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19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例。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3D—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19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ICG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残留1例,误夹穿通血管1例,经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均再次行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余17例ICG造影示夹闭满意。术后3D-CTA检查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术中ICG造影显像一致。结论术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具有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对术中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远端分支是否通畅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1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结果显微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20例,术后COS评定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  王运杰 《山东医药》2010,50(31):48-4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61例手术顺利。18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经采取控制血压,吸清术野,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调整瘤夹的位置后再行夹闭。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短暂尿崩2例。60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13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依据CTA检查结果,对56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CTA扫描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重建(3-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手术结果,评估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手术的指导价值。结果CTA共发现56例58个动脉瘤,手术共夹闭56个动脉瘤。①手术中发现动脉瘤的位置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②术中有5个动脉瘤瘤体无法完全暴露,其余51个动脉瘤瘤体形态术中观察结果与CTA结果完全吻合,其中24个椭圆形、19个圆形动脉瘤的瘤顶指向与手术发现完全吻合。③CTA对动脉瘤与主要分支动脉关系的检测结果与手术观察完全吻合,其中49个动脉瘤瘤颈与分支动脉无关,7个动脉瘤瘤颈累及分支动脉。④CTA共发现21个动脉瘤瘤体有泡状突起,其中术中证实15个突起部位即为动脉瘤破裂部位,6个未发现破裂口。⑤CTA检测的动脉瘤瘤颈平均直径为(5.92±0.86)mm;术中测量平均为(6.13±1.06)mm。⑥所有动脉瘤瘤颈宽度的检测,CTA与手术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了手术直接夹闭或动脉瘤孤立+旁路移植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术中微血管多普勒对动脉瘤及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测,以及在动脉瘤孤立后进行移植血管和吻合血管血流的检测。结果巨大动脉瘤内血流的多普勒波谱主要表现为4种:无波形;间断不连续波形;双向波形;单向波形,但速度均小于载瘤动脉的速度。5例直接塑形夹闭动脉瘤中,其中2例在夹闭后证实有载瘤动脉或邻近血管的狭窄。7例旁路移植手术中,多普勒检测移植血管均通畅。1例单纯孤立术夹闭后检测瘤内无血流。结论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规律和使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颅手术夹闭的46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分析瘤颈的位置、术中动脉瘤夹的型号及放置方式等。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DSA进行随访4个月至4年。结果①将46例PCoAA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型3种类型。其中分叉型22例、颈内动脉型19例、后交通动脉型5例。动脉瘤的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位于1个钟点的2例,跨2个钟点的34例,跨3个钟点的10例。②对37个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6个选用直型、2个选用成角度跨血管型(90°)、1个选用枪型。瘤夹长度54.3%(25/46)的为6~7 mm,另有21.7%(10/46)的长度为5~7 mm。对后交通动脉型及分叉型动脉瘤夹放置均采用平行于血管方向,而对颈内动脉型动脉瘤,垂直血管放置瘤夹13例,平行于血管放置瘤夹6例。③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对12例行DSA随访,显示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PCoAA夹闭术中,确认动脉瘤颈的位置,辨别瘤周血管的解剖关系,对动脉瘤夹的选择和放置至关重要。首选弯型动脉瘤夹,能提高完全夹闭PCoAA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显微外科手术治疗Hunt-Hess 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1月经眶上锁孔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5例Hunt-Hess 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手术夹闭动脉瘤65例,行夹闭加包裹9例,术后再出血1例,无致残、无死亡病例。结论眶上锁孔入路适合治疗Hunt-Hess 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内镜辅助对于瘤颈显露及穿支血管保护作用较大,术中吲哚青绿荧光造影有助于判断瘤颈有无残留,手术并发症少,手术应在出血后3 d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合并动脉圆锥的影像特点及开颅夹闭术中的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北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Co AA合并动脉圆锥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术中动脉瘤夹闭方式,以及对动脉圆锥的处理方式。结果 45例患者术前3D-DSA均显示PCo AA合并动脉圆锥,动脉圆锥呈漏斗样,与动脉瘤共基底,位于颈内动脉近心端下前侧,动脉瘤则位于颈内动脉远心端外后侧,圆锥顶端有细小后交通动脉(PCo A)显影,圆锥最大径3 mm。术中显微镜下所见与DSA检查一致,残存的PCo A血供极少,血管变细,外观较正常动脉颜色稍浅。当瘤颈较宽时,动脉圆锥基底亦增宽,圆锥深度浅,结构不典型,瘤颈较窄时,圆锥结构较为典型。术中动脉瘤瘤颈连同动脉圆锥共同夹闭18例,术后无脑缺血发生;保留PCo A及动脉圆锥夹闭动脉瘤27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形成或复发。结论 PCo AA合并动脉圆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中应根据动脉瘤瘤颈夹闭难易程度、瘤颈与动脉圆锥共生关系及后循环供血情况等因素决定是否保留PCo A。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颅脑CT动脉造影(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夹闭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及颅底三维重建。结果 51例患者经CTA检查均证实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CTA及颅底三维重建获得的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其与颅底骨性标志、隆起的位置关系。据此确定手术方式,并进行预后和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35例,轻度残废9例,重度残废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42例术后复查CTA,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 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夹闭术的指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发病突然、易反复出血、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我国年发病率约为2/10万人[1]。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及重要方式[2],可以通过清除颅内积血、夹闭动脉瘤颈而达到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效果。若夹闭动脉瘤的瘤夹不能完全夹闭瘤颈,动脉瘤有复发的风险[3]。故要求夹闭动脉瘤尽量将瘤颈夹闭完全,使动脉瘤夹叶片与瘤颈呈直角关系。但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时术者需在  相似文献   

13.
栾立明  曲元明  韩韬  董勇 《山东医药》2002,42(16):10-11
132例动脉瘤患者 (均经CT及DSA检查证实 ,动脉瘤单发 1 1 8例 ,2个 1 2例 ,3个 2例 )均施行择期显微手术 ,其中采用术中单夹夹闭瘤颈 1 2 1个 ,双夹夹闭瘤颈 7例 ,行动脉瘤加固 4例。术后 86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 ,轻残 2 5例 ,重残 1 4例 ,死亡 7例。术中出血者 1 3例。术后再出血者 2例 ,大片脑梗死者 1 2例 ,脑积水者2 5例。认为动脉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采用多项技术、多种手段进行治疗。首选方法应该为择期手术夹闭 ,术中操作一定要细致、轻柔。对于易破动脉瘤 ,应在甘露醇保护下施行控制性降压麻醉 ,可明显减少出血机会。  相似文献   

14.
近年 ,对于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动脉瘤栓塞不全的缺点。这种情况 ,即使是急性期部分栓塞瘤囊也能降低再破裂的危险性 ,更有利地择期行动脉瘤颈夹闭术。但有人报道 ,不完全栓塞术后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时 ,在手术技术上存在困难。作者就1例交锁可脱式弹簧圈 (IDC)栓塞不全后再行瘤颈夹闭术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困难、手术处理技巧及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患者 ,女性 ,4 3岁 ,突发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入院。入院时头部CT示侧脑室、第三、四脑室内积血并扩大 ,Fisher分级为Ⅳ级。急行双侧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6.
龚凯  佟小光 《山东医药》2013,53(2):84-86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经手术治疗的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以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例。12例行介入手术,其中行动脉瘤栓塞6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2例,采用微弹簧圈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行载瘤动脉并动静脉畸形栓塞术1例;8例行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夹闭5例,动脉瘤孤立并血管吻合术3例。1例行动脉瘤夹闭并血流重建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昏迷,3 d后自动出院,死亡。余手术均成功。19例随访1个月~3年无复动脉瘤发。术后瘫痪1例,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3分;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者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和轻度脑积水1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GOS 5分;行远外侧夹闭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3个月后未见复发,GOS为5分,余患者GOS为5分。结论 PICA动脉瘤未累及穿支血管者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占位效应明显者选择开颅手术,介入与夹闭、血管吻合相结合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马全锋  王宏  薛凯  罗斌 《山东医药》2010,50(2):48-49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8例,术中采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动脉瘤塑形、组合夹闭等综合手段完成动脉瘤夹闭。结果本组术后恢复优良6例,轻残1例,重残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有效,术中综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个体化原则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0例,常规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后,行三维血管造影,然后将图像旋转成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将影像所显示的动脉瘤的大小、空间位置、动脉瘤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等,与手术中所暴露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三维DSA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140例,符合率为93.3%(140/150);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符合率为100%。②术前根据三维DSA,共选择动脉瘤夹149枚,因与术前判断不符术中更换6枚;准确率为96.0%(143/149)。③术前有49例根据三维DSA,识别出相关穿支动脉或动脉瘤的邻近血管分支,术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被遗漏;符合率为81.7%。这些动脉均在术中解剖分离动脉瘤颈时直视下给予完整保留。结论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能够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动脉瘤局部血管的完整信息,对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AR)的不同破裂点(瘤体、瘤颈及瘤顶)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3月连续纳入的135例(148个动脉瘤)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定。将发生IAR动脉瘤的不同破裂点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其与IAR患者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30例患者的31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20.9%,占患者22.2%),其中破裂点发生在动脉瘤顶部9个、体部17个及颈部5个。17例患者GOS评分5分,8例4分,2例3分,1例2分,2例1分;预后良好者共25例,预后不良者共5例。IAR不同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73,95%CI:6.764~18.344,P=0.006),其中25例瘤体、顶部破裂者中1例预后不良,5例瘤颈部破裂者中4例预后不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瘤颈部破裂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评价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对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对3例巨大动脉瘤均采用标准的翼点入路联合颈部颈动脉抽吸顺利夹闭。其中1例患者术后拒绝DSA复查,术后9个月随访患者偶有头晕,左眼视力略有好转,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分级为V级;1例患者术后有左侧肢体不完全偏瘫,头颅CT显示右基底核缺血性改变,DSA复查示右颈部颈总动脉阻断处略狭窄,载瘤动脉通畅;术后6个月随访.GOS预后分级为Ⅳ级;另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头颅CT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显影良好;GOS预后分级为V级。结论:逆向抽空减压法使部分不可直接夹闭或难以直接夹闭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变为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