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天然气勘探起步较晚,剩余资源丰富,具备进一步深入开展天然气勘探的资源基础。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的讨论,指出了台北凹陷天然气有利勘探方向和目标。针对目前勘探形势,分析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台南石炭系-下二叠统已见到了油气异常显示,揭示盆地下组合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钻井、地震、地质露头及磁力异常资料显示台南火山岩储层发育,碳酸盐岩储层也广泛分布。盆地石炭系源岩提供良好的油源条件,并且对上覆地层中油气的贡献不容忽视。台南位于南部下组合潜在生烃凹陷,构造发育,是下组合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也是鲁克沁古油藏后期调整运移的有利方向。综合分析认为台南地区可能形成构造-火山岩-碳酸盐岩复合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双层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到第三系盆地结构类型,究竟是属于断陷型盆地还是坳陷型盆地,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通过进行台北凹陷西部区域地层对比和地震剖面层序地层划分,分析了该区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演化,开展了沉积体系划分和沉积相带展布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侏罗系到第三系存在着双层结构,即在侏罗纪属于坳陷盆地,发育大型三角洲和滨浅湖及深湖、半深湖沉积;而在白垩纪和第三纪则属于山前断陷型盆地,南北短轴方向上发育山麓洪积扇体系。这一结论为理清该区侏罗纪到第三纪沉积构造演化及盆地类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该区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岩性油气藏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油和煤成油之间。从表面上看,西部原油特征具有混源特征,但从原油碳同位素、饱芳比、姥植比等指标的分布区间进行分析,西部原油这些指标值的分布区间明显小于东部原油。因此,西部原油不可能由湖相油和煤成油混合而成,而是由性质界于典型湖相泥岩和煤系源岩之间的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所生成。根据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胜北次凹的前侏罗系烃源岩并非台北凹陷西部原油的油源。  相似文献   

5.
6.
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运聚成藏历史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影响吐哈盆地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古流体动力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入手,阐述了流体动力背景下的排烃时期、排烃范围,二次运移方向和有利汇聚区分布,并对该凹陷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主排烃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上新世至今,且在不同地区二者的发育程度各异,早白垩世中东部排烃率较高,而在上新世以后中西部排烃率较高,该地区流体势分布具一定继承性,分布于高势区之间和外围的相对低势区是油气二次运移的指向区,依据油气汇聚条件,将其划分为最有利,有利与较有利3类。根据生烃与排烃史,流体压力与流体势演化史的发育特点,台北凹陷内大体可划分出两个侏罗系油气成藏期,其一为早白垩世,其二为第四纪,第一成藏期的成藏活动主要发生于凹陷中东部,小草湖,丘东及其周围地区应是当时油气运移的指向及最有利的聚集地区;第二成藏期内活跃的成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的古油气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与补充。图5参11(王震亮摘)。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并探讨了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概念类型与分布。提出了在台北凹隐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基本技术,加强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选区带、定层系、定目标;充分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手段(地震属性、道积分、相干体等),初步确定砂体分布范围、形态;优选目标,果敢实施钻探,预探成功后,应用油藏描述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区域构造格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北凹陷是具有双层结构的压扭性复合凹陷,前三叠纪为拉张型凹陷,三叠纪-第四纪为挤压型凹陷。断裂和构造在凹陷东区呈北东向雁行排列,在凹陷西区呈北西向雁行排列。各背斜构造有三条主断裂,为三期构造运动所造成。台北凹陷的背斜构造可分为基底卷入断裂型、基底隆起型、盖层滑脱型和差异压实型。其中断裂型背斜又分半扇形断裂控制亚型、聚敛复合亚型、错开离散亚型和叠复亚型。含油气评价以凹陷中心地区侏罗系为最好,次为各生油凹陷的周围地区,再次为山前带的前缘地区及局部斜坡带。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侏罗系层序划分及沉积体系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以区域沉积背景分析为先导,在明确台北凹陷西缘沉积主控因素的前提下,分析准层序组及体系域的叠置样式,划分沉积体系类型,首次在研究区开展了以四级层序为单元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分析,为在研究区开展储、盖层评价、生储盖层组合分析、勘探层系优选和各类型油气藏区带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托克逊凹陷前期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伊拉湖构造带,根据邻近凹陷实际勘探经验及托克逊凹陷目前钻井资料,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全面解剖伊拉湖构造带三叠系已知层系油藏,系统分析了托克逊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托克逊凹陷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下一步应在区域扩展后期保存好的三叠系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同时,积极探索托克逊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自生自储的致密砂岩气藏及三叠系小泉沟群、二叠系桃东沟群地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浅层已经进入了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及时开展非构造圈闭类型研究对于选择勘探目标、明确勘探主攻方向意义十分重大。应用层序地层学和坡折带理论,对台北凹陷中浅层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三级层序是最基本的储盖单元,凹陷南部是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地区。以层序地层研究成果为依据,认为台北凹陷中浅层主要发育岩性和地层两类四种非构造圈闭,火焰山北坡的葡萄沟构造带,胜北洼陷南缘的苏巴什、连木沁鼻状隆起,丘东洼陷中央及南斜坡,小草湖洼陷南缘疙瘩台和红台鼻状隆起是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普遍发育低饱和度油藏,平面上多集中在台北凹陷正向构造,纵向上主要赋存于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基本特征为含油饱和度低、储集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储集层改造后高产、长期油水同出。为了解该类油藏成因,基于储集层、构造、成藏演化与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和构造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压实减孔、细孔微喉造成油气充注不彻底,导致低含油饱和度;二是夹层或遮挡层的存在,油气藏被分割,阻碍了油气纵向调整;三是低幅度构造成藏动力不足,影响含油饱和度;四是后期构造活动对古油藏的调整破坏导致含油饱和度低。综合分析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低饱和度油藏剩余资源量大,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储集层甜点与继承性正向构造叠合区,是寻找相对高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盆气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盆气藏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台北凹陷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具备了形成深盆气藏的构造条件,目前仍在生气的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在第一生气高峰阶段生成的天然气构成了本区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中、下侏罗统储集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西山窑组及其以下储集层的孔隙度通常小于10%,渗透率小于4x10-3μum2。三套区域性盖层与局部盖层相匹配,在空间上构成了严密的顶封和底封条件。台北凹陷深盆气的最有利勘探区位于小草湖洼陷,源-藏伴生、气层负压异常、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普遍含气、无统--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倒置等现象均表明该区发育深盆气藏。预测小草湖洼陷深盆气地质储量为5658×108m3,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栗维民  高瞻雄 《吐哈油气》2008,13(4):319-323,333
从宏观构造演化入手,详细阐述了库木凸起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着重强调凸起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库木、鄯善和塔克泉三个古鼻隆带构造发育历程及与后期油气运聚成藏关系;联系两套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三套高渗透层与三个古鼻隆带有机匹配,形成了三种油气藏类型,指出库木凸起前缘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稠油油藏、较稀稠油油藏和稀油油藏,对该区深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北东斜坡含油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地震属性- 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分解技术、压制断层及泥岩等地震信息,结合已知油水井的产油气情况,可以大致确定油层的范围。在多属性优选的基础上,建立地震属性与储集层含油性的关系,并通过多种评价模型,利用信息融合、拓扑聚类、多参数分类等方法,达到各种特征场最佳综合的目标,从而减少了多解性,更精确地确定油层的平面分布范围。对邻近没有钻井的砂体,也可以类比判断出其最有可能含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库木塔克凸起是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前侏罗系5大古凸起之一,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古凸起。因该区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方向尚不是很清楚,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持续发育的古凸起既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的方向。通过研究,明确了前侏罗系成藏模式为砂岩侧向运移、剥蚀地层圈闭背景下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地层油藏;侏罗系成藏模式为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超覆地层圈闭背景上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哈盆地是我国西北主要的侏罗系含煤盆地,近年来不仅在天然气勘探上迟迟未能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发现的天然气田数量及储量规模均远小于油田的数量及储量规模,明显有悖于“含煤盆地贫油富气”的地质规律。为此通过对吐哈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的解剖分析和探讨,认为煤系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天然气转化率较小且明显滞后于液态烃的生成,是造成吐哈盆地“油气共生、油多气少”的主要原因;煤系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油气藏后期的保存条件是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富集的关键因素;台北凹陷中部的胜北、丘东和小草湖等地区,煤系源岩发育、热演化程度较高、且后期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应是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