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C和Foxp3 mRNA及相关细胞因子并予以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干预的作用。方法:应用Q-PCR检测转录因子RORC和Foxp3 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r、IL-6、IL-10、TGF-β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研究发现IFN-r、IL-4、IL-5、IL-10和TGF-β1与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L-6较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稍降低。体外不同溶度的黄芩苷可引起IFN-r、IL-5、IL-6明显降低,IL-4和IL-10升高,以20μmol和40μmol浓度更明显。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相比较,UC患者的RORC和Foxp3mRNA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外黄芩苷干预下,40μmol浓度干预下的RORC和Foxp3均明显下降,RORγt/FOXP3比值降低,间接调节了Th17/Treg分化的平衡。结论:较高浓度黄芩苷干预对Foxp3下降的作用更明显,使RORγt/FOXP3比值降低,间接调节了Th17/Treg分化的平衡,黄芩苷作为黄芩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的炎症反应,为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1 NF-κB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点的、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对核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入,UC和NF-κB关系已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NF-κB是一类能与多种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合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UC病机复杂,病因尚不明确,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及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的研究,UC的发病机制正逐步得以揭示,TLRs/NF-κB通路的部分阐明为U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抑制此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而阻断UC过激的炎症反应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1]。现就TLRs/NF-κB通路及其与UC的发病机制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菝葜水提物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为寻找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菝葜组、强的松组。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采用TNBS灌肠法建立UC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处死动物,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进行组织学评分,检测大便隐血,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印迹检测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菝葜组能改善结肠组织形态,提高组织学评分;菝葜组HE染色显示单核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渗出明显少于模型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菝葜水提物能有效降低TNF-α的表达(P<0.01);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显示菝葜水提物可有效降低NF-κB的表达(P<0.01),与强的松组效果相当。结论:菝葜水提物对TNBS诱导的UC大鼠具有治疗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TNF-α的表达,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起到抗炎作用,菝葜可能成为治疗UC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及消化内镜中心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UC患者33例(UC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30例(IBS-D组),以3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取不同浓度的黄芩苷体外干预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Q-PCR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体外干预下UC患者IL23R基因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4、STAT6及磷酸化(p)-STAT4、p-STAT6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FN-γ、IL-4及IL-10水平变化,同时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对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表达及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0水平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浓度为40μmo L黄芩苷对US患者IL23R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比较,US组患者p-STAT4/STAT4值均增高(P0.05),p-STAT6/STAT6值均下降(P0.05),IFN-γ、IL-4及IL-10水平均升高(P0.05)。UC患者在体外黄芩苷干预下,分别与阴性对照组、黄芩苷5、10μmo L组比较,浓度为20、40μmo L黄芩苷p-STAT4/STAT4值均下降(P0.05),浓度为20、40μmo L/L黄芩苷pSTAT6/STAT6值均增高(P0.05);浓度为20、40μmo L黄芩苷IFN-γ、IL-4水平降低(P0.05),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浓度为40μmo L黄芩苷的体外抑制p-STAT4/STAT4,调节p-STAT6/STAT6及相关细胞因子,使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隔药灸改善UC大鼠结肠炎症的效应,通过NF-κB通路和STAT3磷酸化参与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UC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采用4% DSS诱导UC的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隔药灸大鼠双侧天枢穴,每穴灸2壮艾炷,每天1次,共7次。通过比较组织病理学、血清学促炎症因子的蛋白浓度观察隔药灸干预UC大鼠的效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NF-κB通路及STAT3活性探讨隔药灸改善UC大鼠结肠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结果:UC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提示黏膜上皮表面溃疡形成,炎症反应明显,隔药灸能修复结肠上皮损伤,减轻UC大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与正常组比较,UC组大鼠血清IL-1β和IL-6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 0.05,P < 0.01),p-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IκB-α和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UC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血清IL-1β和IL-6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 < 0.05),结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和pIκB-α磷酸化水平均降低,IκB-α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和STAT3磷酸化,减少了促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从而减轻了UC大鼠的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黄芩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4+CD29+抑制作用。[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按抛硬币方法简单随机分溃疡性结肠炎组33例,IBS-D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UC患者CD4+CD29+的表达及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发现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相比,CD4+和CD4+CD29+增高;黄芩苷干预,第2和3天抑制增殖明显,在40umol和20umol浓度干预下CD4+CD29+较未干预前、DMSO干预、5umol干预和10umol干预之间有明显差异。[结论]黄芩苷能通过抑制CD4+CD29+增殖作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黏膜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及机理。方法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组、UC+氧化苦参碱组、UC+柳氮磺胺吡啶组,实验结束时,剖取病灶结肠,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各实验组动物结肠黏膜细胞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结果氧化苦参碱可显著抑制NF-κB mRNA在溃疡性结肠炎症细胞中的表达(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可干预NF-κB mRNA在炎症性结肠黏膜细胞中的表达,进而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多个微小RNAs(miRNAs)调节核因子-κB(NF-κB)、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干预IBS-D的抗炎机制。方法:从52只初生幼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制备IBS-D模型,将3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每组12只。药物组予腹腔注射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盐(PDTC);艾灸组予“天枢”“上巨虚”艾灸治疗,每次20 min,均每天1次,共干预7 d。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稀便率和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8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iR-155、miR-125b、miR-29b、miR-31、miR-18a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TNF-α、IL-1β、IL-8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AWR最小容量阈值均低于正常组(P<0.01),稀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肠愈宁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肠粘膜内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组给予肠愈宁,西药组给予艾迪莎口服,中西药组给予肠愈宁和艾迪莎口服。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炎症活动指数(DAI)评价,再用PCR法检测组织中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经肠愈宁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症状上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均好转;中药组结肠粘膜内NF-κB mRNA表达显著下降,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其结肠炎症明显减轻。结论:肠愈宁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mRNA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潘锋  张涛  陈建永 《中医药学刊》2010,(8):1639-1641
目的: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其凋亡关键酶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以及马齿苋多糖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探讨马齿苋多糖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2只。用5%2,4,6TNBs100mg/kg灌肠建立大鼠UC模型,第3天开始,除正常组外,各组分别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马齿苋多糖,惠迪(美沙拉嗪)处理,连续给药7天后处死动物。应用HE染色结合肉眼评价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TUNEL染色技术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aspase-3、Caspase-8阳性表达。结果: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aspase-3、Caspase-8蛋白阳性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齿苋多糖可能通过下调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关键调控酶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延缓肠上皮细胞凋亡,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发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白介素一8(IL一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与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MPO)的相关性,以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肠组织MPO含量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同时观察IL一8及MCP-水平与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关系。结果: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及MCP-1水平,结肠组织MPO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P〈O.05);血清IL-8、MCP-1水平与患者MPO含量呈正相关(r=0.7535、0.8266、0.7638;P〈0.05)。结论:维吾尔族UC患者中趋化因子IL-8及MCP-1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损伤过程,血清IL-87LMCP-1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对大鼠湿热模型、炎性反应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湿热炎性反应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对照药组、中药组、蒙药组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方法观察记录各项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中蒙医温病经典方在治疗大鼠湿热症状上具有可靠疗效,尤其在改善大鼠进食饮水减少,大便稀软,口角眼角分泌物增多等方面有显著成效。ELISA检测显示对照药组IL-1β、IL-6、TNF-α无意义,中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IL-1β、IL-6无意义(P0.05),蒙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有意统计学义(P0.05),对IL-1β无意义(P0.05)。结论: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在解除湿热症状上有切实可靠的作用,对腹腔炎性反应引起的发热及炎性反应,虽然细胞因子血清检测没有得出有力检验数据支持,但动物模型治疗后期各项体征监测都有好转。ELISA检测显示中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蒙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肠必清栓治疗后UC模型大鼠肠组织中COX-2、NF-κBp65、TGF-β1表达的变化,研究肠必清栓对UC的治疗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的UC模型大鼠48只随机分为5组:A模型对照组(8只)、B肠必清栓低剂量组(10只)、C肠必清栓中剂量组(10只)、D肠必清栓高剂量组(10只)、E柳氮磺吡啶药物对照组(10只)另设F正常对照组(6只)。给药治疗14天后处死,留取结肠组织检测组织中细胞因子COX-2、NF-κBp65、TGF-β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肠组织中COX-2、NF-κBp65和TGF-β1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用肠必清栓治疗后,给药各组大鼠的COX-2、NF-κBp65和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1),肠必清栓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的COX-2、NF-κBp65和TGF-β1表达差异显著(P〈0.01),SASP组的COX-2、NF-κBp65评分与肠必清栓低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TGF-β1评分与肠必清栓中、高剂量组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肠必清栓可有效下调结肠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并通过抑制NF-κBp65的活性而下调COX-2的表达,这可能为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芩苷抑制静脉桥术后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通过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实验过程中用黄芩苷(中药组)进行干预,同期用西药非诺贝特(西药组)进行对照干预。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并检测静脉桥内膜、中膜厚度。结果:中药中、高剂量预防组,中药中、高剂量治疗组与西药预防、治疗组比较,能有效降低TNF—α、IL-6的含量(P〈0.05);中药预防各组,中药中、高剂量治疗组与西药预防、治疗组比较,静脉桥内膜增生厚度明显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黄芩苷给药浓度越高,上述作用越明显。结论:黄芩苷具有减缓静脉桥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的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抑制静脉桥内膜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明彦  刘召 《西部中医药》2014,(11):127-130
目的:观察三黄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UC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三黄汤治疗,水煎服,1剂/d,同时采用三黄汤煎剂保留灌汤,2次/d,对照组予柳氮磺吡啶片2.0 g/次,3次/d,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主观症状,同时内窥镜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前后DNA酶1、白介素10(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主观症状、病灶恢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DNA酶1、IL-10、SOD、NO水平明显上升,TNF-α、IL-8、ET含量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汤治疗UC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DNA酶1及IL-10、SOD、NO的表达,使TNF-α、IL-8、ET下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渍结灵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结灵颗粒+SASP)和对照组(SASP),观察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病变、主要症状积分变化。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的Toll-1ike受体4(TLR4)、CD14、核因子-KBp65(NF—KBp65)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症状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P〈0.05)。TLR4、CD14、NF-KBp65的IA值在UC病理分级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LR4、CD14、NF—KBp65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P〈0.05)。2组TLR4、CD14与NF—KBp65蛋白表达治疗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溃结灵颗粒配合SASP有确切的治疗uc的作用,效果显著。很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和CD14蛋白表达、阻断其受体蛋白,磷酸化激活KB的功能减弱,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继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脾涩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益脾涩肠丸(自拟),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25%、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结肠镜复查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清IgM、IgG有明显改善。结论:益脾涩肠丸治疗UC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