(6~18%)钢,研究了 EPR 法的特性.发现对不含 Mo 的钢而言,贫铬区的铬含量在16%以下时,就发生再活化溶解,因此,EPR 法比 Strauss 法更灵敏。试验后试样表面的金相观察发现:在晶界或夹杂物周围,首先发生方向性侵蚀点,然后,连结成腐蚀沟.  相似文献   

12.
化学镀Ni-Cu-P合金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叶栩青  罗守福  王永瑞 《腐蚀与防护》2000,21(3):126-128,139
通过实验数据及图表论述了化学镀 Ni- Cu- P的工艺条件 ,探讨了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镀液的 p H值、施镀时间对镀层中 Ni、Cu、P质量百分含量、镀层的沉积速度的影响 ,总结随工艺参数变化镀层成分变化的趋势及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结合灰色系统的建模方法来评价缓蚀剂效果,用灰色 预测GM(1,1)模型可以预测出缓蚀剂缓蚀效果的变化.该方法与线性回归法相比精确度高、使用方便,对缓蚀剂的评价与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阳石化分公司烯烃厂F108裂解炉对流段炉管爆裂破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爆裂原因是由于炉管在高温下长期运行,管壁氧化腐蚀减薄并影响传热,同时管壁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使得炉管强度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5.
钛合金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电极法和 pH 试纸法直接测定了 Ti-5 Al-2.5Sn 和 Ti-5 Al-4V 在近中性3.5%wt.NaCl 水溶液中应力腐蚀裂纹顶端溶液的 pH 值,结果在1.7到2.0范围内。模拟实验的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金相跟踪观察证明上述钛合金应力腐蚀裂纹的扩展过程是首先在裂纹前端的塑性区中形成若干小裂纹,然后主裂纹与小裂纹相对扩展并最后连通。用扫描电镜检查了应力腐蚀开裂(SCC)断口形貌。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提出并讨论了钛合金 SCC 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钢铁渗铝及渗铝钢的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丁庆如 《腐蚀与防护》1999,20(11):508-510
铝原子向钢中的渗透,完全遵守Fick扩散定律;同时探讨了渗铝层耐氧化、耐腐蚀、耐磨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烟气湿法脱硫系统中热管的耐腐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比较碳钢、不锈钢和搪瓷涂层在不同浓度的硫酸中的耐腐蚀性能,得出搪瓷涂层具有非常优秀的耐酸性,说明利用搪瓷的表面技术制作热管在改进空气预热器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复合材料参数识别问题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复合材料性能参数识别问题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运用有限元反分析理论和系统辨识技术建立起来的,当给出复合材料结构或者试件的位移测量值后,用所提出的迭代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相关的性能参数。给出了加权最小二乘法的迭代计算公式和误差估计公式。详细讨论了迭代计算中的收敛性问题,并针对二种类型的复合材料板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解决复合材料以及结构的性能参数识别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碳钢土壤腐蚀随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试件自然埋藏及土壤环境因素原位连续测试方法 ,研究了在成都中心站土壤中 ,碳钢的腐蚀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 ,在土壤环境因素变化差异较大的春夏季节交替时 ,碳钢腐蚀率最大 .  相似文献   

20.
方展孝 《钢管》1990,(4):33-38
成都无缝钢管厂周期式轧管机是五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投产二十多年来,随着轧管机产量、钢种、规格的不断扩大,轧管机压下螺丝及其传动装置已成为薄弱环节。本文应用概率统计理论对压下螺丝的强度及稳定性进行可靠性计算,为使用和改造提供一种计算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同类设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