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下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土开发的新战略和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9至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以期有效地认识中国互联网技术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内在规律性和动态演变过程。结果发现:中国互联网普及水平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互联网技术的扩散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距离是影响其扩散强度的主要因素,且扩散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国土开发经历了五个阶级,日本政府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根据当时的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制定相应的国土开发诸和地方性法规。国土的开发和整治,工业布局和基础结构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雷宏振  潘龙梅 《东岳论丛》2011,32(8):114-117
通过对中国文化产业2005—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定,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特征,结果发现:从区域视角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聚现象,且有明显的地域和产业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省域间发展极不均衡;从行业视角来看,音像制品出版业、广告业等行业集聚水平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其中音像制品出版业降幅最大;而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图书馆业等行业集聚水平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其中艺术表演团体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如果片面限制大城市的扩张,鼓励小城镇发展,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等化,将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发展的好处.为此,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问分割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并由此最终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实证方法,研究中原经济区2000年和2013年的全局与局域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从全局看,2000年和2013年均为“背空”就业格局,除初始的3个中型就业聚集中心外,未形成大型就业聚集中心,就业核单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从局域看,中原各市2000年存在显著的东进效应和不明显的南下效应,2013年则存在显著、势均的北上、西进效应.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加强地区协同合作来改善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7.
交通条件引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经验表明,交通条件是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最主要的引导因素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和现状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交通制约与引导性。明清时期,城市基本沿运河和长江两条水运主轴线展开;现代社会,城市基本沿铁路与高速公路集聚,形成了H型的城市空间格局。未来,交通条件引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将呈现出轴线 圈层的空间特征,并发生三大变化沿海城市发展轴逐渐形成,沿沪宁—沪杭—宁杭高速公路和轻轨形成城市空间“金三角”,与上海可达性的差异等因素导致四个新圈层出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空间经济问题的基准是:研究经济问题要有空间观,研究空间问题要有历史观。经济地理存在毗邻效应——近朱者赤。我国标准的空间经济结构应该是多层级中心——外围结构,它由专业化的城镇经济和多样化的都市经济共同支撑。空间市场结构不存在完全竞争,空间产业组织的主体是产业集群而不是单个厂商。中心与外围存在博弈。经济最典型的空间特征是集聚,而集聚使得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内生的。最优集聚理论兼顾公平与效率。市场机制促进集聚使效率充分,空间经济政策则作为资源空间配置的手段补偿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体现,因而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对于加工贸易的区位选择具有特殊的意义。未来,为更好地促进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东部沿海省市应积极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以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中西部省区则应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发挥要素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论资源空间配置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空间合理配置资源”这一新的理念。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首先必须树立这一观念。生产要素集聚的源头是历史和偶然因素或预期的影响,这里的历史既包括人文历史,也包括自然环境史——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是大自然和人类悠久的积淀和演化,尊重历史是科学的态度。空间资源配置应该具有历史观,且与区域自然优势协调,但不唯地理决定论。树立空间资源配置观还应有新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新中国前30年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3次变革、4个阶段,以及土地从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到农民所有集体经营、最后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变革和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各种土地经营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历史局限性。最后,依历史发展的轨迹提出了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与时俱进的历程,具体体现为:发展的重要性上从"落后就要挨打"到"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道路上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根本任务上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目标上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位一体",发展的战略上从"两步走"到"新三步走",发展的导向上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上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协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协商渠道、协商领域和协商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效果。然而,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民主也面临着一些"失灵"困境,包括制度失灵、机制失灵、认知失灵和组织失灵四个方面。因此,新时代社会组织协商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机制保障,正确的协商意识,以及成熟的组织架构和专业能力,进而为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贡献专业智慧,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经纪模式的消解:土地改革与赋税征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土地改革期间中共的赋税征收过程及其合法性问题。传统时代的赋税征收有赖于既连接又离间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经纪”体制,致使赋税不公和贪污中饱的积弊难以消除。共产党则借助土地改革的强行再分配和赋税负担的公平化,赢得了资源汲取的合法性;又通过控制赋税征收过程和将村款征收权收归国家等措施,大大降低了赋税征收中的损耗,从而使“经纪”模式得以消解,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汲取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合作化虽是新中国渔业工作的既定方向,但具体政策却是在地方性试点中逐步调试形成的。在1953年中央大力推动合作化前,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代表,若干沿海地区伴随渔区调研、渔业民主改革率先开展合作化工作。在援引土改经验遭遇困难后,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从分益与供销入手改革的新思路。在"先活后改"方针下,互助合作逐渐从供销向生产领域拓展。在增产方针与合作化体制的共同作用下,深海渔业成为优先发展的作业方式,技术、信息交流与统一组织生产带来了渔业大丰收。合作化政策形成过程及推动生产发展的机理,构成了共和国初期海洋治理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文章采用行业集中度、区位熵测度了河北省数字产业集聚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析了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表明:行业集中度表明电信和互联网业主要集聚在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和邯郸等地区;区位熵表明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数字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总体差距中,数字产业组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组内差距中,欠发达地区数字产业发展差距在波动中上升;组间差距中,发达区和欠发达区之间差距最大,枢纽区与协同区差距最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建立环境会计的社会经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企业应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对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分析,指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认为我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建立环境会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创意衍生品价值链、价值提升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相似文献   

19.
《女性人才学》是一部研究女性发展与成才的论著。文章评介了该书对女性发展与成才的内涵分析;阐释了该书揭示的女性发展与成才的时间规律、自信规律的意义——提高女性发展与成才的效益;标举了该书提炼出的女性人才的实践路径,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有力的宏观、中观、微观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