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京畿地区产地香菇和市场香菇中的甲醛含量,揭示不同种类、干湿形态、生长阶段、培育方式的香菇中甲醛含量变化,为香菇中的甲醛本底含量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香菇甲醛含量。结果 (1)鲜香菇中甲醛含量差异较大,部分高达200倍左右;(2)鲜香菇中中菇含量最高,总体呈中菇大菇小菇趋势;(3)不同生长阶段的香菇中3潮或4潮的甲醛含量较高,与香菇发育完全、代谢旺盛有关;(4)地栽方式培育的香菇其甲醛含量一般是架栽的2倍左右;(5)参照出口香菇中甲醛限量标准,部分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会对出口造成一定影响。结论栽培工艺、菌种类型对香菇中内生甲醛含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应加强对比,进行交叉试验,优化培育方式,遴选香菇菌种,降低香菇内生甲醛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分析经匀浆、干燥等方式处理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反映处理后鲜香菇的生物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香菇的储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菇甲醛含量。结果匀浆后的鲜香菇中甲醛含量随时间增长而降低,至腐烂后消失。真空包装经高燥处理的香菇中甲醛含量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而真空包装未经干燥处理的香菇,其甲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检测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验证了香菇中的甲醛来源于其生理活动这一科学论断。基于此,通过检测香菇的甲醛含量判断香菇得生物活性,以观察香菇在贮藏及运输过程中的保质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香菇罐头加工过程中甲醛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工、烹调香菇过程中有效降低甲醛含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鲜香菇中甲醛检出率为100%,含量在4.52 mg/kg~23.94mg/Kg;在香菇罐头加工过程中,清洗、预煮、冷却可以有效降低香菇中的甲醛含量,其中预煮是降低香菇罐头中甲醛含量最有效的步骤.鲜香菇经加工成罐头后,其中的甲醛含量均值由12.36mg/kg降到了3.29mg/kg.  相似文献   

4.
北京和河北地区食用菌质量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北京和河北地区4种有代表性的食用菌平菇、金针菇、香菇(干品和鲜品)和黑木耳(干品)开展污染物监测工作,掌握该地区食用菌质量安全现状。方法在生产基地、流通市场分别进行抽样调查,总共抽取95个食用菌样品,并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甲醛、二氧化硫、硫酸镁等化学污染物进行监测。结果研究发现,在北京和河北生产基地中,生产环节使用农药种类和次数较少,香菇、平菇、金针菇鲜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等各风险因子超标率较低,只有平菇中氯氟氰菊酯超标率为3.3%。流通市场抽取香菇和黑木耳干品中农药、二氧化硫及重金属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中黑木耳干品中多菌灵、氯氰菊酯超标率均为8.3%,铅超标率为20.0%;香菇干品中砷、镉超标率均为20.0%,二氧化硫超标率为40.0%。结论为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安全,应加强对加工、贮藏和运输等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5.
半胱氨酸对香菇甲醛含量控制及控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晓雯  刁恩杰 《食品科学》2006,27(8):133-136
利用一定浓度的半胱氨酸溶液处理鲜香菇,香菇甲醛含量有所降低;经过半胱氨酸处理的鲜香菇在干燥后,甲醛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达到日本和欧盟规定的63mg/kg以下;在保鲜过程中,经过半胱氨酸处理的鲜香菇不但保鲜期延长,而且也明显抑制甲醛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脉冲强光处理在食用菌加工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了不同能量的脉冲强光照射和样品处理方式对香菇中维生素D_2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脉冲强光处理可促进香菇麦角固醇向维生素D_2转化,且效果优于紫外线;香菇切片处理可大大提高麦角固醇的转化率,且随脉冲强光照射能量和时间的增加,麦角固醇向维生素D_2转化效果提高;而干燥方式对脉冲强光处理的鲜香菇维生素D_2含量影响相对较小。此外,脉冲强光和紫外处理没有引起香菇中甲醛含量的增加,且对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影响不大,香菇中总糖、还原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略有增加。该结果表明,与紫外线处理相比,脉冲强光处理可以更高效的提高食用菌中维生素D_2含量,在改善食用菌的营养品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热风恒温干燥、热风变温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对干香菇甲醛含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菇进行处理,并测定干燥产品的甲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收缩率、复水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经预处理直接热风恒温干燥的香菇的甲醛含量高于热风变温干燥。经过预处理后再进行热风干燥的香菇中甲醛含量与直接热风干燥相比都有显著降低,但香菇的感官品质较差,收缩率较大,复水性较差,可溶性糖和蛋白质都有所损失。微波真空干燥的香菇甲醛含量比直接热风干燥低,与经预处理后热风干燥的香菇甲醛含量相近,香菇复水性适中,质地疏松。经预处理后再微波真空干燥的香菇与直接微波真空干燥相比,甲醛含量较低,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较低,体积收缩率和复水率差别不显著。本研究为香菇干燥过程中品质和甲醛含量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电子鼻技术在香菇甲醛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尝试采用电子鼻检测手段,对两种不同甲醛含量的香菇进行快速检测与识别.以两种不同甲醛含量的香菇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PCA)、BP神经网络对电子鼻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很好的进行识别区分,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训练样本回判率达到100%,测试样本识别率达到90%以上.电子鼻可以识别两种不同甲醛含量的香菇.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甲醛提取技术和甲醛含量的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技术。方法研究灭酶处理、浸泡时间和温度对食用菌样品中甲醛提取的影响,并用凯氏定氮仪蒸馏单元对处理后的食用菌样品进行水蒸汽蒸馏,替代了直接蒸馏法。结果食用菌鲜样和干样粉碎后直接用水蒸汽蒸馏提取,能快速提取样品中的甲醛,并能反映样品真实的甲醛含量;甲醛在1μg/ml浓度内呈线性相关,相对标准偏差(RSD)10%(n=5),回收率为82.10%~97.98%。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精密性好,适用于多种食用菌中甲醛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香菇中甲醛和重金属镉的含量,本试验研究不同酸前处理对去除香菇甲醛和镉含量的影响,并对去除方法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乳酸作为脱除剂,在pH4.5、料液比1:4 g/mL、振荡温度35 ℃条件下,香菇的甲醛和镉脱除率最大,分别是88.06%和79.57%。最后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测定乳酸前处理对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样品中共有28种挥发性物质,包括9种醛类、8种酮类、6种醇类、4种酯类以及1种酸类化合物。经过乳酸预处理干燥后的香菇,2-戊酮、环己酮、γ-丁内酯等含量增加,3-辛酮、丁醛等含量大幅降低。干燥香菇中洋葱味、辛辣味等刺激性味道减少,奶油香、果香增加,气味浓郁,层次丰富。  相似文献   

11.
香菇多糖脱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香菇菌丝体中提取的香菇多糖色素含量较高,实验采用活性炭对香菇多糖进行脱色,探讨了活性炭用量、吸附时间、pH值、脱色温度对脱色的影响,确定了脱色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香菇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drying,VFD)过程中滋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研究香菇在预冻、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20、30、40 ℃和50 ℃)后的滋味变化。电子舌结果显示,不同VFD阶段的香菇能被有效区分。香菇滋味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预冻后可溶性糖(醇)和5’-核苷酸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升华干燥后可溶性糖(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升高至整个VFD过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5.20 mg/g和44.76 mg/g;在解析干燥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且不受解析干燥温度的影响,而可溶性糖(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结合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对鲜味变化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香菇的鲜味强度在30、40 ℃和50 ℃解析干燥后增幅较大,其EUC值约为鲜香菇的2 倍。总体而言,香菇中大部分滋味物质在VFD过程得到很好的保留,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香菇滋味物质在该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机制以及开发基于香菇滋味的调味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深入了解河北省核桃资源现状,为优良核桃品种的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103份核桃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组分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03份核桃资源脂肪、蛋白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2.15%、16.66%,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31%、64.56%。各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7.40%~31.41%,其中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各指标的香农-威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9~2.10,其中蛋白质的香农-威纳指数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油酸含量与亚油酸、α-亚麻酸含量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花生烯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关联较紧密。聚类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方法,在欧氏距离D=9.75处可将103份核桃资源分为5个群组(I、II、III、 IV 和 V),各含有38、4、24、16和24个资源,其中群组Ⅱ为高蛋白、高脂肪、高亚油酸资源,群组Ⅴ为高油酸、低亚油酸资源。结论:本研究中,103份核桃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资源特色明显,王永久、史文海、王春安、早硕可作为高蛋白、高脂肪、高亚油酸资源进行研究,为河北省核桃特色油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调味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丰富调味品市场,采用新鲜香菇为原料,应用复合酶法制备调味品基料。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调味品基料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先采用1.4%纤维素酶水解,再采用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菠萝蛋白酶=1:1)在48.7 ℃、pH 6.8及总加酶量0.28%条件下水解2.5 h,制备的香菇调味基料氨基态氮含量为0.63 ± 0.01 mg/mL。与酶解前相比,谷氨酸含量提高了约1.5倍,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提高了17.78%。成品呈棕褐色、明亮、无沉淀物,味感醇厚鲜美,有香菇特有风味,微苦,感官评定总分为95分。结果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使香菇调味基料含有丰富的呈鲜物质、营养成分及优良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纳米复合材料包装袋对香菇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甲醛含量的影响,采用纳米复合材料包装袋、普通袋包装处理香菇,以普通袋开口包装作为对照,于4 ℃贮藏15 d,跟踪测定贮藏过程中香菇的质量损失率、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γ-谷氨酰转肽酶(GGT)比活力、半胱氨酸亚砜裂解酶(C-Slyase)比活力、甲醛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包装处理的香菇中甲醛含量和GGT、C-Slyase比活力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和0.916)。贮藏15 d后,纳米复合材料包装袋处理的香菇质量损失率(0.331%)、呼吸强度(199.80 mg/(kg·h))、相对电导率(5.97%)、GGT比活力(16.75 U/g)、C-Slyase比活力(489.86) U/g、甲醛含量(6.24 mg/kg)均低于普通包装的香菇,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7.50、9.37 g/kg,分别高出普通包装组的12.11%、5.40%。纳米复合材料包装袋与普通包装袋相比,能够更好地保持香菇贮藏品质,并抑制了香菇中甲醛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国四大产地香菇中营养成分的差异,以我国四大产地(湖北十堰、湖北随州、浙江丽水、河南西峡)香菇为研究对象,对香菇中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多糖、脂肪、矿物质、麦角甾醇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产地香菇中粗蛋白、粗多糖、粗脂肪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河南西峡香菇中粗蛋白含量和湖北十堰香菇中多糖含量高于其他地区香菇。河南西峡香菇的钾、钠、钙、锌含量最高,分别为21773.30、68.01、122.09和81.52 mg/kg。湖北十堰香菇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为5.78 mg/g。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四个产地香菇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接近WHO/FAO模式蛋白,其中谷氨酸与天冬氨酸含量最高。若以香菇多糖为主要评价指标,湖北十堰产地香菇多糖含量最高;若以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比例方面比较,河南西峡产地香菇氨基酸组成比例最优。结果表明四个产地香菇营养成分全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为香菇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