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苯妥英在兔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观察苯妥英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选用健康家兔72只,手术造成双侧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全身用药组,局部用药组及对照组。分别于骨折后第9,16及30d处死动物,采用X线摄片、骨痂重量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观察苯妥英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苯妥英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均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长因子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骨折愈合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借助组织学、组织化学、组织形态计量学、超微结构与生物力学等手段对骨折愈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察。临床上广泛发展和应用了促进骨折愈合的多种方法,但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近年来,由于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降解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差异。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骨折愈合连续观察,指标包括:X线表现,大体观察,光镜观察,改良Masson染色,电镜观察。结果生物降解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存在持续影响,但在成骨方面生物降解材料组胶原纤维存在有序、走向特点;成熟骨细胞无形态异常,无胞质、胞器异常。结论在骨折固定和骨折愈合范畴内,两种材料能够相媲美。  相似文献   

4.
复合中药制剂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复合中药制剂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对36只家兔进行实验性骨折研究。观察了煅自然铜、紫丹参、生绵耆、淫羊藿等多名药物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光镜、电镜、摄片、光镜四环素标记和Sirius染色记录,观察到骨折后第3周其骨折愈合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李氏接骨丸对促进骨折愈合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合中药制剂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研究复合中药制剂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对36只家兔进行实验性骨折研究,观察煅自然铜,紫丹参,生绵耆,淫羊藿等多名药物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光镜,电镜,摄片,光镜四环素标记和Sirius杂色记录,观察到骨折后第3周其骨折愈合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细微运动对长骨干骨折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新西兰兔108只,造成股骨中段骨折用髓针内固定86只,胫有折用钢板螺钉内固定22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用脉冲电流刺激仪刺激肌肉收缩,B组用脉冲机械振动仪振动骨折段,C组是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骨折肢体的血流,骨痂的镍和镁元素,GH、B2m、AKP和低分子蛋白定量,以及骨折愈合的刚度和强度,实验组A、B均较对照组高,骨折愈合快、临床启示、骨折内后接受细微运动而产生骨折段内应变,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上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屯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干骨折的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不同内固定下骨折愈合的机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选择一侧前肢上臂,取外侧切口显露肱骨,以线锯在其中段截骨,复位后植入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组);同法在对侧植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组)。分别在术后l、2、48、12周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处死5只动物取材,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低于后肢。X线片显示:SMC组在术后8周骨折愈合,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外骨痂及板下皮质骨疏松;DCP组骨折愈合速度较慢,术后12周时骨折端仍有骨痂,伴局部皮质骨疏松。,病理学观察:术后8周,SMC组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术后12周,DCP组形成骨性连接,处于改建塑形期。结论:SMC固定下实验性兔肱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与临床相似,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DCP固定。兔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上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高海拔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海拔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拉萨( 海拔3 658m ) 和重庆,采用当地家兔制成胫骨横形骨折模型,三角针内固定。于术后05 、1 、2 、3 、4 、6 、10 周,分别截取标本,行 X 线摄片、骨痂区取材作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高原组与平原组骨愈合过程相似,但从2 ~6 周的标本上可见高原组骨痂中成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有典型的扇蛤样细胞膜。而成骨细胞的数量不及平原组,而且演变为骨细胞的过程也明显推迟约2 ~3 周。结论:高海拔下骨折愈合以软骨内化骨为主。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调节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大明  朱悦  范广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77-1578,159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在骨折愈合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的饮用水分别含L-硝基-精氨酸甲基脂(L-NAME)和D-硝基-精氨酸甲基脂(D-NAME),建立股骨开放骨折模型,骨折后第3d、1、2和4周,取每组6只大鼠骨折处骨痂行HE染色观察。另6只大鼠于骨折后4周行骨痂的面积、骨密度和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骨折后两组大鼠体重增加无差别。HE染色光镜下见骨折后不同时期L-NAME组骨折处骨痂生成少,骨痂塑形慢,未成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多(P〈0.05),加入L-NAME后使骨折愈合反应减小,实验组骨痂的大小、骨密度和愈合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加入L-NAME会使骨折愈合减慢,一氧化氮可能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郝永强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83-686
目的 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进一步探讨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愈合的不同阶段,骨痂组织内表达VEGF的细胞来源不同,同时表达程度也存在差异。结论 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骨痂组织内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出现程度不同的VEGF表达,表明VEGF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折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EGF表达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雄性家兔30只,在骨折前及骨折后24、48、96h及2、4周分别静脉采血2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家兔血清EGF浓度进行直接测定,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可导致家兔血清EGF浓度有一定规律升高:骨折后24h开始升高,至48h达到高峰,96h开始下降,2~4周可维持较正常稍高水平,4周时接近正常值。结论骨折后EGF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从而证实EGF与骨折的愈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胫骨干骨折愈合率与治疗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胫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长管状骨骨折。因骨折粉碎严重、治疗方式不当、内固定选择不当、内固定欠佳等原因导致的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较常见,其中血运的破坏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较常见因素。手术时广泛的剥离骨膜、软组织无疑对骨折的愈合有影响。但是否足以降低骨折愈合率.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动物实验来分析。本通过回顾性分析胫骨干骨折愈合率与不同治疗方式的相关性.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骨折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制备 48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骨折模型, 并将实验兔随机分为 6个组。左侧桡骨骨折处应用强度为 30mW/cm2 的低强度脉冲超声体外照射, 每天 1次, 每次 20min, 右侧桡骨骨折处实行假照作为对照。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 1、2、3、4、5、6周, 采用X线片、骨密度、组织学等指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X线片: X线片评分半定量分析表明, 实验侧骨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侧 (P<0 .05)。组织学: 骨折断端间从纤维连接到骨性连接, 再到骨髓腔再通, 实验侧比对照侧明显提前。骨密度:实验侧BMD在术后 2、3、4周高于对照侧 (P<0. 05), 术后 5、6周二者无明显区别 (P>0. 05)。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影响骨折愈合的三个主要阶段—炎症期、愈合期和塑形期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以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作犬股骨干骨折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和连接骨痂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骨折为典型的Ⅱ型骨折愈合:固定1个月后可见明显外骨痂,骨痂内多为典型编织骨结构,胶原纤维稀疏、紊乱;术后2月骨痂量更多,骨痂的不少部位已转化为板层骨,胶原纤维趋向密集整齐;术后3月骨痂已为板层骨结构,已有哈氏系统形成。作者认为,该内固定器消除了骨折端的剪切力和扭转力,保留了压缩应力,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弯“S”形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预弯“S”形弹性髓内钉治疗36例大龄儿童桡骨下段骨折。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按照Grace-Eversmann前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2~3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按照Grace-Eversmann前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36例均为优。结论 采用预弯“S”形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桡骨下段骨折,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功能恢复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膜移植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忠信  刘兰秀 《中国骨伤》2005,18(2):117-117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可分为系统因素和局部因素。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肢采取可靠的内外固定。长时间固定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我们对一些预计愈合时间比较长,甚至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部位的骨折,采用自体骨膜移植,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方向立体固定并髓内植骨治疗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方向立体固定并髓内植骨治疗20例手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术中出血量15~60 ml,手术时间42~83 min。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无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骨性愈合,时间3~15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18/20。结论 采用多方向立体固定并髓内植骨治疗手舟骨骨折不愈合,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镍钛形状记忆接骨器促进骨折愈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比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Swan-like memory-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与加压接骨板(compression plate,CP)固定下骨折愈合过程的血管形成,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血管形成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形截骨,左侧以SMC、右侧以CP固定,术后2、4、8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SMC组骨折部位血管长入时间明显提前,血管数量较丰富、发育程度优于CP组,8周时SMC组即可见完整血管内壁,内皮细胞发育成熟。结论:与CP相比,SMC组骨折端血管长入的时间较早,保证骨折愈合所需营养成分的供给,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或胫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10例(Gustilo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32例,所有病例伤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周。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8例,良9例。结论 MIPPO技术是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可保护皮肤软组织,减少骨折端血供的破坏,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多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难题。方法 17例(男12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28.7岁,采用椎管麻醉,骨折切开复位螺纹钉内固定后,取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植人股骨头颈槽内。结果 17例骨折全部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随访16例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损伤暴力大,血循环破坏重,骨折愈合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高,采用本方法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