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文贵 《西部医学》2009,21(8):1339-1340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退热、控制及预防惊厥发作、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结果100例患几原发病均痊愈或好转,惊厥停止,且随年龄增长,惊厥发作减少或不再发作,神经系统发育无异常。结论热性惊厥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和及时就近处理,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和了解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危险因素、父母心理健康及预后情况。方法 结合2000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随访的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发作类型、发作频率、脑电图资料、首发年龄、发作时对父母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研究其热性惊厥复发因素,父母心理健康及预后。结果 复发共46例(占56%),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首发体温、首发年龄、发作类型、父母(尤其是母亲)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症状有关。热性惊厥转为癫痫8例,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说明热性惊厥患儿大部分预后较好,智力低下及行为障碍发生率低。结论 对有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热件惊厥患儿的部分家长,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临床医生应重视其家长,尤其是母亲的心理帮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儿首次热性惊厥(FC)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108例FC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和跟踪随访,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的相关因素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 共复发42例,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为:初次发作年龄<18个月(13例),初发体温<38.5℃(18例).复杂型FC(19例),有FC家族史(20例),围生期异常(9例),有巅痫家族史(7例).FC转为癫痫共5例,转为癫痫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为:初次发作年龄<18个月(3例),有癫痫家族史(2例),复杂型FC(4例),FC家族史(3例),FC反复发作(5例),围生期异常(2例).随着FC再发次数增多,脑电图异常率增加.结论 FC复发及转为癫痫有一定的危险因素.脑电图(EEG)多次异常或出现痫样放电对癫痫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结合8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复发共43例。其中,各种危险因素的例数分别为:惊厥家族史20例、初次发作年龄<1岁8例,初发体温<38.5℃8例,复杂型热性惊厥19例,围产期异常11例(P<0.01或0.05)。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0例;转为癫痫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为:初次发作年龄<1岁5例,热性惊厥反复发作9例,复杂型(CFC)6例,惊厥家族史7例(P<0.01或0.05);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2.44%)。结论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初次发作年龄、复杂型热性惊厥及围产期异常有关;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和惊厥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儿热性惊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铁城  王伟红 《医学综述》2007,13(11):845-846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因体温升高诱发的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研究发现其与遗传有关,有较明确的基因位点。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紊乱成为易复发的原因之一。在血生化方面,血清铁、钙的含量降低也是重要的易感因素。由于其对智能发育影响尚不确定,故预防性抗惊厥治疗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 (Fc)时脑电图 (EEG)阳性改变与以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对 2 40例患儿Fc后进行EEG检查。结果 :异常脑电图 68例。其中轻度异常 2 6例 ,中、高度异常 33例 ,两侧同步痫性放电 7例 ,局部痫灶 2例。结论 :EEG多次异常 ,Fc可移行为癫痫。  相似文献   

7.
陈新 《华夏医学》2001,14(4):554-556
小儿热性惊厥有转化为癫痫的倾向,其机理可能与病理基因和惊厥造成的脑损伤有关,复杂型热惊厥,一级亲属中癫痫史及首次热惊厥前存在神经系统异常等是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脑电图检查对预测热性惊厥患儿是否发生癫痫有一定意义,但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热性惊厥(febrale convulsion,FC)是儿童期各类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外调查发生率为2%~5%[1],我国调查为3.9%,男多于女.通常发病年龄为12~15个月,很少有3岁后发病,高峰年龄为18个月.研究表明,21%的儿童有惊厥前或后的1小时内出现发热,57%的1~24小时后出现发热;22%的惊厥超过24小时后出现发热[2].在小儿发作性疾病中,FC约占30%.有关FC的复发及预后,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收治热性惊厥患儿30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结果:患儿血生化检查检查、脑电图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都有大量异常者.256例患儿预后好,得到有效控制40例,4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无死亡患儿.同时患儿的综合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商数、听觉反应控制商数与听觉注意力商数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为临床上的危重疾病,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在治疗中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智力状况.  相似文献   

10.
分析266例小儿热性惊厥(FC)转变为癫痫的部分危险因素,以降低癫痫的发生率。FC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发热是惊厥的条件,本组资料显示FC转变为癫痫的几率为12.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小儿预后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崩自编问卷收集2010年8月~2011年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3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研究入选的43例患儿巾,35例患儿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率为81.40%,而预后不良葺墨为18.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次发作年龄〈1岁.高热惊厥持续时间≥15min、高热惊厥次数≥2次和脑电图异常是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差危险因素。结论高热惊厥患儿总体预后欠佳,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在对高热惊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积极治疗高热惊厥,发作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止痉,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姚洪堂 《吉林医学》2011,32(22):4554-455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热性惊厥(FC)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66例FC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用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鲁米钠肌内注射。观察组患儿在体温升高至37.5℃时,即每次给予地西泮0.3 mg/kg,口服。如6 h内体温不退再给一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明显减低(P<0.05)。结论:对FC患儿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田建梅  陈凤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32):112-114,118
目的:观察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13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9例予常规护理,研究组69例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预后相关指标水平及血清生化检查结果,对患儿行2年随访,观察惊厥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惊厥消失时间为(38.77±10.52)s,住院时间为(7.69±2.3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8.94±19.68)s,(13.04±2.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血钾、血钠、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研究组8例(11.59%)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19例(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恢复患儿正常血清生化指标,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彭建霞  王淑玲  武国霞  郝立成 《西部医学》2011,23(12):2377-2379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发生的临床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8例小儿惊厥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结果小儿惊厥的发生率为3.92%,小儿惊厥男女比为1.46:1,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P=0.899)。小儿惊厥的主要病因是代谢紊乱(23.01%)、高热惊厥(22.49%)、癫痫(21.45%)和颅内感染(19.72%),不同年龄组的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205,P=0.001)。结论小儿惊厥病因繁杂,通过对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有助于判断病因,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尽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热性惊厥患儿30例,分别于惊厥24 h内和惊厥后7 d取静脉血各2 mL和正常对照组22例取静脉血各2 mL检测ET和CK-MB。结果热性惊厥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内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结果有显著差异。热性惊厥组24 h内增高的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于7 d后降至正常。结论内皮素参与了热性惊厥的发病过程,而心肌酶在热性惊厥时升高,故测定ET和CK-MB可判定热性惊厥患儿有无一过性的脑功能及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6.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少数病例可转为无热惊厥,发生率为2~6%。转为无热惊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首发年龄、复发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精神-神经异常等。据本文所见,发作前已有精神-神经发育异常者是转为无热惊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30例,其中1岁以内首发者20例(占66.6%),复发5次以上者22例(占73%),脑CT异常者7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的发作年龄、发作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46例FC患儿的发病年龄、发作次数、24h动态脑电图和3年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 146例FC患儿中,总异常率为30.1%,在异常脑电图中,非特异性异常22.6%,特异性异常7.5%;分组比较,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X2=2.33,P>0.05);≥3岁组和<3岁组AEEG总异常率分别为14.7%和46.5%,差异有显著性(X2=-18.29,P<0.01);反复发作组明显高于首发组(x 2=-23.87,P<0.01)、有家族史组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组(X2=-10.18,P<0.01).非特异性异常组脑电图组的患儿1-3年随访痊愈率分别51.7%(15/29)、69.O%(20/29)和82.8%(24/29);特异性异常组分别为10.0%(1/10)、20.0%(2/10)和40.0%(4/10).非特异性异常的患儿其预后明显优于特异性异常的患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FC患儿的预后与发病年龄、发作次数和家族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电图、动态脑电图(AEEG)在小儿热性惊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MB8000型8导AEEG仪对2002年10月~2007年10月监测资料完整的158例PC患儿常规脑电图(REEG)及AEE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EEG正常106例(67.0%),异常35例(22.2%),痫样波17例(10.8%).总异常52例(33.0%).REEG正常124例(78.5%),异常39例(18.4%),痫样波5例(3.2%),总异常34例(21.5%).AEEG与REEG异常率及痫样波异常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5.176,P<0.05.χ2=7.035,P<0.01.结论:AEEG检查在绝大多数FC患儿中虽无特异性改变,但AEEG能够完整长时间记录大脑功能的瞬间改变,对病史或诊断类型不清甚至有些定位体征的FC患儿的鉴别诊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临床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为妥.  相似文献   

19.
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广艺 《河北医学》2003,9(6):499-500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的复发因素及预防后遗症。方法:对我院2000年和2001年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25例复发,复发率31.3%;复发因素与发作年龄、体温、惊厥时间有关,阳性家族史也有一定的影响;高热惊厥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因反复发作可转为癫痫。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知识与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