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肠系膜炎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71岁。因大便习惯改变伴多次黑便 2个月 ,右下腹疼痛 10d入院。 2个月来患者曾在门诊接受胃镜、小肠X线钡餐造影及纤维肠镜等检查 ,提示 :十二指肠球部憩室 ,无明显结肠病变。 7年前患者因急性阑尾炎曾在本院行阑尾切除术。体格检查 :体温 3 6.4℃ ,血压 13 .3 /8.0kPa ,巩膜及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 ,腹平软 ,肝脾未触及。右下腹可扪及一约 3cm× 3cm质地中等硬度肿块 ,边界尚清 ,可活动 ,无压痛。肠鸣音 2次 /min ,移动性浊音(-)。超声检查 :脐右下方小肠肠管旁可见 5 .4cm× 4.7…  相似文献   

2.
结节性脂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涛  杨南萍  鲜平 《华西医学》2001,16(4):445-446
目的:总结结节性脂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了30例经病理证实的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因不清,多发于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有皮下浸润性伴自觉痛及触痛的结节或斑块(100%),发热(90%),临床常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后者可伴有呼吸,循环、消化、血液系统脏器受累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治疗祛除诱因,抗感染,系统型需选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预后一般良好,死亡常因感染,严重脏器受累和出血,结论:脂膜炎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和预后皮肤型患者较系统型患者良好。  相似文献   

3.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5例GM患者的超声表现、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结果 12例病灶位于左侧乳房,3例位于右侧;10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肿块大小2.10~9.70 cm,平均(9.38±2.26)cm。超声均呈不均质低回声,其中6例可见无回声,4例无回声内可见细点状中-强回声;13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中4例主要表现为多个导管样回声延续,3例主要表现为分叶和成角,1例同时呈现以上2种表现,5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腺体回声紊乱,余2例边界清晰,为卵圆形。CDFI示12例病灶血流丰富。11例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伴皮肤增厚,其中1例伴皮下积液,1例窦道形成。术后病理显示2例W-S反应阳性,发现特异性猫抓病病原菌。结论 GM的主要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不规则的低回声、多呈管样或结节样肿物内有丰富血流信号,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4.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4-48岁,以乳晕外肿块就诊,临床及辅助检查均易误诊为癌。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是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飞  李文朴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21-1523
[目的]探讨脂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脂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本院2003年以来确诊的5例脂膜炎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①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2~55岁,平均24.2岁.病程7~60 d,平均23.4d;②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5)、皮下结节(5/5)、脾大(1/5)、肝大(1/5)和肺部结节(1/5).实验室检查以肝酶升高(3/5)、白细胞异常(3/6),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5),炎性指标及免疫学检查异常多见;③病理学检查在皮下脂肪组织(5/5)均有正常形态的组织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部分患者有累及血管炎表现.④1例抗感染对症治疗,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脂膜炎具有多种临床特点,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消除感染原,加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1命名累及皮下组织T细胞淋巴瘤,貌似脂膜炎者很少有报道。周围T细胞淋巴瘤信系及皮肤,可以作为特殊的临床病理单元,如草样霉菌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血管中心性免疫增生病变。这些病例报告较多。关于累及皮下组织的T细胞淋巴瘤,已往文献偶见报道。Friedman(1945)报告1例“致死性脂膜炎”,女性,23岁。组织细胞及异型组织细胞主要在皮下浸润。尸检时,可见其后发生的广泛的吞噬血细胞现象。Aronson等(1985)报道累及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其特征是有6年异型淋巴细胞性脂膜炎复发的病史,病变处有异型淋巴细胞进行性聚积,病…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2岁。因“右乳肿痛6d”入院。无畏冷、发热等不适。查体:双乳正常发育,乳头无溢液,皮肤无桔皮样改变。右乳外下象限见一约4cm×5cm红肿区,皮温增高,压痛,局部可触及硬结,无波动感;乳腺彩超示:乳腺外下象限内可见异常包块,约3.4cm×1.5cm,形状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相似文献   

8.
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类型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上以多发性皮下结节伴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弥漫性侵润皮下细胞似脂膜炎样改变,细胞系T细胞来源,免疫表型检测证实大多数肿瘤细胞为CD8+CD4-,也可为CD4-CD8-或CD4+CD8-,肿瘤细胞均存在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T淋巴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及穿孔素。本病预后差,联合化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1例寒冷性脂膜炎患儿的护理。寒冷性脂膜炎为少见的皮下脂肪损害,国内外报道均较为少见,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护理内容。我们根据本例患儿特点与医生共同制定了周密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在抗感染、支持疗法、皮质类固醇联合等治疗的基础上,对多处破溃的皮肤经过清创、活检、外用药等相应的护理,10d后使皮肤破溃好转,由于及时采取了有效地护理措施,患儿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张瑞  姚建宇  肖虎 《新医学》2023,(2):149-152
创伤性脂膜炎(TP)是指与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关的皮下脂肪的变化,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要对症治疗。目前国内外有关TP的文献报道较少,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文报道1例45岁女性TP患者,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皮肤红、肿、热、痛,伴高热。该患者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根据病灶处皮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且小叶间隔可见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增生,确诊为脂膜炎。随着检查的逐步完善,逐步排除病因,最终确诊为TP。该例提示对于病因不明的皮肤感染性坏死,可早期行病理活组织检查帮助确诊,积极对症处理,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可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初步探讨其病理特征。方法:对96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X线钼靶检查,分析比较病变的边缘特征、钙化等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6例患者中术前钼靶X线诊断为乳腺癌40例,良性病变56例。经病理证实乳腺癌42例,良性病变54例。钼靶X线正确诊断90例,正确诊断率为93.75%。分析X线钼靶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乳腺良恶性病变肿块边缘特征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X线钼靶检查是诊断乳腺病变的有效手段,良恶性病变在肿块边缘、钙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不同征象是以不同的病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7-2013年492例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微小癌119例,其中乳头状癌105例,滤泡癌11例,髓样癌3例,女性98例,占82.36%;男性21例,占17.64%.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5.61岁.119例甲状腺微小癌中发生在单侧的104例,双侧15例,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15例.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占优势,肿瘤体积小、隐匿,诊断应结合组织结构及细胞学形态等综合特征,肿瘤分化较好,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其它肿瘤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讨论。结果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大体呈结节状、丘疹样及息肉样,镜下肿瘤为结节分叶状,丰富的黏液性间质内有形态温和的短梭形和星芒状细胞及较多的纤细薄壁毛细血管,伴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 )。电镜示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结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是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罕见的纵隔化生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化生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胸腺瘤Massoka分期为Ⅰ期,术后随访4个月情况良好。组织学: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侵犯;瘤组织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束状梭形细胞组成。上皮岛组成细胞为多角形,核空泡状,核仁小而明显、有异型,但核分裂罕见;梭形细胞被少量疏松组织或胶原纤维分隔,可见核异型和核分裂。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K、CD12和CD3(+)。结论化生型胸腺瘤Massoka分期Ⅰ期占75%,属低度恶性肿瘤,偶尔有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和出现复发,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儿型横纹肌瘤(FR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成人右肩部的FRM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束带状、短梭形及卵圆形的肿瘤细胞交错分布,胞质丰富呈嗜伊红色,无细胞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象及坏死,有的瘤细胞可见横纹结构,瘤细胞间质局部呈黏液样。免疫组化:肿瘤细胞actin(HHF-35)、desmin、α-sarcomeric和vimentin均弥漫强(+),α-SMA散在(+),Ki-67增殖指数<5%;MyoD1、EMA、CD163和S-100均(-)。结论 FR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横纹肌肿瘤,发生于成年男性者更为罕见。组织学上该肿瘤主要与高分化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相鉴别,后者往往具有显著的细胞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象。通常对FRM完整手术切除不会出现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脾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脾错构瘤常偶然发现。肿块境界清,由随意排列的血管腔隙构成,腔内衬窦内皮细胞,宽的髓索样间隔中富于网状纤维,散在间质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D31(+),CD34(-)/CD8(+)。结论脾错构瘤为罕见的良性肿瘤,明确诊断须结合临床、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原发于胃的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与原发于胃的其他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肿瘤进行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胃血管球瘤的认识.方法 对我科收集的22例原发于胃的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22例胃血管球瘤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l0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