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泡状棘球蚴病合并肺、脑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科手术无疑是有效治愈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恶性肝包虫(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的首选方法,而AHD肺、脑转移已属晚期,泡型包虫病原发在肝脏占98%,死亡率在诊断确定后10年内达93%,而脑肺转移者短期内其死亡率更高。我们统计1993-2003年新疆伊犁河谷收治的包虫病2 069例,其中肝泡球蚴病84例,肝泡球蚴合并肺、脑转移者6例(肺转移5例、肺脑转移1例),详见表1~3。表1 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合并肺、脑转移一般项目例序性别年龄(岁)族别疫区1女36哈族新疆特克斯县人2女53汉族新疆尼勒克县人3男28哈族新疆伊犁新源县人4女22维族新疆伊宁县人5女2…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尿γ─谷氨酰转酞酶(γ─GT)比值测定,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自1989年12月以来,共测定了120例,通过动态观察显示,尿中γ─GT比值测定对急性排斥反应(AR)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报道的120例肾移植患者均为我院施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平均32.5岁,其中第一次肾移植116例,第二次肾移植4例,供受体血型相同119例,不相同1例(供体为“O”型,受体为“B”型),淋巴细胞毒试验均在10%以下,手术前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术后常规服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术后连续测定30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年6月至2006年8月间3150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受者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发病年龄、发生时间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和肿瘤的治疗方案等。结果在3150例肾移植受者中,肾移植术后共发生33例(发生率1.05%)恶性肿瘤,其中泌尿系统恶性肿瘤12例(发生率0.38%),占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36.4%。这1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8-66岁,平均(58.3±4.6)岁;肾移植术后发生肿瘤的平均时间为(62±18)个月;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为:6例服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5例服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1例服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肿瘤发生后,12例患者中有11例施行了肿瘤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在根治术后不久因突发脑溢血死亡。结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是肾移植受者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应定期评估肾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早期发现肿瘤,及时手术治疗,并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自发性肾破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85年 7月~ 1999年 11月 ,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40 2例 ,其中尸肾移植术 397例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 5例。发生移植肾破裂 14例。均为尸肾移植术 ,发生率为 3.48%。14例供者均为青年男性 ,左侧供肾3例 ,右侧供肾 11例 ,热缺血时间平均为 7.8min ,冷缺血时间平均为 6 .9h。受者 13例为男性 ,1例为女性 ,年龄 2 4~6 4岁 ,平均 38.5岁。 13例为首次肾移植 ,1例为再次肾移植。14例均有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 ,有 8例肾功能延迟恢复。肾破裂发生时间距术后 2~ 11d ,平均为 6 .2d ,确诊时间距术后 5~ 14d ,平均 8.3d。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的关系。方法 197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共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3000例次,其中发生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4例,包括5例肾细胞癌和39例泌尿系统移行上皮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组织中HPV16、18的感染情况,并与20例普通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比较。结果 44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中有3例HPV阳性,其中1例膀胱癌为HPV16阳性(2.27%),1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和1例膀胱癌为HPV18阳性(4.55%);对照组中有1例为HPV18阳性(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与HPV16、18的感染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肾移植术后生存半年以上并能接受定期随访的23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36例肾移植受者中,共有新发恶性肿瘤5例,发生率2.1%(5/23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肿瘤类型分别为直肠癌2例、肺癌1例、移行细胞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患者肾移植时年龄为46—70岁,平均年龄61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8~73岁,平均年龄65岁;从接受。肾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14~77个月,平均时间46个月。5例患者经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后,给予手术治疗和(或)化学药物治疗及减少免疫抑制剂或者转换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均未发生肾功能异常和排斥反应。其中2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存活。结论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进展隐匿迅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肾移植手术方式成熟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部分初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的致敏患者因身体状况及经济原因允许,要求再次肾移植术。本文回顾分析本院自1999年2月至2003年8月对18例致敏患者行再次肾移植的术前处理,手术方式及术后抗排斥治疗情况。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均为初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的致敏患者,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1.3岁。移植肾失功原因分别为移植肾慢性排斥12例,慢性移植肾肾炎3例,移植肾血栓形成2例,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再次肾移植距初次肾移植术间隔时间:<1年3例,1~3年6例,3~5年5例,>5年4…  相似文献   

8.
862例肾移植患者应用他克莫司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长期应用他克莫司(FK506)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选取1997至2005年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FK506的患者862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儿童组(〈18岁)18例,成人组(≥18岁,≤60岁)692例,高龄组(〉60岁)152例;根据术前是否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64例)和非糖尿病组(698例),比较各组间1、3、5年的人/肾存活率、排斥反应率及毒副反应发生率。(2)选择上述应用FK506的糖尿病患者164例(FK506组),另选同期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A(CsA)的糖尿病患者126例(CsA组),比较两组1年内高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的应用情况。结果 (1)儿童组、成人组和高龄组的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3.8/93.8、98.8/97.2和97.8/95.7;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1.7/83.3、96.5/87.3和94.7/93.3;儿童组1、3年人/肾存活率略低于成人组和高龄组,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有3例患者均带肾存活超过5年,成人组和高龄组的5年人/肾存活率(%)为87.5/84.4和90.4/85.7。糖尿病组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5/94.4、91.5/84.1和88.2/82.4,非糖尿病组为98.2/97.3、97.1/89.1和89.7/8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2例患者的1、3、5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9%、12.69%和16.07%;3、5年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5%和12.5%。FK506的毒副作用有肝功能损害、肾中毒、感染等,其发病率分别为7.54%、5.33%和12.41%,神经、精神毒性和脱发的发生率为15.89%和4.76%。非糖尿病组的糖代谢紊乱发生率为16.7%。(2)FK506组术后1个月有112例(68.3%)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32.72IU/d,术后1年有63例(38.4%)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13.46IU/d;CsA组术后1个月有78例(61.9%)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29.08IU/d,术后1年有40例(31.79/)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12.29IU/d。结论 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FK506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移植肾存活率。FK506是一种安会有效的基础免疫抑制剂,也适用于儿童和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9.
2300例次肾移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目的:对1972-2000年10月间2300例次肾移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统计肾移植后受者1、3、5年的人、肾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受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1)自1985年使用环孢素A(CsA)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肾均存活)为87.33%,3年为80.17%,5年为67.04%。(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353例,1年移植肾存活率83.44%(252/302),1年人存活率85.43%(258/302)。(3)肾移植术后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死亡率的13.5%,(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46%(23/1580)。(5)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型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利用于移植肾的长期存率。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 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恶性肿瘤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 1 977~ 1 999年的 2 2年中共行同种肾移植术 1 1 32例 ( 1 2 86例次 ) ,术后共发生泌尿系肿瘤 1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例 ,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2 9~ 60岁 ,平均 47岁。其中一次肾移植 1 0例 ,二次肾移植 1例。肾移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8例 ,慢性肾盂肾炎 3例。术前均行血液透析 ,时间 2~ 1 5个月 ,平均 4个月 ,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 1例第一次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 2 d后切除移植肾除外 )。9例患者接受环孢素 A、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 ,2例患者接受环孢素 A、雷公藤多甙、泼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少数民族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对少数民族尿毒症患者22例行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其中男性受体17例,女性受体5例,年龄17~66岁,平均43.2岁。男性供体18例,女性供体4例,年龄21~52岁,平均28岁。除1例为夫妻供肾外,其余均为血缘亲属供肾。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配1例,HLA完全错配1例,单倍体相同11例,5个抗原错配9例。均采用开放手术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霉酚酸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所有供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6~24个月,血肌酐正常。受者术后1例因心源性疾病猝死;21例存活,其中1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术后1周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给予抗淋巴球蛋白冲击后正常。随访24个月,肾功能正常。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组织配型好,冷热缺血时间短,发生排斥反应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存活率高,可改善不同种族阃移植肾存活率低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亲属活体肾移植101例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总结16年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10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除3例为夫妻间供肾外,其余为血缘亲属供肾。供、受者为同卵孪生2例,HLA全配24例,HLA单倍体相同6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73例取供者右肾,28例取左肾;100例经开放手术取肾,1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所有供者术后1周内出院,随访6个月,血肌酐正常。术后96例受者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达15年,其中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原因分别为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中切除肾脏)、慢性移植肾肾病与肾病复发(3例);5例死亡,除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透析期间因肺出血死亡外,另4例死亡与移植肾无关。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Banff分级为Ⅰ级,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4例逆转,1例无效,恢复透析治疗。术后2例发生尿瘘,5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慢性梗阻,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肾移植的临床研究(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肾移植的术式、术后用药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分析13例儿童患者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儿童患者肾移植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8.4%(5/13),肾小管坏死发生率30.7%(4/13),术后发生肾周积液2例,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儿童肾移植的术式应根据受者血管情况选择移植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也可与髂外动脉或髂总动脉端侧吻合。免疫抑制剂用量应比成人稍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肾移植患者术后临床用药特点。方法 4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30~56岁。其中乙型肝炎感染29例、丙型肝炎感染9例、乙型肝炎合并丙型肝炎感染2例。患者肝功能正常,随机分为普乐可复组(n=20),环孢素A组(n=20)。观察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情况及人/。肾存活率。结果 40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普乐可复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环孢素A组(分别为15%vs30%,5%vs20%),2组2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结论 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接受肾移植术后首选普乐可复作为基础免疫制剂方案,可减少排斥反应发生率,对肝脏的损害程度轻。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 1985年 7月~ 1999年 11月 ,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40 2例 ,其中尸肾移植术 397例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 5例 ,发生移植肾破裂 14例 ,均为尸肾移植术 ,发生率为 3 .48%。采用腹外斜肌腱膜支撑缝合修补法挽救破裂供肾5例 ,均获成功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5例供者均为青年男性脑死亡者 ,左侧供肾 2例 ,右侧供肾 3例。 5例受者均为男性 ,年龄 33~ 5 9岁 ,平均 46 .4岁。合并有急性排斥反应 5例 ,肾功能延迟恢复 4例。肾破裂发生时间距术后4~ 11d ,平均为 6d。破裂修补距临床确诊时间平均为 1.5h。临床表现主要为移植肾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 )供者双肾整块移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儿童DCD供者双肾整块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6例儿童DCD供者中位年龄3岁(10个月~6岁),均捐献给相同血型受者。6例受者中位年龄39.5岁(17~48岁),成年人5例,17岁男性1例,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均为首次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均阴性, HLA错配数1~4个。均采用右侧髂窝整块移植法。结果6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17.5 min (0~23 min),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6.6 h (4.8~7.4 h)。术后肾功能恢复均较顺利,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肾功能延迟。其中4例为移植肾功能立即恢复(即术后第5天血清肌酐≤265μmol/L ),2例为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即术后第5天血清肌酐>265μmol/L)。1例受者术后7 d右侧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1例受者术后15 d诊断为肺结核行正规抗结核治疗;1例受者术后1年出现移植肾动脉吻合口狭窄,介入治疗后恢复。术后随访1~36个月,受者和移植肾全部存活,所有受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DCD供者双肾整块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扩大供者来源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受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据统计,我国1977年至2003年共施行肾移植13969例,术后发生恶性肿瘤210例,发生率为1.5%,其中淋巴瘤12例,占5.7%。2006年4月,我院收治了1例肾移植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PTLD)的受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症肺炎的发生时间为术后25d至术后1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术后1~6个月发病26例,占总数的93%。临床表现为高热伴进行性呼吸困难。该组经反复检测病原微生物培养、巨细胞病毒(CMV)脱氧核糖核酸(DNA)、CMV免疫球蛋白(Ig)M,24例获得病原学证据(混合性感染20例,单纯细菌感染4例),4例未获得病原学证据。治疗前25例(90%)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治疗方案:停用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增强剂,联合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22例(79%)治愈,其中20例移植。肾功能正常,2例血清肌酐轻度升高。6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均为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低水平者,其中2例为细菌+真菌+CMV感染者,1例为细菌+CMV感染者,3例为未明确病原菌患者。结论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学诊断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反复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CMVDNA、CMV IgM检测。促进免疫功能恢复、联合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六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我院自1978年8月至1994年12月的517例肾移植患者中,有6例发生恶性肿瘤,发生率1.2%。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35~49岁。移植前诊断均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术前均行血液透析。术后应用硫晔瞟吟(Aza)和泼尼松(Pred)二联用药2例,应用环抱素A(CsA)、Aza和Pred三联用药《例。移植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6例中发生膀航移行细胞癌2例,大脑网状细胞肉瘤、面部皮肤鳞癌、福主肾透明细胞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各1例。移植后诊断恶性肿瘤的时间为术后4个月~10年,平均…  相似文献   

20.
肝包虫病术后特殊并发症(腐蚀硬化性胆管炎七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 1991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 ,共行肝包虫病手术 843例 ,术后经ER CP证实的腐蚀硬化性胆管炎 7例 ,现报告如下。本组男性 5例 ,女性 2例。回族 6例 ,汉族 1例。年龄 35~ 6 8岁 ,平均 48岁。均因肝包虫病而行肝包内囊摘除术。症状与体征 :不同程度黄疸 ,间断发热 ,肝脏肿大 ,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 1例于肝包虫术后 2个月发生 ,2例于术后 3个月发生 ,4例于术后5个月发生。 7例肝包内囊摘除术中探查均发现囊腔胆道相通 ,有术中肉眼见到的明显的囊腔胆道通道 ,有术中胆道造影能证实的较大通道 ,也有在内囊摘除术后发现囊腔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