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从唾液中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可行性。[方法]建立胶体金膜渗透检测唾液中HIV-IgG的方法,测定50例HIV病毒感染者和20例健康人唾液中HIV-IgG,并与血清抗体对照。[结果]HTV感染者唾液和血清中HIV-IgG均为阳性。健康对照组的结果均为阴性,本方法检测唾液中HIV-IgG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达到100%。[结论]胶体金膜渗透的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唾液中HIV-IgG的快速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适于输血献血前、手术前的HIV快速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筛查艾滋病的可行性。方法设健康对照组40例和检测组HIV感染者30例,应用HIV抗原抗体试剂盒血清学方法,分别对两组人员的阴道分泌物进行HIV抗原抗体检测,以其血清HI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对照,分析试剂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HIV感染者血清检测HIV抗原抗体阳性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HIV抗原抗体阴性40例;两组70例检测者阴道分泌物HIV抗原抗体阳性30例,阳性敏感性为100%,阴性40例,特异性为100%。结论HIV抗原抗体试剂盒应用于阴道分泌物HIV抗原抗体检测,阳性敏感性与血清的敏感性一致性高,应用于妇科、性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艾滋病筛查是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主要侵犯CD4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自从人类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后,HIV感染者越来越多,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球有四千万人感染HIV,其中有280~350万人死于艾滋病。最严重的是南  相似文献   

4.
陈成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1149-1149,1152
检测试剂的管理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血液安全,做好检测试剂的管理工作,能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作者在工作中碰到1例由于试剂运输或保存不当而造成试剂失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卫生部《可感染人间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简称《名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列为危害程度第2类病原微生物,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按照2006年卫生部《可感染人间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被列为危害程度2类病原微生物,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7.
国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不同原理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诊断试剂盒的质量评价。方法 3745份特殊人群血样,各种试剂盒同时测定,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品经HIV抗体免疫印迹法试剂盒确证,比较各试剂盒的检测敏感性;用亲和层折纯化的HIV gp4l抗体,测定各不同试剂盒的最低检出量;用10份系列稀释的阳性血清测定试剂盒的综合检测能力。结果 国产间接法抗HIV诊断试剂检测敏感性较第一代同类试剂提高约2—8倍;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较间接法其敏感性有显著提高,最低检出量提高了4—32倍。结论 国产抗HIV诊断试剂的质量已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双抗原夹心法诊断试剂,其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试剂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有二十余年.目前,随着感染者的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和临床患者的日益增多,建立标准化的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和加强实验室检测水平,对发现HIV感染者和携带者及防治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要求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中必须同时使用外部质控和内部质控,并要求建立质控图[1-2]。现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对2011年外部质控的检验结果用动态质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德阳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对2007~2011年125 709名无偿献血者的抗-HIV初筛阳性及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125 709名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75例,确证阳性33例,流行病学调查同性恋传播者12例,异性传播者21例;阳性者中男28例、女5例,年龄21~46岁,以21~30岁年龄段最多(20例)。结论应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尽量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HIV感染/AIDS患者中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方法对131例HIV感染/AIDS病人行体格检查、胸部X线、ECG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ECG检查2例(1.53%)出现ST-T改变,6例(4.58%)心律失常,1例(0.76%)ECG呈肢导低电压改变。41例(31.30%)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粗乱。36例(27.48%)出现心血管系统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肺动脉高压3例(2.29%),声像图符合扩张型心肌病改变者2例(1.53%),心包积液1例(0.76%),声像图符合心内膜炎改变者1例(0.76%)。结论HIV感染/AIDS病人可出现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内膜炎、心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左室功能障碍更易出现于AIDS晚期病人。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患者淋巴细胞数和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艾滋病(AIDS)患者总淋巴细胞数(TLC)和CD+4阳性T淋巴细胞数量(CD+4T)的相关性,探讨TLC作为CD+4T替代方案在监测HIV疾病进展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分析121例患者在治疗前和HAART中TLC和CD+4T的相关性,并动态观察治疗1、6、12个月患者TLC增加值(△TLC)和CD+4T增加值(△CD+4T)的相关性.通过ROC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寻找能有效预测CD+4T>200个/μl、>350个/μl的TLC的范围;预测△CD+4T>50个/μl、>100个/μl、>150个/μl时△TLC的范围.结果 121例艾滋病患者TLC和CD+4T在治疗前相关系数r为0.723,P<0.01;在HAART后1、3、6、9和12个月时也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平均相关系数r为0.624±0.094.△TLC和△CD+4T在HAART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平均相关系数r为0.760±0.086.在HAART前用TLC<1300个/μl和<1500个/μl预测CD+4T<200个/μl和<350个/μl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HAART后1个月预测△CD+4T>50个/μl的△TLC最佳临界值为>190个/μl,6个月时预测△CD+4T>100个/μl的△TLC最佳临界值为>360个/μl,12个月时预测△CD+4T>150个/μl的△TLC最佳临界值为>690个/μl.结论 在条件匮乏的艾滋病高发区,可以采用TLC和△TLC预测CD+4T和△CD+4T,监测HIV疾病进展和评价HAART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HIV/AIDS患者外周血mDC及不同亚群T淋巴细胞B7-H1及PD-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B7-H1及PD-1信号通路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滋病研究所红丝带门诊3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无症状HIV组、AIDS组)及20名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HIV/AIDS)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意义。方法 应用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β2 微球蛋白、淀粉酶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HIV/AIDS患者CD4+T细胞数量、CD4/CD8比值与HIV抗体阴性对照相比明显减低(P <0 0 0 1;P <0 0 0 1)HIV慢性感染者CD8+T细胞与HIV抗体阴性对照及AIDS病人相比明显升高(P <0 0 0 1;P <0 0 0 1;)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量与CD4百分比 (r =0 789,P <0 0 0 1)及CD4/CD8比值 (r=0 777,P <0 0 0 1)呈明显正相关 ;HIV/AIDS患者 β2 微球蛋白高于HIV抗体阴性对照 (P <0 0 0 1)。HIV/AIDS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淀粉酶与HIV抗体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无明显意义 (P >0 0 5 )。结论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β2 微球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判定HIV/AIDS患者疾病程度、预后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认知障碍/痴呆症并非都是指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症以及其他神经科相关痴呆症(以下简称为神经科痴呆症),艾滋病也会引发认知损害/痴呆症。但是,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诸方面都与神经科痴呆症不同。在本文将对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血常规总淋巴细胞数(TLC)、Hb、PLT、WBC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的研究,探讨用血常规多项指标检测联合预测HIV/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可行性.方法 778例HIV/AIDS患者共采集1 038份血样,血常规中四项指标:TLC、Hb、WBC、PLT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判断各项指标预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真实度及其最佳临界值,计算各临界值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联合试验评价多指标联合预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可行性.结果 TLC、Hb、WBC、PLT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4,P=0.000;r=0.36,P=0.000;r=0.24,P=0.000;r=0.09,P=0.000.TLC、Hb预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在0.82~0.84、0.66~0.70之间.单独使用TLC预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200、350个/μl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TLC<1 100 × 106/L、1 200 ×106/L、1 400 × 106/L.TLC<1 200 × 106/L与Hb<120 g/L联合预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敏感度为45.3%,特异度为82.8%.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TLC<1 200 ×106/L与Hb<120g/L联合预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临床使用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TLR4 mRNA表达水平与HIV感染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构建pUCm-TLR4质粒作为定量模板,在LightCycler检测仪上测定62例HIV/AIDS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中TLR4 mRNA的含量。结果(1)HIV/AIDS患者PBMC中TLR4 mRNA的表达范围是(4.0×10^5-1.04×10^8)拷贝/μg RN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5×10^5-1.25×10^6)拷贝/μg RNA,(P〈0.01)。(2)在HIV/AIDS患者组中,艾滋病(AIDS)组外周血中,TLR4 mRNA的含量高于HIV慢性感染(HIV)组及长期不进展(LTNP)组,HIV组高于LTNP组(P〈0.05),LTN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TLR4 mRNA的含量与HIV-1RNA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697,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人TLR4 mRNA表达水平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4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泌尿系病变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336例AIDS患者泌尿系病变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穿刺活检病理、实验室检查或临床观察治疗对照.结果 AIDS患者泌尿系病变表现为相关感染性疾病和相关肿瘤,声像图特征依次为;肾肿大157例(46.7%)、肾实质弥漫性疾病129例(38.3%)、泌尿系感染性疾病125(37.2%)、泌尿系肿瘤17例(5.0%).以上疾患常在同一患者合并存在.结论 AIDS患者泌尿系病变的超声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针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总结2例AIDS合并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提出在做好消毒隔离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病情观察、肢体的锻炼、压疮的护理及心理支持和对症护理,以使患者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晚期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为提高该人群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晚期生存质量量表(QQLC-E)对110例晚期艾滋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存在问题的进行护理干预,2个月后再次调查。结果110例患者干预前后情绪低落(70.9%比29.1%)、紧张(41.8%比16.4%)、担心(75.5%比30.9%)、伤心(56.6%比22.7%)、寂寞(67.3%比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分别为38.472,17.275,43.832,26.028,40.434;P〈0.01)。结论应重视艾滋病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及行为干预,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