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将我们带入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网络时代”。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颁布的《“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到“十五”期末,我国18~35岁的网民人数已达7362万,与“十五”期初相比增加了近10倍;另外当前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13.2%上网成瘾。近年来,因网络引发的各类违法案件也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和道德伦理教育,规范网民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人。网民的主体为年轻、高学历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网民占75.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5.9%),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渴望交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信息,释放情感,愉悦心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使用过度及网络成瘾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有助于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丰富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  相似文献   

3.
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 布了对30个城市青少年进行网瘾问题调查结 果。调查发现,网络成瘾现象在全国青少年中 普遍存在,其中13~17岁中学生网民中网瘾比 例最高。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发布有关青少年  相似文献   

4.
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席卷全球,“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并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而衍生的生活方式及发展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被称为“网络成瘾”。而这部分人当中,不满18岁的青少年又占绝大多数。他们在网上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本末倒置地在虚拟的电脑和网络世界遨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反过来更向网络逃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研究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救助行动,帮助患有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顺利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来,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翟倩  丰雷  张国富  刘敏  王晶晶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687-169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信息科学技术的产物,普及率逐年递增。个体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单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在带来前所未有便利的同时,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成瘾现象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广大青少年人群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既重要又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对文化知识进行选择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心理和生理状态尚未成熟和稳定,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情况。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数量在网民年龄结构比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本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况从多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9):965-96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成瘾是随着信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出现了这一新问题并呈日趋严重之势。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网络成瘾比例为14.8%(2005年为13.2%)。网络成瘾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精神障碍、退学、自杀、犯罪等,直接影响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平顶山市青少年网瘾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方法:选取平顶山市7所学校以及4家网吧,年龄为13~18岁的青少年,采取问卷式的随机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2000份。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平顶山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5.68%; 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2.09%的网民有网瘾倾向。结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以及戒除青少年网瘾,建立安全文明上网的网络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识别和矫正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孝义市初一至高三年级18个班的中学生1 15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和比例不同;上网时间和网络成瘾成正比;在网吧上网的成瘾率最高,不同网上行为中网络游戏成瘾率最高;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内外环境和网络成瘾有关. 结论 性别、上网时间、地点、上网行为及家庭、学校因素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有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状.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及大学学生共3979人进行调查。结果深圳市青少年的上网率为8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男生12.7%高于女生6.7%(x^2=39.90,P〈0.01)。不同学校类别、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个性特质中,网络成瘾者其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未成瘾者(P〈0.05)。此外,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学生其学习成绩和每周运动次数均低于未成瘾的学生。结论 深圳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别、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预防、干预和治疗要从多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及惧怕否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IAD)问题发展非常迅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3.5%~12.2%之间。本次调查着重研究网瘾青少年在自尊、孤独感及惧怕否定方面的特点,以探讨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及惧怕否定之问的联系,从而为寻找病因、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运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对136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并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部分中学生,其中网络成瘾组(IA)116人,非网络成瘾组(NA)116人,零网络使用者59人进行测试。结果在1360名中学生中发现网络成瘾者39人(2.87%),准成瘾者122人(8.97%),总阳性率11.84%。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多于12岁左右首次使用网络。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独生子女,不与父母同住,与网友约会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舍准成瘾)的发生率达11.84%,中学生多于12岁左右首次使用网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应早于12岁。  相似文献   

12.
程族桁  王奕冉  李功平 《重庆医学》2015,(27):3874-3876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2014年6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大学生占网民总数的20.6%[1]。大学生一直是互联网的较大用户群,也是网络成瘾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往往出现偏离网络道德规范的网络偏差行为[2-3]。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网络偏差行为呈高度正相关,网络成瘾越严重,网络偏差行为越多[4]。因此,探讨如何矫正网络成瘾和减少网络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吉林省长春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长春市155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长春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5.5%,男生高于女生(χ^2=5.386,P<0.05),非重点中学高于重点中学(χ^2=5.068,P<0.05),家庭月收入<1000元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其他组(χ^2=26.792,P<0.001)。低自我控制水平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其他组(χ^=32.45,P<0.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和低自我控制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教育者可从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对其网络成瘾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了对30个城市青少年进行网瘾问题调查结果。调查发现,网络成瘾现象在全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无节制上网行为 不良后果是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网瘾者的内在原因、家庭环境因素和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及网络诱惑,除了认知疗法及行为治疗外,系统家庭治疗在网络成瘾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社会心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综合影响,为网络成瘾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络使用评价问卷、长处与困难量表、青少年生活质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128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技术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14.4%;男生在网络成瘾方面明显高于女生(x^2=14.75,P〈0.001);多动注意力缺陷、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对网络成瘾有直接与间接影响;品行障碍只对网络成瘾有直接影响;情绪障碍、同伴问题、亲社会行为则通过青少年生活质量对网络成瘾有间接影响,其中亲社会行为对网络成瘾起负向作用。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多个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吸烟干预及控烟的心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晶 《华中医学杂志》2005,29(5):342-343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及消费大国,吸烟人数已达3.2亿,占全球总数的1/3。让人忧心的是20岁前的青少年吸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997年WHO估计中国20岁以下青少年与儿童有2亿将变成吸烟者。估计到2050年每年将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烟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开展干预及控烟研究已成为各级流行病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课题,从全球来看也有70多个国家建立了130多个预防青少年吸烟项目。我国在对青少年吸烟干预及控烟的研究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出当前青少年上网失控成瘾,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及成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分析、调查、分段,自身与社会、邻里、家庭、学校互相配合。结果:科学分析,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结论:通过青少年网络成瘾评价分析及诊断标准。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使青少年重新认识网络瘾的危害,达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为工具对试验组3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和正常对照组38例学生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4个分量表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虚假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格特点及家庭环境,进一步探寻网络成瘾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98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10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D型人格量表、家庭环境量表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网络成瘾组家庭环境各因子、D型人格各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存在人格缺陷,家庭环境不良对网络成瘾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