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朔  钦淑钧 《中氮肥》1989,(2):22-26
本文分析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了MDEA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以及该过程降低能耗的可能性;通过实验筛选出活化MDEA脱碳过程中较好的活化剂,测定了活化MDEA的相平衡数据和动力学过程。比较几种脱碳过程。得出活性MDEA脱碳过程是当今低能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0 前言 山西丰喜集团公司临猗分公司现年产合成氨400kt、尿素600kt、甲醇180kt的生产能力,有两套MDEA脱碳装置。1^#装置采用1.75MPa MDEA脱碳工艺生产合成氨,其工艺流程:常压间歇式固定床造气→栲胶法脱硫→0.8MPa变换→DDS脱硫→1.75MPa MDEA脱碳→双甲合成。2^#装置采用3.5MPa MDEA脱碳工艺生产甲醇,  相似文献   

3.
大型脱碳装置一般采用活化MDEA法,由于脱碳溶剂循环量大并需要加热再生,装置能耗较高。近年随着国内外对活化MDEA脱碳溶剂的深入研究,研发的新型高效脱碳溶剂可将装置能耗有效降低20%。针对某天然气终端已建三套脱碳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结合各年脱碳气量,给定不同更换方案条件下各装置的运行情况,并针对不同更换方案开展经济性比选。建议对其中两套脱碳装置更换新型高效脱碳剂,可有效优化已建脱碳装置的运行,降低脱碳装置能耗,节省费用约2 000万元。  相似文献   

4.
MA法脱碳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松柏 《气体净化》2004,4(1):10-12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和氨、制氢、天然气净化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用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和氨、制氢、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低一些的情况,只需降压或气提予以再生,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回收率低,脱CO2前必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化学吸收法净化度较高,总能耗介于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之间。  相似文献   

6.
兰华根 《小氮肥》2007,35(6):8-11
据文献介绍,通常情况下,MDEA脱碳系统不会产生破坏性的腐蚀问题,故许多企业在采用该技术时,有关设备及填料的材质大多选用碳钢。然而笔者通过本单位MDEA脱碳装置的运行,并与兄弟企业交流过程中发现MDEA脱碳系统的腐蚀问题很普遍。本文对MDEA脱碳装置在运行中存在的腐蚀问题及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黄鉴水 《中氮肥》2001,(1):38-40
介绍该公司利用活化MDEA脱碳技术对苯菲尔脱碳系统进行改造的情况,改造后装置运行表明,活化MDEA脱碳技术具有蒸汽,电、溶剂消耗低,净化度高,液液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合成氨、制氢、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3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较低的情况,只需降压或气提进行再生,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回收率低,脱CO2前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化学吸收法净化度较高,总能耗介于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之间。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模拟脱碳装置及其脱碳溶液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实验室工业模拟脱碳装置,用于接近工业条件下对脱碳溶液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不同浓度MDEA水溶液研究比较,获得MDEA水溶液的最佳脱碳浓度为3.0 kmol·m-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保持溶液总胺浓度为3.0 kmol·m-3, 对分别添加质量百分比为3%不同活化剂的MDEA溶液进行综合比较,获得了各种活化剂在MDEA溶液中的相对活性次序为哌嗪>二乙醇胺>哌啶。  相似文献   

10.
活化MDEA脱碳法对苯菲尔脱碳装置的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国星 《化肥设计》2005,43(4):50-53
通过对脱碳方法的评述和对比,选用了活化MDEA脱碳法对2套改良苯菲尔脱碳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核算了装置的吸收能力、再生能力、泵输送能力和再生气CO2的纯度,论述了改造方案和改造内容,对改造前后生产运行效果进行了对比和总结,结果表明,改造后处理气量提高了20%,热耗下降了55%,再生气纯度从98.5%提高到98、9%,碱洗气CO2从0、8%下降到0、6%。  相似文献   

11.
张兆和 《氮肥技术》2001,22(4):23-25
介绍MDEA法半脱碳改为全脱碳的后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主要生产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MDEA脱碳(即多胺法脱碳或改良法脱碳)是世界近二十年半发展起来的一种低耗脱碳和脱硫方法。它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的水溶液为吸收剂,这是一种具有物理性能的化学吸收剂。为了提高溶液对CO2的吸收速率,常加入少量的活化剂。我厂年产五千吨商品液氨装置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溶液配方和操作控制要点由内蒙古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提供,整体设计由内蒙古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设计。我厂年产五千吨脱碳装置由1996年10月份投入运行以来,至今已累计运行6个多月时间,生产情况良好。运行证明,MDEA脱碳具有以下优点:(卫)生产稳定,可…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甲基二乙醇胺( MDEA)法、砜胺法、LO-CAT法及CT8-5法等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的应用状况,对脱硫脱碳方法的适用范围、溶剂的变质过程、脱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当原料气压力较高且硫含量高时,适宜采用LO-CAT法处理;若原料气中硫含量低时,应采用砜胺Ⅲ法;当原料气压力较低时,采用MDEA法和CT8-5法均适宜,但使用CT8-5法时溶剂更稳定,不易变质。若需要从原料气中选择性脱除H2S和有机硫、可适当保留CO2的工况,应选用砜胺Ⅲ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2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我分公司由第1套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物理吸收法)发展到第2套MDEA脱碳装置(物理化学吸收法),再到第3、4套NHD脱碳装置,对各种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艺的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我分公司2001年投用的NHD脱碳装置为例,对NHD法脱碳工艺的使用情况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5.
何利生  刘华 《氮肥技术》2007,28(6):22-24
简述了MDEA法脱碳新工艺的背景、流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合成氨工艺流程均选用了低能耗脱碳工艺。我国合成氨工艺能耗普遍较高,脱碳工艺技术也比较落后。目前脱碳系统采用的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近年我国对国际领先水平的活化MDEA脱碳工艺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较为成功地将该项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1]。本论文大致介绍了脱除CO2的三类方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一种低能耗脱碳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 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了 MDEA 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以及该过程降低能耗的可能性;通过实验筛选出活性 MDEA 脱碳过程中较好的活化剂、测定了活化 MDEA 的相平衡数据和动力学过程。比较几种脱碳过程,得出活性 MDEA 脱碳过程是当今低能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脱碳工艺有多种,主导工艺为胺法和砜胺法;本文对现存胺法脱碳工艺及吸收液进行了优化,采用独有的高效吸收剂(活性MDEA)和优化的脱碳工艺流程,使高CO2含量的天然气脱碳过程具有能耗低、投资省、变工况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脱碳工艺能耗较传统流程降低30%左右,胺液循环量较传统流程可降低3 0%左右,填料高度较传统吸收剂可降低2 0%左右,胺液中消泡剂的浓度小于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山东明水大化集团鲁明化工有限公司是年产55kt合成氨企业,主要产品为碳铵和三聚氰胺。为适应化工产品市场及集团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将碳铵转产为液氨和甲醇,新建1套脱碳装置。经考察和调研,选用MDEA的改进型位阻胺(NCMA)法脱碳技术。2006年8月建成1套25kt/a合成氨脱碳装置。经过1年的生产运行,发现该技术具有生产能力大、气体净化度高、溶液再生能耗低、腐蚀性弱等特性,更适应于碳铵转产的脱碳选用。  相似文献   

20.
MDEA法脱碳是一种多胺法吸收工艺,虽然脱碳效果不错,但由于是化学反应吸收过程,脱碳后溶剂再生需要的能耗较高。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本文指出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将合成氨生产中的脱碳工艺由多胺法脱碳改造为碳酸丙烯酯脱碳,同时按照碳酸丙烯酯脱碳工艺的特点,对脱碳设备也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高通量DJ-2型塔板代换了填料,实现了吸收设备与吸收工艺的最佳匹配,并提出了塔板在漏液区域操作脱碳效果更好的新工艺。改造后,可以实现了每吨氨节约蒸汽1363kg,年节能经济价值可达204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